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电源线斩波通讯收发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6042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包括主机电路和从机电路两个部分。主机电路将数字信号调制成开关脉冲发送到电源线上,并用两种不同宽度的低电平来表示数字信号的“0”和“1”,使电源线成为一条电源通信线;从机电路从电源通信线上接收主机电路发送的脉冲信号;从机电路在主机电路发送高电平时,叠加返回代表“0”或“1”信号的低电平,从而完成电源总线上的通信过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结构简单,在一对线上同时实现电源供电和信号通信的功能。大量的节省了物理连线的长度,简化了逻辑连线的复杂程度,通信时总线上可挂节点多,线上电压损耗小,通信质量高,并具有提升总线电压的功能,能够补偿远距离通讯所带来的通讯线电压损失。(*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其特征是包括主机电路和从机电路两个部分;主机电路包括第一微处理器(U2),直流电源(DC),第一稳压芯片(U1),由第一电阻(R1)、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感(L1)、第二场效应晶体管(M2)组成的电子开关逻辑电路,由第一三极管(S1)、第二三极管(S2)、第三三极管(S3)、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构成的第一驱动电路(1),由第四三极管(S4)和第五三极管(S5)构成的第二驱动电路(2),由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容(C4)组成的电子开关逻辑电路,由第六三极管(S6)和第七三极管(S7)组成的第三驱动电路(3),第二微处理器(U4)的一个输出口I/O1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一端以及第三电容(C3)的一端共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和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均接地并连接电源通信总线的负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4)的阳极和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的漏极共接并连接电源通信总线的正端,第三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二稳压芯片(U3)的输入端和第四电容(C4)的一端共接,第四电容(C4)另一端接地,第二稳压芯片(U3)的输出端与第二微处理器(U4)的电源端(VCC)相连,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的源极接地,第三场效应晶体管(M3)的门极与第六三极管(S6)的发射极和第七三极管(S7)的发射极共接,第六三极管(S6)的集电极与第二微处理器(U4)的电源端(VCC)相连,第七三极管(S7)的集电极接地,第六三极管(S6)的基极和第七三极管(S7)的基极相连并和第二微处理器(U4)的一个输出口I/O2共接。第一稳压管(D3)、第六电阻(R6)和第二电容(C2)组成的电压尖峰吸收电路,第二三极管(S2)的基极和第三三极管(S3)的基极分别与第一微处理器(U2)的两个输出口I/O2和I/O1相连,第二三极管(S2)的发射极和第三三极管(S3)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二三极管(S2)的集电极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一场效应晶体管(M1)的门极和第一三极管(S1)的集电极共连,第一三极管(S1)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三三极管(S3)的集电极相连,第一三极管(S1)的发射极与直流电源(DC)的正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一稳压芯片(U1)的输入端共接,第一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与第一微处理器(U2)的电源端(VCC)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德李楚杉何湘宁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