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类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化合物合成
技术介绍
[0002]吲哚
‑3‑
酮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的独特的含氧吲哚结构,同时也是合成其他活性生物碱和小分子化合物所需的重要前体。例如生物碱Halichrome A,Cephaninone C,Isatisine A,trigonoliimine C。
[0003][0004]近年来,吲哚
‑3‑
酮类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抗癌、抗肿瘤、抗HIV、抗病毒感染、抗菌等生物活性,可作为药物发现的重要源泉。因此,研究并开发该类化合物的温和、高效合成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0005]以吲哚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一步分子间交叉偶联反应合成2位吲哚基取代的吲哚
‑3‑
酮类化合物是一种简洁、高效的合成途径。目前,实施上述反应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同时使用催化量过渡金属试剂和催化量氧化剂合成得到(RSC Adv.2019,9,24050;Org.Lett.2016,18,1534;Molecules 2020,25,419);另一类是通过使用化学计量的氧化剂直接氧化合成得到(Org.Biomol.Chem.2019,17,2199;CN108218762A)。但是上述方法通常具有以下缺点,例如反应条件苛刻,化学选择性差,底物范围有限,反应的产量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通过一步分子间交叉偶联反应高效合成2位双取代的吲哚
‑3‑
酮,具有收率高、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0007]2.本专利技术所合成的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类化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0008][0009]其中,R1、R4为吲哚芳环任意位置上的取代基,且为氢、烷基、卤素、烷氧基、酯基或硝基;R2为烷基或芳基;R3、R5为氢、烷基或芳基;X原子为碳(C)或氮(N)原子。
[0010]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11]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操作:以式(I)所示的底物2
‑
取代吲哚和式(II)所示的底物吲哚为原料,在可见光光敏剂、路易斯酸、溶剂、空气(优选氧气)以及可见光存在下,一步反应(优选室温)制得式(III)所示的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化合物的方法;反应方程式为:
[0012][0013]其中,R1、R4为吲哚芳环任意位置上的取代基,且为氢、烷基、卤素、烷氧基、酯基或硝基;R2为烷基或芳基;R3、R5为氢、烷基或芳基;X原子为碳(C)或氮(N)原子。
[0014]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式(I)所示的底物、式(II)所示的底物、光敏剂、路易斯酸的摩尔比为:(1
‑
2):1:(0.001
‑
0.3):(0
‑
1)。
[0015]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应溶剂为起到溶解原料的作用,优选为甲醇、乙腈、二氯甲烷、氯仿、硝基甲烷或硝基乙烷。
[0016]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见光光敏剂优选为钌化合物、铱化合物或有机染料。
[0017]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路易斯酸优选为高氯酸镁、三氟甲磺酸锌、三氟甲磺酸铜、三氟甲磺酸亚铜、三氟甲磺酸铁、三氟甲磺酸钇、三氟甲磺酸钪或三氟甲磺酸镍。
[0018]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1
‑
48h。
[0019]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反应在空气或氧气氛围下进行。
[0020]本专利技术优点:
[002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的合成方法,使用可见光做光源,具有化学选择性好、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收率高、底物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2]为了证明本专利技术的产物,本专利技术提供部分实施例的核磁氢谱图和核磁碳谱图
[0023]图1
‑
1是实施例1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24]图1
‑
2是实施例1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25]图2
‑
1是实施例2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26]图2
‑
2是实施例2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27]图3
‑
1是实施例3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28]图3
‑
2是实施例3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29]图4
‑
1是实施例4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30]图4
‑
2是实施例4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31]图5
‑
1是实施例5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32]图5
‑
2是实施例5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33]图6
‑
1是实施例6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34]图6
‑
2是实施例6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35]图7
‑
1是实施例7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36]图7
‑
2是实施例7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37]图8
‑
1是实施例8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38]图8
‑
2是实施例8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39]图9
‑
1是实施例9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40]图9
‑
2是实施例9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41]图10
‑
1是实施例10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42]图10
‑
2是实施例10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43]图11
‑
1是实施例11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44]图11
‑
2是实施例11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45]图12
‑
1是实施例12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46]图12
‑
2是实施例12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47]图13
‑
1是实施例13的产物的核磁氢谱图。
[0048]图13
‑
2是实施例13的产物的核磁碳谱图。
[0049]图14
‑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式(I)所示的底物2
‑
取代吲哚和式(II)所示的底物吲哚为原料,在可见光光敏剂、路易斯酸、溶剂、空气以及可见光存在下,一步反应制得式(III)所示的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化合物的方法;;其中,R1、R4为吲哚芳环任意位置上的取代基,且为氢、烷基、卤素、烷氧基、酯基或硝基;R2为烷基或芳基;R3、R5为氢、烷基或芳基;X原子为碳(C)或氮(N)原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所示的底物、可见光光敏剂与路易斯酸的摩尔比为1 : (0.001
‑
0.3) : (0
‑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2位吲哚基取代吲哚
‑3‑
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物式(I)2
‑
取代吲哚与式(II)吲哚的投料质量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涛,肖家耀,张紫琴,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