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936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应用装置,包括固定在中控台上的2个气囊本体,其均为三腔室结构,充气管道一端与气泵相连,另一端插入气囊本体内;三个气囊腔室能够按顺序依次充盈,充盈顺序与人体上躯干贴合中控台的位置顺序保持一致,时刻都保证有人体与中控台之间存在柔性防护。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中控台表面铺设具有贴合性的安全气囊,且该安全气囊在展开过程中,通过一次性单向充气通道,会优先展开与乘员接触相关的一侧,待一侧完全充盈后,另一侧后续展开,保证在乘员与中控台发生接触之前,关键部位气囊已经完全展开。当乘员与中控台发生接触时,尽可能的减少乘员胸腹处的肋骨压缩量,保证乘员的安全。证乘员的安全。证乘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及其应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时代的发展,车辆行驶路况越发复杂,导致发生的事故类型也与日递增,对于乘员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车辆侧腰发生冲击时,车内乘员会伴随车辆在y方向发生横向移动,由于安全带主要作用方向是在x向进行束缚,所以当乘员发生y向横移的时候,安全带无法提供充足约束,乘员躯干会很容易倾侵入另一侧乘员的空间。这一运动过程中,常会导致乘员之间上躯干相互撞击,造成二次伤害,且乘员腹部与副仪表板发生剧烈挤压,使胸部下肋骨,腹部上肋骨产生巨大变形。
[0003]目前,常规的解决方法是在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中间布置中央气囊,可以有效的防止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头部发生撞击。但是,常规的中央气囊由于缺乏依附物,所以其姿态不易稳定,导致对于前排成员的保护效果时好时坏。当发生该类事故,且只有一个驾驶员时,对于乘员与副仪表板挤压部位,很难做到有效防护,中央气囊略微浮动,就会导致乘员与副仪表板的直接接触。产生较严重的伤害。
[0004]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安装在中控台副仪表板后侧的安全气囊装置,该装置安装于副仪表板后侧方向,可以沿轨道上下浮动调节安装位置,该气囊点爆后,会在后排乘员前方横展开一个巨型气囊,为后排所有乘员提供缓冲保护,在主驾驶与副驾驶乘员之间,展开一个气囊,防止左右两侧乘员相互之间发生撞击,造成二次伤害。但是,该装置并没有考虑到只有一个驾驶员时,乘员与仪表板直接接触造成的巨大伤害。
[0005]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安装于中控台副仪表板上的安全气囊装置,该装置位于中控台杂物箱上方,完全展开时,气囊分为两瓣,填充在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之间的空间里,可以有效的对乘员的侧向倾倒提供约束,有效的防止了乘员之间的相互撞击。虽然,两片安全气囊的设计提供了更强的约束,但是仍然无法保证,乘员与副仪表板不发生接触,进而无法保证在碰撞环境中,乘员胸腹处的肋骨压缩量满足要求。
[0006]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安装于前排座椅侧面的安全气囊,该气囊增加了髋部与腹部腔室,完全展开后填充主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之间的空间,可用于保护乘员头部与腹部。但是,该气囊的固定点只有前排座椅气囊安装点,相较于完全展开的气囊,约束太小,可能会导致气囊展开后形态不稳,即使存在髋部与腹部气囊腔室,也无法对乘员髋部腹部形成有效的保护。
[0007]基于此,急需研发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还提供一
种上述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的应用装置,以解决在乘员与中控台发生接触之前,关键部位气囊已经完全展开的问题,尽可能的减少乘员胸腹处的肋骨压缩量,保证乘员的安全。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0]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1]A、当车辆遭到侧面撞击时,车辆横向移动,ACU点火,乘员发生横向移动,撞向中控台;
[0012]B、ACU点火后,气泵产生气体,开始充盈气囊腔室a7,同时,一次性单向阀4中,弹性球体5在气压的作用下,堵住阀口管道,保证气囊腔室a7率先充盈;
