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湿地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进而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不仅能绿化土地,改善区域气候,还能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因此常将人工湿地用于市政污水厂尾水的处理中,或者应用于对江河湖库水质改善实践中。
[0003]生物和生态处理技术是国内外对污水处理常采用的主要方法。利用活性污泥、生物膜等生物处理技术存在着建造和运行费用高、脱氮工艺复杂、处理效果很难达到国家地表水排放标准等问题;人工湿地、氧化塘、土壤渗滤等生态处理技术脱氮除磷效果较好,但存在占地面积大、出现恶臭、易堵塞等缺点。因此,为实现生物和生态处理技术的优势互补,开发利用废弃河道或低洼地近自然型河道构建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岸坡生态模块、河道湿地模块和河道监测模块;所述岸坡生态模块,用于采用植被护岸的方式,进行污水的岸坡生态的初步渗滤;所述河道湿地模块,用于通过挺水和沉水植物带的优化配置,对岸坡初步渗滤过的污水进行净化;所述河道监测模块,用于对净化后的污水和河道环境进行监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生态模块包括;位于半坡位置的引水横沟和拦截带;所述拦截带基于多孔水泥板构成,所述拦截带位于河道两侧,并且位于所述引水横沟的下方;在所述拦截带和所述引水横沟之间,利用多孔水泥板构造多层的滤床框架和渗滤坝框架,框架内添充复合基质,滤床和渗滤坝表面种植湿生和挺水植物;在渗滤坝面向引水横沟的侧面,铺设由多孔弹性材料组成的可再生滤垫;其中所述复合基质包括砾石、粉煤灰与泥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生态模块还包括:在所述拦截带与所述引水横沟之间的土壤表面直接种植湿生与挺水植物,形成坡岸表面流湿地;在所述拦截带的上方与所述拦截带相连设置有过滤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湿地模块包括:按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沉降单元,垂直流人工湿地单元和生物净化单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单元中,基于河道中种植大型水生植物,构成植物格栅,基于所述植物格栅,将水流中的漂浮物、泥沙进行拦截,使部分悬浮物质沉降下来,以及去除水流中的有机污染物。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仿自然河道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流人工湿地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春明,董熙,尤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