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8112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置于肠道内,包括导管主体,导管主体一端开有若干引流口,导管主体另一端与体外引流装置连通,开有引流口的导管主体一端设有封堵球囊,引流管头端设有导管固定环,封堵球囊表面设有三个球囊固定环,封堵球囊通过球囊固定环与肠道内壁连接,开有引流口的导管主体一端设有导管固定环,导管主体通过导管固定环与肠道内壁连接,球囊固定环和管道固定环由人体可吸收材料或可崩解材料制成。该肠瘘预防导管通过双腔封堵球囊和固定环的配合,将导管主体稳定置于吻合口上方的肠道内,对肠内容物进行阻挡,避免污染吻合口,从而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而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而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结肠手术吻合口瘘发生率2%左右,在急诊、辅助放化疗的病人发生率更高。目前通过结肠近端肠管的临时性造瘘来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该治疗模式需再次手术关闭肠造口,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同时腹壁肠造口还会给病患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
[0003]肠外瘘发生后,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丢失,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加强,可出现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为提高治愈率,必须有加强营养的手段,另外,对于肠瘘远端梗阻,还需要引流减压,常用肠瘘导管进行引流操作。如公开号为CN210631536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集成了给药、引流和封堵功能的肠瘘处理装置,通过内置导管给药(肠内营养)或引流都可以尽量减少气溶胶逸散,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因缺乏固定装置,容易导致导管移位,不能对肠进行完全封堵,一旦有吻合口瘘,肠内容物仍然可以通过吻合口瘘流出,并不能很好的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缺乏导管固定装置,导管易移位,不能对肠腔进行完全封堵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通过在导管前端设置球囊和固定环,球囊充气后封堵在肠腔内,球囊通过固定环与肠壁加固连接,从而对肠腔进行完全封堵,避免肠内容物污染吻合口。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置于肠道内,包括导管主体,导管主体一端开有若干引流口,导管主体另一端与引流装置连通,开有引流口的导管主体一端设有封堵球囊,封堵球囊外围设有若干球囊固定环,封堵球囊通过球囊固定环与肠道内壁连接。在发生肠吻合口瘘时,通过调节封堵球囊的大小和固定环的配合,将球囊稳定设置在肠道内,进行很好的封堵,避免肠内容物污染吻合口,在没有发生吻合口的并发症时,可以释放球囊,肠内容物可以通过吻合口,恢复患者的正常排便。
[0006]进一步地,开有引流口的导管主体一端设有导管固定环,导管主体通过导管固定环与肠道内壁连接。通过固定环对导管主体的引流口端进行固定,顺利将肠内容物引入导管内排出。
[0007]进一步地,球囊固定环和导管固定环由人体可吸收材料或可崩解材料制成。随时间在患者肠腔内崩解,固定环的崩解时间设置在14天左右,在患者吻合口瘘完全愈合后,固定环通常已崩解或断裂,肠瘘预防导管可以在体外直接拔出。
[0008]进一步地,球囊固定环至少设有三个,周向设置在封堵球囊外围。通过周向分布的固定环实现球囊的有效定位。
[0009]进一步地,封堵球囊为双腔球囊,双腔球囊通过置于导管主体内的输气管与外部
球囊阀连接。双腔球囊的封堵效果更佳。
[0010]进一步地,与引流装置连通的导管主体一端还设有疏通气囊,疏通气囊通过单向通气接头与导管主体连通。避免导管主体堵塞,堵塞后进行疏通。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通过双腔封堵球囊和固定环的配合,将导管主体稳定置于吻合口上方的肠道内,对肠内容物进行阻挡,避免污染吻合口,从而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避免患者再次手术进行近端肠管造口;
[0013](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通过人体可吸收材料或可崩解材料制成的固定环,省去了后期拆卸的麻烦,可随时间在患者体内分解或自然排出;
[0014](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通过增设由单向通气接头连接的疏通气囊,方便对导管主体进行疏通,避免堵塞的发生,保证引流的正常进行;
[0015](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可以在手术中进行肠吻合时放置,腹腔镜手术需要内镜进行辅助,非常便捷的放置导管,在没有发生吻合口瘘时,起到减压肠腔内压力的作用;在发生吻合口瘘时,充盈球囊对吻合口近端肠管实施封堵,防止肠内容物从瘘口溢出,控制腹腔感染,促进瘘口愈合;在封堵球囊充盈后,近端肠管清洁度较高,可以反复实施内镜检查瘘口和内镜下瘘口的治疗。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肠瘘预防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肠道,2.导管主体,3.引流口,4.引流装置,5.封堵球囊,6.球囊固定环,7.导管固定环,8.输气管,9.球囊阀,10.疏通气囊,11.单向通气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传统引流导管因缺乏固定装置无法固定在肠道1内,不能对肠道1进行完全封堵,肠内容物仍然能流经吻合口对其进行污染,一旦有吻合口瘘,肠内容物仍然可以通过吻合口瘘流出,为了将导管主体2稳定置于肠道1内,设计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置于肠道1内,如图1所示,包括导管主体2,导管主体2一端开有若干引流口3,导管主体2另一端与体外引流装置4连通,引流装置4可以是引流袋、引流瓶等可以施加负压的装置,开有引流口3的导管主体2一端设有封堵球囊5,导管主体2头端还设有导管固定环7,封堵球囊5表面设有三处球囊固定环6,导管固定环7和球囊固定环6在放置时均通过内镜的可开闭的组织夹,夹持牵引进入肠腔内的合适位置,封堵球囊5通过球囊固定环6可以在内镜下通过组织夹与肠道内壁黏膜连接,导管主体2通过导管固定环7与肠道内壁连接。
[0021]进行引流操作时,通过内镜将导管主体2置入肠道1内,并使用内镜下组织夹牵引
头端的固定环进入目标肠腔内,释放组织夹,使导管主体2固定在适当位置的肠道1内壁黏膜上,从而将该段肠道1堵塞,避免肠内容物流至吻合口,从而有效预防肠瘘。其中,组织夹适用于内窥镜、肠镜下夹取消化道内软组织或异物,通过内镜操作管件和组织夹的置入是现有技术,在此不过多赘述。
[0022]该肠瘘预防导管的封堵球囊5通过导管主体2的球囊腔道与体外的球囊阀9连接,在需要时通过球囊阀9注入空气实施吻合口近端的肠腔的封堵,通过注入空气的多少调节球囊的大小,并可连接测压装置,以防止球囊过度充盈肠腔。
[0023]为了对导管主体2在肠道1内的位置进行固定,在开有引流口3的导管主体2一端设置导管固定环7,导管主体2通过导管固定环7与肠道1内壁连接。
[0024]为了便于固定环自动分解排出,球囊固定环6和导管固定环7均由人体可吸收材料或可崩解材料制成,例如聚乳酸、聚乙交酯

丙交酯、聚对二氧杂环己酮、聚己内酯等,可随时间在患者肠腔内崩解,固定环的崩解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置于肠道(1)内,包括导管主体(2),所述导管主体(2)一端开有若干引流口(3),导管主体(2)另一端与引流装置(4)连通,其特征在于,开有引流口(3)的所述导管主体(2)一端设有封堵球囊(5),所述封堵球囊(5)外围设有若干球囊固定环(6),所述封堵球囊(5)通过球囊固定环(6)与肠道(1)内壁黏膜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其特征是,开有引流口(3)的所述导管主体(2)一端设有导管固定环(7),所述导管主体(2)通过导管固定环(7)与肠道(1)内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下消化道肠瘘预防导管,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荣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