[0013]C、当气囊腔室a7完全充盈后,气压增大,对一次性单向阀4中弹性小球5的作用力增加,弹性小球5与阀口管道在作用力下都发生变形,弹性小球5被挤出管道,气囊腔室b8开始充盈,以此类推,直到气囊腔室a7、气囊腔室b8、气囊腔室c9都充满;
[0014]D、气囊平铺折叠于中控台储物仓盖子中,完全充盈后,从布置位置膨胀,撕裂弱化线;
[0015]E、气囊腔室a7贴合于中控台侧面,气囊腔室b8贴合于中控台侧面棱角处,气囊腔室c9贴合于中控台上表面。
[0016]进一步地,步骤D,完全膨胀后气囊厚度约为5cm。
[0017]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的应用装置,包括2个气囊本体1;所述2个气囊本体1分别固定在中控台左、右两侧,均为三腔室结构,包括连接在一起,独立的三个气囊腔室;所述充气管道2一端与气泵3相连,另一端插入气囊本体1内;
[0018]所述三个气囊腔室能够按顺序依次充盈,充盈顺序与人体上躯干贴合中控台的位置顺序保持一致,即乘员胸腹部先贴合中控台侧面,接着躯干接触中控台棱角,然后以中控台棱角为圆心,发生偏转,接触中控台上表面,时刻都保证有人体与中控台之间存在柔性防护。
[0019]更进一步地,所述气囊本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气囊腔室a7、气囊腔室b8和气囊腔室c9,气囊腔室a7与气囊腔室b8之间,以及气囊腔室b8与气囊腔室c9设有一次性单向阀4。
[0020]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球体5设置于一次性单向阀4内,能够在气压作用下堵住阀口管道。
[0021]更进一步地,所述气泵3与气囊腔室a7相连,能够向气囊腔室a7内充气。
[0022]更进一步地,所述气囊腔室a7贴合于中控台侧面,在充满气体后能够保护乘员胸部,气囊腔室b8贴合于中控台棱角处,在充满气体后能够保护乘员躯干,气囊腔室c9贴合于中控台上表面。
[0023]进一步地,所述气囊本体1完全膨胀后厚度约为5cm。
[0024]进一步地,所述气囊本体1上设有1

2个泄气孔6。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中控台表面铺设具有贴合性的安全气囊,且该安全气囊在展开过程中,通过一次性单向充气通道,会优先展开与乘员接触相关的一侧,待一侧完全充盈后,另一侧后续展开,保证在乘员与中控台发生接触之前,关键部位气囊已经完全展开。当乘员与中控台发生接触时,尽可能的减少乘员胸腹处的肋骨压缩量,保证乘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8]图1是副仪表板表层气囊装置主视图;
[0029]图2是副仪表板表层气囊装置侧视图;
[0030]图3是副仪表板表层气囊装置俯视视图;
[0031]图4是气囊腔室划分图;
[0032]图5是气囊一次性单向阀结构。
[0033]图中,1.气囊本体2.充气管道3.气泵4.一次性单向阀5.弹性球体6.泄气孔7.气囊腔室a 8.气囊腔室b 9.气囊腔室c。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当车辆遭到侧面撞击时,车辆横向移动,ACU点火,乘员发生横向移动,撞向中控台;B、ACU点火后,气泵产生气体,开始充盈气囊腔室a(7),同时,一次性单向阀(4)中,弹性球体(5)在气压的作用下,堵住阀口管道,保证气囊腔室a(7)率先充盈;C、当气囊腔室a(7)完全充盈后,气压增大,对一次性单向阀(4)中弹性小球(5)的作用力增加,弹性小球(5)与阀口管道在作用力下都发生变形,弹性小球(5)被挤出管道,气囊腔室b(8)开始充盈,以此类推,直到气囊腔室a(7)、气囊腔室b(8)、气囊腔室c(9)都充满;D、气囊平铺折叠于中控台储物仓盖子中,完全充盈后,从布置位置膨胀,撕裂弱化线;E、气囊腔室a(7)贴合于中控台侧面,气囊腔室b(8)贴合于中控台侧面棱角处,气囊腔室c(9)贴合于中控台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完全膨胀后气囊厚度约为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副仪表板表层气囊的乘员保护方法的应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2个气囊本体(1);所述2个气囊本体(1)分别固定在中控台左、右两侧,均为三腔室结构,包括连接在一起,独立的三个气囊腔室;所述充气管道(2)一端与气泵(3)相连,另一端插入气囊本体(1)内;所述三个气囊腔室能够按顺序依次充盈,充盈顺序与人体上躯干贴合中控台的位置顺序保持一致,即乘员胸腹部先贴合中控台侧面,接着躯干接触中控台棱角,然后以中控台棱角为圆心,发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哲宁鞠伟郝玉敏王东辉彭洪梅胡海波单宝来高廷军武玉琢曾普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