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21795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30 11:26
本新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空间,且第一安装空间内设有第一安装位;电子器件,电子器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其中,电子器件包括逆变组件,逆变组件设于第一安装位;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且支撑结构包围设置在逆变组件周围;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内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且电池组件设置有与支撑结构配合的配合位;其中,支撑结构与储能装置的顶盖配合,以支撑顶盖。本新型解决的是常规的储能装置内未设有强度较高的支撑结构,当有重物堆叠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内部电子器件损坏的技术问题,实现的是增加储能装置内支撑强度的技术效果。技术效果。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储能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户外活动成为人们周末休闲的重要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野外烧烤、垂钓、或者其他休闲活动,还有许多人选择驱车自驾游,随着电动车的兴起,人们对电动车自助充电的需求也越发旺盛。鉴于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外出时都会携带储能装置,为内置电池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0003]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常规的储能装置内未设有强度较高的支撑结构,当有重物堆叠放置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在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的内部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是常规的储能装置内未设有强度较高的支撑结构,当有重物堆叠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顶盖受到重物挤压会发生形变,进而可能导致储能装置内部电子器件损坏的技术问题,实现的是增加储能装置内支撑强度的技术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由多个围板拼接形成具有第一安装空间的容纳腔体;电子器件,电子器件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其中,电子器件包括逆变组件;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且支撑结构包围设置在逆变组件周围;电池组件,电池组件内设于第一安装空间内,且电池组件设置有与支撑结构配合的配合位;其中,支撑结构与储能装置的顶盖配合,通过支撑顶盖以使电子器件与顶盖之间形成支撑安全距离。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支撑结构包围设置在电子器件的周围,且支撑结构与储能装置的顶盖和电池组件固定配合,加强支撑结构与壳体之间的配合,提高储能装置整体的支撑强度,防止储能装置上堆叠重物导致形变致使壳体内的电子器件受到挤压损坏。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与电池组件配合,且第一支撑件环绕设置在电池组件的外边缘以形成容纳逆变组件的支撑空间;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靠近顶盖的一端,且第二支撑件设有用于与顶盖配合的配合端。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件设置在电池组件的上方,形成一个容纳逆变组件支撑空间,第二支撑件设置在第一支撑件靠近顶盖的位置,并与顶盖固定。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配合将逆变组件包围保护,加大对逆变组件等电子器件的保护效果。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竖向部,第一支撑竖向部位于电池组件靠近逆变组件的一端;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的一
端,且第一支撑部用于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于第一支撑竖向部的另一端,且第二支撑部用于与电池组件配合;其中,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上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支撑部在第一支撑竖向部上的延伸方向相反。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竖向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件配合;第二支撑部与电池组件配合,且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自第一支撑竖向部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部朝向远离第二支撑件的方向延伸,可以加大支撑结构的支撑面积,容纳保护更多的电子器件;第二支撑部朝向第一支撑部相反的延伸方向延伸,可以加强第一支撑件的支撑强度。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配合位包括:卡接部,卡接部与电池组件的第一壳面形成供第二支撑部穿过的槽口;其中,第二支撑部穿过槽口,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配合位上。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卡接部与电池组件的第一壳面形成了一个槽口,第二支撑部穿过槽口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可以实现将第一支撑件固定设置在电池组件上,加大第一支撑件在电池组件上的固定效果,提高支撑强度。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远离电池组件的一端;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间距设置,且第二支撑板连接于第一支撑件远离电池组件的一端;其中,由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组合形成与顶盖配合的支撑位。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间距设置,可用于容纳电子器件以及电线的穿过,并且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形成与顶盖配合的支撑位,支撑位上可以放置电子器件,支撑位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壳体内还设有安装侧,储能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设于安装侧,且散热组件在第一安装空间内形成散热通道;其中,逆变组件位于散热通道上。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散热组件在第一安装空间内形成散热通道,逆变组件位于散热通道上,散热组件朝向散热通道内供风可以直接吹到逆变组件,对逆变组件起到散热作用,能够使得储能装置避免过热而发生故障,甚至于烧坏内部电子器件的意外发生。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散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散热风扇,散热风扇设置于安装侧,且散热风扇与逆变组件相对设置;导风件,导风件用于将散热风扇运行产生的风导向至散热通道。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导风件,导风件能够将散热风扇提供的风导向散热通道内,使得风不会散出散热通道内,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风窗,风窗设于安装侧;提手,提手设于顶盖,且提手朝向风窗的方向延伸以覆盖风窗。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风窗有利于储能装置内外的空气流通,散热组件供风散热可以通过风窗流通到储能装置外,有助于维持储能装置的
温度稳定;提手设于顶盖,并朝向风窗的方向延伸以覆盖风窗,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滴从风窗流入储能装置内部并损坏电子器件。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储能装置还包括:无线充电组件,无线充电组件连接于支撑结构靠近顶盖的一侧;其中,无线充电组件与顶盖之间形成感应间距。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无线充电与顶盖之间形成的感应距离可以感知顶盖上是否放置手机等电子器件,将手机等电子设备放在储能装置的顶盖上时,手机与无线充电组件的距离小于感应距离,无线充电组件就会对手机进行充电,方便电子器件在户外充电的使用。
[002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无线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底座,充电底座连接于支撑结构靠近顶盖的一侧,且充电底座内设有第二安装空间;充电部,充电部内设于第二安装空间,且充电部与充电底座可拆卸连接;充电部与电子器件中的控制板电连接;其中,当充电部内设于第二安装空间时,充电部与充电底座靠近顶盖的顶端形成第一保护距离。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充电底座固定连接在支撑结构靠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40),所述壳体(40)由多个围板拼接形成具有第一安装空间(110)的容纳腔体;电子器件(20),所述电子器件(2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10)内;其中,所述电子器件(20)包括逆变组件(21);支撑结构(10),所述支撑结构(10)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10)内,且所述支撑结构(10)包围设置在所述逆变组件(21)周围;电池组件(30),所述电池组件(30)内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10)内,且所述电池组件(30)设置有与所述支撑结构(10)配合的配合位(31);其中,所述支撑结构(10)与所述储能装置(100)的顶盖(41)配合,通过支撑所述顶盖(41)以使所述电子器件(20)与所述顶盖(41)之间形成支撑安全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10)包括:第一支撑件(11),所述第一支撑件(11)与所述电池组件(30)配合,且所述第一支撑件(11)环绕设置在所述电池组件(30)的外边缘以形成容纳所述逆变组件(21)的支撑空间(13);第二支撑件(12),所述第二支撑件(1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靠近所述顶盖(41)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件(12)设有用于与所述顶盖(41)配合的配合端(1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包括:第一支撑竖向部(111),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111)位于所述电池组件(30)靠近所述逆变组件(21)的一端;第一支撑部(112),所述第一支撑部(112)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11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支撑部(112)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配合;第二支撑部(113),所述第二支撑部(113)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11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用于与所述电池组件(30)配合;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12)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111)上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13)在所述第一支撑竖向部(111)上的延伸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位(31)包括:卡接部(311),所述卡接部(311)与所述电池组件(30)的第一壳面(312)形成供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穿过的槽口(313);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穿过所述槽口(313),并通过螺钉固定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伯才蒋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伯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