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1197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下壳体,下壳体的一端为开口设置;顶盖,顶盖封盖至开口,且顶盖与下壳体配合形成第一安装空间;电池组件,电池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电池组件上设有配合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内设于第一安装空间,且支撑结构夹设在电池组件和顶盖之间;其中,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配合位固定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储能装置内支撑结构的支撑强度不高,且支撑结构与内部零部件的配合也不足以使得整个储能装置能有效支撑足够多的重物,当有重物堆叠放置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在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部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部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24小时不离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而在休闲时间中,户外活动也成为人们周末休闲的重要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驱车自驾游,随着人们习惯的改变,人们对电动车自助充电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的需求也越发旺盛,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储能装置的需求。
[0003]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常规的储能装置内未设有强度较高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与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配合也不足以使得整个储能装置能有效支撑足够多的重物,当有重物堆叠放置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在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常规的储能装置内未设有强度较高的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与壳体和内部零部件的配合也不足以使得整个储能装置能有效支撑足够多的重物,当有重物堆叠放置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在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损坏的技术问题,实现的是加强支撑结构的支撑强度,保护储能装置内部电子器件的技术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下壳体,下壳体的一端为开口设置;顶盖,顶盖封盖至开口,且顶盖与下壳体配合形成第一安装空间;电池组件,电池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电池组件上设有配合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内设于第一安装空间,且支撑结构夹设在电池组件和顶盖之间;其中,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配合位固定配合。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配合位固定配合,通过支撑结构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支撑顶盖以提高整个储能装置的支撑强度,使得储能装置的顶盖上堆叠重物不会导致顶盖发生形变,从而压坏储能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达到加强支撑效果和保护电子器件的效果。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电池组件配合,且第一支撑件环绕设置在电池组件的外边缘以形成容纳储能装置的逆变器的支撑空间;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设于第一支撑件靠近顶盖的一端,且第二支撑件设有用于与顶盖配合的配合端。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配合形成的支撑空间可以将逆变器包围保护,加大对逆变器等电子器件的保护效果。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竖向部,第一支撑竖向部位于电池组件靠近顶盖的一端;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的一端,且
第一支撑部用于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的另一端,且第二支撑部用于与电池组件配合;其中,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上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二支撑部与电池组件配合,且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自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部朝向远离第二支撑件的方向延伸,可以加大支撑结构的支撑面积,容纳保护更多的电子器件;第二支撑部朝向第一支撑部相反的延伸方向延伸,可以加强第一支撑件的支撑强度。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远离逆变器的方向延伸;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靠近逆变器的方向延伸。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远离逆变器的方向延伸,可以加大第二支撑件的支撑面积,支撑更多的电子器件;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靠近逆变器的方向延伸,可以稳固第一支撑件,提高第一支撑件的固定效果。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支撑结构与电池组件卡扣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将支撑结构和电池组件固定连接,既能达到将支撑结构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的技术效果,也能方便支撑结构的拆卸,实现活性固定的效果。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配合位包括:卡接部,卡接部与电池组件的第一壳面形成供第二支撑部穿过的槽口;其中,第二支撑部穿过槽口,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配合位上。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卡接部与电池组件的第一壳面形成了一个槽口,第二支撑部穿过槽口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使得第一支撑件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通过螺钉将第二支撑部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可以加大电池组件对第一支撑件的固定效果。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远离电池组件的一端;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间距设置,且第二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远离电池组件的一端;其中,由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组合形成与顶盖配合的支撑位。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间距设置,并且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形成与顶盖配合的支撑位,支撑位上可以放置电子器件,支撑位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支撑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配合口,第二配合口朝向靠近顶盖的方向凸起;其中,第二配合口与顶盖的第一配合口配合,将顶盖与第二支撑件固定配合。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配口朝向靠近顶盖的方向凸起,第一配合口与第二配合口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加强支撑结构与顶盖的配合,防止顶盖因重物堆叠而发生较大的形变。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支撑件与顶盖之间形成第一间距。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支撑件与顶盖之间形成第一间距可以用于保护第二支撑件上的电子器件,当顶盖发生形变时,第一间距可以使得顶盖的形变程度不足以挤压到第二支撑件上的电子器件,可以有效对储能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进行保护。
[002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逆变器与电池组件固定配合;其中,逆变器与电池组件之间设有第二间距。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逆变器与电池组件之间设有第二间距可以防止逆变器与电池组件直接接触,电池组件和逆变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热,进而防止二者接触进行热传导后损坏。
[0025]综上,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0026](1)储能装置内设有第一安装空间,支撑结构和电池组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且支撑结构夹设在顶盖和电池组件之间。支撑结构的一端与顶盖固定配合,另一端与电池组件固定配合,支撑结构、顶盖和电池组件三者固定配合加强了储能装置的支撑强度,进而可以使得顶盖能够叠放更多的重物而不会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11),所述下壳体(11)的一端为开口(13)设置;顶盖(12),所述顶盖(12)封盖至所述开口(13),且所述顶盖(12)与所述下壳体(11)配合形成第一安装空间(110);电池组件(20),所述电池组件(2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10)内,所述电池组件(20)上设有配合位(21);支撑结构(30),所述支撑结构(30)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10),且所述支撑结构(30)夹设在所述电池组件(20)和所述顶盖(12)之间;其中,所述支撑结构(30)的一端与所述顶盖(12)固定配合,另一端与所述配合位(21)固定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30)包括:第一支撑件(31),所述第一支撑件(31)与所述电池组件(20)配合,且所述第一支撑件(31)环绕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件(20)的外边缘以形成容纳所述储能装置(100)的逆变器(40)的支撑空间;第二支撑件(32),所述第二支撑件(32)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靠近所述顶盖(12)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件(32)设有用于与所述顶盖(12)配合的配合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31)包括:第一支撑竖向部(311),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位于所述电池组件(20)靠近所述顶盖(12)的一端;第一支撑部(312),所述第一支撑部(312)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部(312)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件(32)配合;第二支撑部(313),所述第二支撑部(313)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部(313)用于与所述电池组件(20)配合;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312)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13)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311)上的延伸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伯才蒋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伯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