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274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及其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揭示了NLP779是辣椒疫霉菌的一个毒力因子,而将其喷洒于辣椒植株后能够引起辣椒免疫反应,并抑制辣椒疫霉菌的侵染。通过ROS水平检测、胼胝质沉积、MAPKs磷酸化等验证其激发了植物免疫。植物中的众多激素如乙烯、茉莉酸和水杨酸等也调控植物免疫。外源施加NLP779后进行TMT蛋白组学分析,相比对照组在乙烯途径、茉莉酸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富集到大量上调表达蛋白,表明其通过多途径调控植物免疫。实验结果表明NLP779既作为毒力因子,又作为激发子的双重身份。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辣椒疫霉的防控提供有效手段。防控提供有效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具体地说,涉及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能够侵染辣椒、番茄等多种茄科和葫芦科作物引发毁灭性病害,难防难治,严重影响蔬菜品质与产量,常引发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其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导致病原菌抗药性提高,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加剧。新型绿色植保方法的研发刻不容缓。
[0003]辣椒疫霉菌在侵染寄主时会分泌大量效应因子,可通过与寄主体内多种靶标互作干扰寄主免疫反应或改变其代谢途径,从而促进其侵染与定殖。但效应因子若被寄主受体蛋白识别则会激活寄主免疫反应,限制病原菌的扩散。因此,效应因子是病原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的桥梁和媒介,既能决定病原菌毒力强弱,又能调控植物抗性激发与否,其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基于病原菌与寄主互作关系设计持久高效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及其应用。
[0005]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以及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在激发植物免疫并抑制辣椒疫霉菌侵染中的应用。
[0006]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为:
[0007](a)由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0008](b)SEQ ID NO:1所示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具有同等功能的由(a)衍生的蛋白质。
[0009]NLP779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应用包括:
[0011](1)将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施于植物根际周围的土壤或育苗基质中;或,
[0012](2)将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对植株进行灌根处理;或
[0013](3)将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进行浸种处理;或
[0014](4)用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喷洒植株。
[001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以及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在制备植物免疫诱抗剂中的应用。
[0016]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激发植物免疫的途径选自以下



中的至少一种:
[0017]①
活性氧积累(ROS爆发);
[0018]②
胼胝质沉积;
[0019]③
MAPKs磷酸化;
[0020]④
激活植物乙烯途径;
[0021]⑤
激活植物茉莉酸途径;
[0022]⑥
增强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
[0023]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截短体,所述截短体由SEQ ID NO:1所示序列第54

277位氨基酸组成。
[0024]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编码所述截短体的核酸分子。
[0025]第五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含有编码所述截短体的核酸分子的生物材料,所述生物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重组DNA、表达盒、转座子、质粒载体、病毒载体、工程菌或转基因细胞系。
[0026]第六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所述截短体以及表达所述截短体的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在激发植物免疫并抑制辣椒疫霉菌侵染中的应用。
[0027]进一步地,所述应用包括:
[0028]1)将所述截短体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所述截短体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施于植物根际周围的土壤或育苗基质中;或,
[0029]2)将所述截短体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所述截短体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对植株进行灌根处理;或
[0030]3)将所述截短体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所述截短体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进行浸种处理;或
[0031]4)用所述截短体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所述截短体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喷洒植株。
[0032]第七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所述截短体以及表达所述截短体的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在制备植物免疫诱抗剂中的应用。
[0033]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植物包括但不限于辣椒、拟南芥。
[0034]本专利技术首次揭示了NLP779是辣椒疫霉菌的一个毒力因子,而将其喷洒于辣椒植株后能够引起辣椒免疫反应,并抑制辣椒疫霉菌的侵染。通过ROS水平检测、胼胝质沉积、MAPKs磷酸化等验证其激发了植物免疫。植物中的众多激素如乙烯、茉莉酸和水杨酸等也调控植物免疫。外源施加NLP779后进行TMT蛋白组学分析,相比对照组在乙烯途径、茉莉酸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富集到大量上调表达蛋白,表明其通过多途径调控植物免疫。实验结果表明NLP779既作为毒力因子,又作为激发子的双重身份。本专利技术为辣椒疫霉的防控提供有效手段。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在辣椒疫霉菌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
[0036]图2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结构域预测。
[0037]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
[0038]图4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PCR扩增结果。
[0039]图5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诱导本氏烟细胞死亡(通过使用GFP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每种蛋白质的预期大小,蛋白质大小标记物以kDa表示)。
[0040]图6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基因沉默。(A)RT

qPCR检测沉默转化子的沉默效率(***P<0.001);(B)WT与沉默转化子生长速率,比例尺为1cm;(C)WT与沉默转化子直径统计(ns P>0.05)。
[0041]图7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沉默转化子毒力测定。(A)WT和沉默转化子侵染辣椒叶片60h状态(紫外灯下),比例尺为1cm;(B)侵染辣椒叶片病斑直径统计(ns P>0.05);(C)侵染辣椒叶片qPCR检测辣椒疫霉菌生物量(ns P>0.05)。
[0042]图8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NLP779基因过表达。(A)RT

qPCR检测过表达转化子的沉默效率(***P<0.001);(B)WT与过表达转化子生长速率,比例尺1cm;(C)WT与过表达转化子直径统计(ns P&a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以及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在激发植物免疫并抑制辣椒疫霉菌侵染中的应用;所述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为:(a)由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SEQ ID NO:1所示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具有同等功能的由(a)衍生的蛋白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包括:(1)将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施于植物根际周围的土壤或育苗基质中;或,(2)将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对植株进行灌根处理;或(3)将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进行浸种处理;或(4)用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配制成蛋白溶液,或者将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大肠杆菌菌液或其稀释液喷洒植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植物免疫的途径选自以下



中的至少一种:

活性氧积累;

胼胝质沉积;

MAPKs磷酸化;

激活植物乙烯途径;

激活植物茉莉酸途径;

增强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4.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以及表达辣椒疫霉效应因子NLP779的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在制备植物免疫诱抗剂中的应用。5.辣椒疫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哲赵文龙孙雨佳李梦岩王石张修国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