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转向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618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桥转向系统及车辆,车桥转向系统包括转向器、第一纵向拉杆、第二纵向拉杆和连杆传动机构,第一纵向拉杆连接第一前桥和转向器并在转向器的驱动下拉动第一前桥转向,第二纵向拉杆与第二前桥连接并用于拉动第二前桥转向,连杆传动机构的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缸体固设于第一前桥和第二前桥之间的车架上,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前置活塞杆端与转向器铰接,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后置活塞杆端与第二纵向拉杆用于远离第二前桥的一端铰接,通过采用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精简了连接杆系,大大减少了传动铰点,达到提升系统刚度和传动效率以及减少设计分析工作量的目的。及减少设计分析工作量的目的。及减少设计分析工作量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桥转向系统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转向
,具体涉及一种车桥转向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公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车辆的承载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车轴数量随之增加,尤其是长途中重型货车,为了改善多轴车辆的转向性能,目前普遍采用双前桥转向结构,这种转向结构相比单前桥的承载能力更高,但是转向阻力也大大提高,通常需要助力油缸来提高系统的转向推力。
[0003]如图1所示,传统的双前桥转向结构包括转向器01、第一桥拉杆02和第二桥拉杆03、连杆组件和助力油缸04,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05、第二连杆06、第一摇臂07和第二摇臂08,第一摇臂07和第二摇臂08间隔设于两个车桥之间的车架上,第一连杆05连接转向器01的转向垂臂和第一摇臂07,第二连杆06连接第一摇臂07和第二摇臂08,则通过对各杆系的长度以及铰点位置的优化,可以确保双前桥以设定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向。但是上述双前桥转向结构仍存在以下弊端:
[0004]一、传动铰点过多导致系统刚度较低、力的传动效率较低;
[0005]二、为了满足双前桥运动关系的协调性,需要对各杆长及连接铰点进行分析和优化,而上述杆系与铰点数量众多,会导致增加设计分析的工作量;
[0006]三、结构复杂,容易造成干涉,不利于附近其他系统的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的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桥转向系统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双前桥转向结构由于结构复杂而导致相关性能不佳以及设计分析工作量较多的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桥转向系统,其中,车桥转向系统包括转向器、第一纵向拉杆、第二纵向拉杆和连杆传动机构;第一纵向拉杆连接第一前桥和转向器并在转向器的驱动下拉动第一前桥转向;第二纵向拉杆与第二前桥连接并用于拉动第二前桥转向;连杆传动机构包括双杆活塞式助力缸,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缸体固设于第一前桥和第二前桥之间的车架上,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前置活塞杆端与转向器铰接,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后置活塞杆端与第二纵向拉杆远离第二前桥的一端铰接。
[0009]在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杆传动机构还包括转向连杆,转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与转向器以及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前置活塞杆端铰接。
[0010]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连杆传动机构还包括设于车架的外侧面的助力缸支架,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缸体设于助力缸支架上。
[001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助力缸支架包括沿车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于车架上的两个安装座,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缸体置于两个安装座上。
[0012]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向器的转向垂臂上由上至下间隔设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
接部,转向连杆通过第一铰接部与转向垂臂球铰连接,第一纵向拉杆通过第二铰接部与转向垂臂球铰连接。
[001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向连杆远离转向垂臂的一端朝后延伸设置,并与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前置活塞杆端球铰连接。
[0014]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纵向拉杆远离第二前桥的一端朝前向上倾斜延伸设置,并与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后置活塞杆端球铰连接。
[0015]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前桥和第二前桥均包括车轮、转向节臂和横梁,车轮可转动地设于横梁的端部,转向节臂与车轮的转向节固连,第一纵向拉杆和第二纵向拉杆分别与第一前桥和第二前桥的转向节臂一一对应连接。
