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上海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6303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所述1T1C铁电存储器包括:氧化物绝缘层、衬底、栅极电极、源极区、漏极区、漏极电极、源极电极、电容底电极、铁电层、电容顶电极、钝化保护层、源极接触点、栅极接触点、漏极接触点、电容底电极接触点和电容顶电极接触点;其中,所述氧化物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区域和第二绝缘区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制备基于Al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铁电存储器在现代计算机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存储器具有非易失性和高密度存储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嵌入式系统、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等。其中,1T1C结构是铁电存储器的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即一个晶体管一个电容,该结构利用铁电材料的双稳态性质实现数据的存储。由于铁电材料的双稳态性质,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铁电材料具有两种稳定的极化状态,分别对应0和1两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所以铁电材料在铁电存储器中被广泛应用。在1T1C结构中,铁电薄膜作为电容的铁电层,是实现铁电存储器功能的关键材料
[0003]目前一种新型的铁电材料Al1‑
x
X
x
N正在崛起,相比之前的氧化铪基材料其拥有极高的剩余极化值,能提高1T1C存储器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存储密度。目前制备Al1‑
x
X
x
N的常规方法为物理气相沉积(PVD),这种方法得到的Al1‑
x
X
x
N薄膜质量不佳,不利于1T1C存储器长期使用,并且目前还未有基于Al1‑
x
X
x
N的1T1C存储器件,当前的1T1C铁电存储器仍然存在稳定性、可靠性和存储密度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基于Al1‑
x
X
x
N的1T1C存储器,提高1T1C铁电存储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存储密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包括:
[0007]氧化物绝缘层、衬底、栅极电极、源极区、漏极区、漏极电极、源极电极、电容底电极、铁电层、电容顶电极、钝化保护层、源极接触点、栅极接触点、漏极接触点、电容底电极接触点和电容顶电极接触点;
[0008]其中,所述氧化物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区域和第二绝缘区域;
[0009]所述衬底上生长有所述钝化保护层;在所述衬底和所述钝化保护层中,由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沉积有所述源极区、生长有所述第一绝缘区域、沉积有所述漏极区和生长有所述第二绝缘区域;
[0010]所述源极区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源极电极;所述源极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源极接触点,且所述源极接触点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区域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栅极电极;所述栅极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栅极接触点,且所述栅极接触点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漏极区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漏极电极;所述漏极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漏极接触点;所述第二绝缘区域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电容底电极;所述电容底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电容底电极接触点;所述漏极接
触点和所述电容底电极接触点相连,且均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电容底电极的上表面依次生长有所述铁电层和所述电容顶电极;所述电容顶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电容顶电极接触点,且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铁电层的材质采用Al1‑
x
X
x
N。
[0011]可选地,所述铁电层的厚度为3~50nm。
[0012]可选地,所述钝化保护层的材质采用氮化硅,且所述钝化保护层的厚度为100nm~200nm。
[0013]可选地,所述通孔引线的材质采用金属铝。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制备方法,包括:
[0015]S1、在衬底上生长一层氧化物绝缘层;
[0016]S2、在氧化物绝缘层涂抹光刻胶,进行显影,刻蚀出晶体管的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
[0017]S3、在氧化物绝缘层上采用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方法进行沉积一层电极,作为晶体管栅极和铁电电容的底电极;
[0018]S4、对步骤S2中刻蚀出的源极区和漏极区进行离子注入掺杂;
[0019]S5、生长钝化保护层,刻蚀掉右边部分,在右边部分生长铁电层,铁电层为Al1‑
x
X
x
N,采用原子层沉积方法进行生长;
[0020]S6、在铁电层上生长顶电极,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方法进行沉积底电极;
[0021]S7、生长钝化保护层;
[0022]S8、刻蚀引线通孔,生长引线金属,图形化表面的引线金属,引出对应的器件端口。
[0023]可选地,各电极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氮化钛、铝、铂、钼、钨。
[0024]可选地,所述铁电层的生长条件为:反应器升温至所需的反应温度为250

450℃;反应器抽真空至所需的压力在10
‑5至10
‑7Torr之间;保持恒定的真空度。
[0025]可选地,所述原子层沉积的循环周期设置为:
[0026]S51、清洗:在循环周期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通过向反应器中注入Ar或N2气体来消除前一个周期中剩余的气体;
[0027]S52、金属前驱体1进料:使用三甲基铝作为金属前驱体1,并将其注入到反应器中;
[0028]S53、清洗:注入Ar或N2气体,以消除过量的金属前驱体1和副产物;
[0029]S54、氮源进料:使用NH3作为氮源,并将氮源注入到反应器中;
[0030]S55、清洗:注入Ar或N2气体,以消除过量氮源以及副产物;
[0031]S56、金属前驱体2进料:X对应的前驱体作为金属前驱体2,并将金属前驱体2注入到反应器中;
[0032]S57、清洗:注入Ar或N2气体,以消除过量金属前驱体2以及副产物。
[003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0034]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1T1C铁电存储器包括氧化物绝缘层、衬底、栅极电极、源极区、漏极区、漏极电极、源极电极、电容底电极、铁电层、电容顶电极、钝化保护层、源极接触点、栅极接触点、漏极接触点、电容底电极接触点和电容顶电极接触点,通过将Al1‑
x
X
x
N制备成1T1C铁电存储器,能够有效利用Al1‑
x
X
x
N剩余极化强度大的性质,在极化电荷密度和剩余极化电荷密度等性能指标方面均
表现出优越的性能,提高1T1C铁电存储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存储密度。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氧化物绝缘层、衬底、栅极电极、源极区、漏极区、漏极电极、源极电极、电容底电极、铁电层、电容顶电极、钝化保护层、源极接触点、栅极接触点、漏极接触点、电容底电极接触点和电容顶电极接触点;其中,所述氧化物绝缘层包括第一绝缘区域和第二绝缘区域;所述衬底上生长有所述钝化保护层;在所述衬底和所述钝化保护层中,由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沉积有所述源极区、生长有所述第一绝缘区域、沉积有所述漏极区和生长有所述第二绝缘区域;所述源极区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源极电极;所述源极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源极接触点,且所述源极接触点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绝缘区域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栅极电极;所述栅极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栅极接触点,且所述栅极接触点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漏极区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漏极电极;所述漏极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漏极接触点;所述第二绝缘区域的上表面设置有所述电容底电极;所述电容底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电容底电极接触点;所述漏极接触点和所述电容底电极接触点相连,且均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电容底电极的上表面依次生长有所述铁电层和所述电容顶电极;所述电容顶电极通过通孔引线连接有所述电容顶电极接触点,且设置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上表面;所述铁电层的材质采用Al1‑
x
X
x
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电层的厚度为3~5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保护层的材质采用氮化硅,且所述钝化保护层的厚度为100nm~200n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引线的材质采用金属铝。5.一种基于掺杂氮化铝薄膜的1T1C铁电存储器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青华刘鑫丁泽新周群辉刘宇熙王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