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悬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05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1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后悬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根据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后悬架的空间边界;根据空间边界生成后悬架的目标选型和目标尺寸,得到后悬架的设计结果。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可靠地确定后悬架的空间边界,为后悬架选型和尺寸设计提供依据,保证留出更多的设计空间,提高车辆的智能性的同时,提升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保证用户的体验。的体验。的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悬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新能源车型后悬架设计及选型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后悬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传统能源的紧缺,新能源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纯电动及其他形式新能源车型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面对新能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平台的性能及成本竞争力是车型具有竞争力的基础,性能好成本低的后悬架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平台的性能,降低平台的成本。
[0003]相关技术中,可以将后减震器总成的安装位置设置于后悬架系统中后下摆臂总成的安装位置的前方,在设计后下摆臂总成时不再为后减震器总成的布设预留空间,从而减少后悬架系统对空间的需求。
[0004]然而,相关技术中,后悬架的设计未考虑后悬架的选型与尺寸设计,导致无法确定后悬架的空间边界,难以进行结构空间的设计优化,降低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用户体验,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的设计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后悬架的设计未考虑后悬架的选型与尺寸设计,导致无法确定后悬架的空间边界,难以进行结构空间的设计优化,降低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用户体验等问题。
[0006]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根据所述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所述后悬架的空间边界;以及根据所述空间边界生成所述后悬架的目标选型和目标尺寸,得到所述后悬架的设计结果。
[000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可靠地确定后悬架的空间边界,为后悬架选型和尺寸设计提供依据,保证留出更多的设计空间,提高车辆的智能性的同时,提升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保证用户的体验。
[0008]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包括:基于所述目标车辆定义整车坐标系;根据所述后悬架在所述目标车辆上的整车位置确定地面线和轮心位置;提取或定义所述后悬架的横向边界、竖向边界和/或纵向边界。
[000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定义整车坐标系,根据后悬架在目标车辆上的整车位置确定地面线和轮心位置,提取或定义后悬架的横向边界、竖向边界和/或纵向边界,从而可靠地确定后悬架的空间边界,保证留出更多的设计空间,增加用户的感知。
[0010]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取或定义所述后悬架的横向边界、竖向边界和/或纵向边界,包括:获取所述后悬架的悬架纵向下边界、悬架纵向上边界、悬架竖向内边界、悬架竖向外边界、悬架横向前边界、悬架横向后边界和轮心点中的至少一项。
[001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获取后悬架的悬架纵向下边界、悬架纵向上边界、悬架竖向内边界、悬架竖向外边界、悬架横向前边界、悬架横向后边界和轮心点中的至少一项,从而保证结构空间设计的优化。
[0012]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还包括:判断所述后悬架的减震器的高度是否低于纵梁的高度;如果所述减震器的高度不低于纵梁的高度,则基于行李箱空间需求得到所述减震器的竖向间距。
[001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当减震器的高度不低于纵梁的高度时,基于行李箱空间需求得到减震器的竖向间距,从而保证优化结构空间设计,为电池/油箱,纵梁,行李箱留出更多的设计空间,增加客户的感知。
[0014]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空间边界生成所述后悬架的目标选型和目标尺寸,得到所述后悬架的设计结果,包括:以所述目标车辆的轮心为基准,校核待选型的后悬架与所述空间边界之间的第一匹配状态;在所述第一匹配状态校核通过后,校核所述待选型的后悬架是否兼容排气管的布置状态;在所述布置状态校核通过后,校核所述待选型的后悬架是否兼容四轮转向或者空气弹簧之间的第二匹配状态;在所述第二匹配状态校核通过后,校核所述待选型的后悬的悬架摆臂、副车架和驱动轴之间的匹配间隙;在所述匹配间隙校核通过后,对所述待选型的后悬架的悬架结构和硬点数据进行细化。
[001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实施例以目标车辆的轮心为基准,校核待选型的后悬架与空间边界之间的第一匹配状态,校核待选型的后悬架是否兼容排气管的布置状态,校核待选型的后悬架是否兼容四轮转向或者空气弹簧之间的第二匹配状态,校核待选型的后悬的悬架摆臂、副车架和驱动轴之间的匹配间隙,并对待选型的后悬架的悬架结构和硬点数据进行细化,从而确定后悬架选型和尺寸设计,保证后悬架配置的优化,提升车辆的智能性和适用性。
[0016]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后悬架的设计装置,包括:定义模块,用于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所述后悬架的空间边界;以及设计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空间边界生成所述后悬架的目标选型和目标尺寸,得到所述后悬架的设计结果。
[0017]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义模块包括:定义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目标车辆定义整车坐标系;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后悬架在所述目标车辆上的整车位置确定地面线和轮心位置;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或定义所述后悬架的横向边界、竖向边界和/或纵向边界。
[0018]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取单元包括: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后悬架的悬架纵向下边界、悬架纵向上边界、悬架竖向内边界、悬架竖向外边界、悬架横向前边界、悬架横向后边界和轮心点中的至少一项。
[0019]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义模块还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后悬架的减震器的高度是否低于纵梁的高度;获取单元,用于当所述减震器的高度不低于纵梁的高度时,基于行李箱空间需求得到所述减震器的竖向间距。
[0020]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计模块包括:第一校核单元,用于以所述目标车辆的轮心为基准,校核待选型的后悬架与所述空间边界之间的第一匹配状态;第二校核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匹配状态校核通过后,校核所述待选型的后悬架是否兼容排气管的布置状态;第三校核单元,用于在所述布置状态校核通过后,校核所述待选型的后悬架是否兼容四轮转向或者空气弹簧之间的第二匹配状态;第四校核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匹配状态校核通过后,校核所述待选型的后悬的悬架摆臂、副车架和驱动轴之间的匹配间隙;细化单元,用于在所述匹配间隙校核通过后,对所述待选型的后悬架的悬架结构和硬点数据进行细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悬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根据所述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所述后悬架的空间边界;以及根据所述空间边界生成所述后悬架的目标选型和目标尺寸,得到所述后悬架的设计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包括:基于所述目标车辆定义整车坐标系;根据所述后悬架在所述目标车辆上的整车位置确定地面线和轮心位置;提取或定义所述后悬架的横向边界、竖向边界和/或纵向边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取或定义所述后悬架的横向边界、竖向边界和/或纵向边界,包括:获取所述后悬架的悬架纵向下边界、悬架纵向上边界、悬架竖向内边界、悬架竖向外边界、悬架横向前边界、悬架横向后边界和轮心点中的至少一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目标车辆的后悬架的后轮距、电池边界、电驱选型、人机布置、离地间隙和是否兼容增程/混动中的至少一项,还包括:判断所述后悬架的减震器的高度是否低于纵梁的高度;如果所述减震器的高度不低于纵梁的高度,则基于行李箱空间需求得到所述减震器的竖向间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空间边界生成所述后悬架的目标选型和目标尺寸,得到所述后悬架的设计结果,包括:以所述目标车辆的轮心为基准,校核待选型的后悬架与所述空间边界之间的第一匹配状态;在所述第一匹配状态校核通过后,校核所述待选型的后悬架是否兼容排气管的布置状态;在所述布置状态校核通过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洋黄琦李江川田春山林富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