[0016]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车桥转向系统还包括连接第一前桥的左右两侧的车轮的第一横向拉杆以及连接第二前桥的左右两侧的车轮的第二横向拉杆。
[0017]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前桥左右两侧的车轮的转向节上均朝后伸出设置有向外侧倾斜设置的第一梯形节臂,第一横向拉杆与第一前桥的横梁并行间隔设置,并且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于第一前桥的左右两侧的第一梯形节臂上;第二前桥左右两侧的车轮的转向节上均朝后伸出设置有向外侧倾斜设置的第二梯形节臂,第二横向拉杆与第二前桥的横梁并行间隔设置,并且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于第二前桥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梯形节臂上。
[001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车辆包括根据以上所述的车桥转向系统。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车桥转向系统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0]当使用上述的车桥转向系统时,由于包括转向器、第一纵向拉杆、第二纵向拉杆和连杆传动机构,第一纵向拉杆可在转向器的驱动下拉动第一前桥进行转向,连杆传动机构的转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与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前置活塞杆端以及转向器铰接,第二纵向拉杆与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后置活塞杆端铰接,则使得转向器的驱动力还可以经由转向连杆和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的活塞杆传递给第二纵向拉杆,以拉动第二前桥进行转向,从而确保双前桥转向的同步性和一致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双前桥转向结构,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双杆活塞式助力缸精简了连接杆系,大大减少了传动铰点,达到提升系统刚度和传动效率以及减少设计分析工作量的目的,此外结构简化还可以避免干涉现象的发生,便于结构布置与优化、降低整车重量与制造成本以及减少维护、保养工作量。
[0021]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3]图1是根据
技术介绍
中的双前桥转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车桥转向系统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车桥转向系统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车桥转向系统的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
技术介绍
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0028]01
ꢀꢀꢀꢀꢀꢀꢀꢀ
转向器
ꢀꢀꢀꢀꢀꢀꢀꢀꢀꢀ
02
ꢀꢀꢀꢀꢀꢀꢀꢀ
第一桥拉杆
[0029]03
ꢀꢀꢀꢀꢀꢀꢀꢀ
第二桥拉杆
ꢀꢀꢀꢀꢀꢀ
04
ꢀꢀꢀꢀꢀꢀꢀꢀ
助力油缸
[0030]05
ꢀꢀꢀꢀꢀꢀꢀꢀ
第一连杆
ꢀꢀꢀꢀꢀꢀꢀꢀ
06
ꢀꢀꢀꢀꢀꢀꢀꢀ
第二连杆
[0031]07
ꢀꢀꢀꢀꢀꢀꢀꢀ
第一摇臂
ꢀꢀꢀꢀꢀꢀꢀꢀ
08
ꢀꢀꢀꢀꢀꢀꢀꢀ
第二摇臂
[003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标记说明
[0033]1ꢀꢀꢀꢀꢀꢀꢀꢀꢀ
转向器
ꢀꢀꢀꢀꢀꢀꢀꢀꢀꢀ
11
ꢀꢀꢀꢀꢀꢀꢀꢀ
转向垂臂
[0034]111
ꢀꢀꢀꢀꢀꢀꢀ
第一铰接部
ꢀꢀꢀꢀꢀꢀ
112
ꢀꢀꢀꢀꢀꢀꢀ
第二铰接部
[003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器(1);第一纵向拉杆(2),连接第一前桥(81)和所述转向器(1)并在所述转向器(1)的驱动下拉动所述第一前桥(81)转向;第二纵向拉杆(3),与第二前桥(82)连接并用于拉动所述第二前桥(82)转向;连杆传动机构(4),包括双杆活塞式助力缸(42),所述双杆活塞式助力缸(42)的缸体(421)固设于所述第一前桥(81)和所述第二前桥(82)之间的车架(8)上,所述双杆活塞式助力缸(42)的前置活塞杆端(422)与所述转向器(1)铰接,所述双杆活塞式助力缸(42)的后置活塞杆端(423)与所述第二纵向拉杆(3)远离所述第二前桥(82)的一端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传动机构(4)还包括转向连杆(41),所述转向连杆(41)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与所述转向器(1)以及所述双杆活塞式助力缸(42)的前置活塞杆端(422)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传动机构(4)还包括设于所述车架(8)的外侧面的助力缸支架(43),所述双杆活塞式助力缸(42)的缸体(421)设于所述助力缸支架(43)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缸支架(43)包括沿所述车架(8)的长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车架(8)上的两个安装座(431),所述双杆活塞式助力缸(42)的缸体(421)置于两个所述安装座(431)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器(1)的转向垂臂(11)上由上至下间隔设有第一铰接部(111)和第二铰接部(112),所述转向连杆(41)通过所述第一铰接部(111)与所述转向垂臂(11)球铰连接,所述第一纵向拉杆(2)通过所述第二铰接部(112)与所述转向垂臂(11)球铰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桥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连杆(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玲陈仁伍尹莉汪志凯刘隽畅刘秋平孙国香罗贤智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