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9659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包括管体和预装管口,管体具有输送通道和加压腔;所述预装管口与所述管体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管体设置有球囊;所述预装管口设置有至少三个输送入口,且所述三个输送入口分别与所述输送通道和加压腔连通;所述输送入口设置有套口结构,用于对器械进行预安装;通过在管体内设置输送通道实现对器械或药物的输送,以使对病变进行治疗,并且通过在管体上设置球囊和加压腔,还可以对介入治疗导致颅内出血并发症实施有效治疗。导致颅内出血并发症实施有效治疗。导致颅内出血并发症实施有效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

技术介绍

[0002]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堵塞或者破裂出血引起的,发生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等有关。介入治疗(支架取栓术、球囊导管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和动脉瘤栓塞术)是通过采用一系列介入器械与材料和现代化数字诊疗设备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操作,它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属于微创手术,因而它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安全可靠等优点,从而可以大大减轻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已成为目前三大基石性治疗体系之一,应用非常广泛。
[0003]神经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人体动(静)脉血管部位穿刺建立通道,然后用依靠微导管微导丝导航深入病人体内脑血管,进行脑血管疾病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其中,作为微导管主体的管身,其性能要求非常高,需要具有足够的柔顺性、抗扭性、跟踪性、支撑性、抗折性等,以确保在手术中微导管能够沿着患者的血管而弯曲,并且及时准确地对医生的推拉、扭转等操作做出响应。在狭窄性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手术过程中,常规的操作步骤如下:1.导引导管到位后,根据病变实际情况将微导管塑型,协助微导丝顺利通过病变。2.证实器材位于血管真腔后保留微导丝整体撤出微导管。3.交换球囊扩张导管置入病变进行预扩张。4.整体撤出球囊扩张导管,交换支架系统或输送支架用的专用微导管。5.植入支架,完成手术。
[0004]根据上述可知,目前市面使用的微导管大多数只能作为输送器械或者药物的管道,不能对狭窄病变进行直接扩张成形,其缺点如下:1、反复在颅内血管交换器材增加血管损伤风险和延长操作时间;2、介入治疗时如果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手术并发症,交换器材带来的时间延误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0005]虽然也出现有能同时对狭窄病变进行扩张和输送器械或者药物的管道,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时还需在该管道内进行交换器材,以实现对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由于导管输入口仅有一个,在交换的过程中,需完全退出后,再重新安装并输送,而此时导管本身处于人体内,交换过程需小心、缓慢操作,极为不便,并且同样存在延长操作时间和增加血管损伤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器械交换时间长、交换操作不便的问题。
[0007]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包括:
[0008]管体,具有输送通道和加压腔;以及
[0009]预装管口,所述预装管口与所述管体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0010]其中,所述管体设置有球囊;
[0011]所述预装管口设置有至少三个输送入口,且所述三个输送入口分别与所述输送通道和加压腔连通;
[0012]所述输送入口设置有套口结构,用于对器械进行预安装。
[0013]实施例2,预装管口还包括安装端口,所述安装端口与所述三个输送入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预装管口的两端。
[0014]实施例3,所述安装端口设置有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
[0015]第一输出口与一个输送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输出口与加压腔连通;
[0016]第二输出口与两个输送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输出口与输送通道连通。
[0017]实施例4,所述管体包括:
[0018]内管,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输出口连通;以及
[0019]外管,套设在内管外。
[0020]实施例5,所述外管的一端与内管的一端连接,且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设有间隙,并形成加压腔。
[0021]实施例6,所述外管采用聚氨酯编织成型,所述外管的外壁设置有光滑表面。
[0022]实施例7,所述输送通道的直径大于或等于0.53mm,或,所述内管的内径大于或等于0.53mm,所述内管的内壁设置有光滑表面。
[0023]实施例8,所述球囊设置在外管上,所述内管设置有第一显影标记和第二显影标记,所述第一显影标记和第二显影标记设置于所述球囊的两端,和/或,所述第一显影标记和第二显影标记设置于所述球囊内;
[0024]实施例9,还包括限位结构,用于对所述管体和所述预装管口进行可拆卸连接。
[0025]实施例10,所述管体的另一端呈预设角度设置,且设置有第三显影标记。
[0026]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7]通过在管体内设置输送通道实现对器械或药物的输送,以使对病变进行治疗,并且通过在管体上设置球囊和加压腔,可以对神经血管狭窄病变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成形,避免了多次的交换操作(包括导管交换操作),还可以对介入治疗导致颅内出血并发症实施有效治疗。当介入手术中发现目标血管可视性出血,可在保留原微导丝基础上,直接推送微导管球囊部覆盖病变或在病变近端扩张封堵止血。此过程用时仅需数秒,不需要交换导管器械,为危急情况补救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的,通过设置至少三个输送入口,从而实现了对多个器械进行预安装,并通过套口结构将器械提前放置在输送入口处,不需要在单个管体入口处重新进行交换、安装器械,方便器械的快速交换,以减少在管道内交换器械的时间,减少器械安装时间,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的结构示意
图;
[0030]图2为图1中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0031]图3为图1中管体的具体编织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号:110、管体,111、输送通道,112、加压腔,113、球囊,114、外管,115、内管,120、预装管口,121、第一输送入口,122、第二输送入口,123、第三输送入口,124、显影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5]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具有输送通道和加压腔;以及预装管口,所述预装管口与所述管体的一端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管体设置有球囊;所述预装管口设置有至少三个输送入口,且所述三个输送入口分别与所述输送通道和加压腔连通;所述输送入口设置有套口结构,用于对器械进行预安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预装管口还包括安装端口,所述安装端口与所述三个输送入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预装管口的两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端口设置有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第一输出口与一个输送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输出口与加压腔连通;第二输出口与两个输送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输出口与输送通道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包括:内管,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输出口连通;以及外管,套设在内管外。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器械交换的神经血管微导管,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耿
申请(专利权)人:茂名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