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5622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护坡组件,包括岩质边坡本体、岩质边坡面以及混凝土层,所述岩质边坡面位于所述岩质边坡本体上,所述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岩质边坡面上;以及,锚杆组件,设置于所述岩质边坡面上,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芯体件、让压件、紧固件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顶端,所述芯体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上方,底端延伸至其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护坡组件可有效增加边坡植被的成活率和附着性,极大的提高了护坡的安全性,然后通过锚杆组件提高护坡整体的稳定性,且锚杆的使用寿命更加高。杆的使用寿命更加高。杆的使用寿命更加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陡岩质边坡
,特别是一种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高陡岩质边坡作为矿山开采后的特殊产品,其存在将会对周边百姓的生命财产健康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岩坡崩塌等,为此,工程人员通过一系列手段对高陡岩质边坡进行修复,例如:覆土绿化、挡墙蓄坡绿化、开凿平台绿化、边坡钻孔绿化、鱼鳞坑蓄土绿化、挂网喷播绿化、生态袋绿化、生态草毯绿化、植生混凝土绿化等,然而,大量的工程实例表面,传统的生态修复方法对高陡岩质边坡的修复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成活率低,2)附着性较差,高陡岩质边坡表面较为光滑,植被很难吸附在其表面;3)边坡长期稳定性较低,传统修复主要采用锚杆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改善,但随着锚杆使用年限的延长(一般几十年),其会由于岩层的应力拉扯而降低强度,加固效果逐渐减弱,很难对边坡形成长期的加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高陡岩质边坡植被修复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其包括,护坡组件,包括岩质边坡本体、岩质边坡面以及混凝土层,所述岩质边坡面位于所述岩质边坡本体上,所述混凝土层设置于所述岩质边坡面上;以及,锚杆组件,设置于所述岩质边坡面上,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芯体件、让压件、紧固件以及连接件,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顶端,所述芯体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上方,底端延伸至其内部,所述让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内,所述紧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两侧,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内。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岩质边坡面表面开设有凹槽,其与所述混凝土层配合。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岩质边坡面表面还开设有导水槽以及蓄水沟槽。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管、侧杆以及稳固环,所述侧杆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顶端,所述稳固环固
定于所述侧杆表面,所述稳固环固定于所述侧杆上。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管以及螺纹柱,所述第二管位于所述第一管底端,所述螺纹柱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顶端,且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管内。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芯体件包括螺纹杆、螺纹环以及底块,所述螺纹杆位于所述第一管内,顶端延伸至所述稳固环上方,所述螺纹环滑动于所述第一管内,所述底块固定于所述螺纹杆底端。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让压件包括活动环、复位弹簧、斜块以及顶块,所述活动环滑动于所述第一管内,且位于所述螺纹环上方,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动环和所述螺纹环固定,所述第一管内壁开设有通孔,所述斜块滑动于所述通孔内,所述顶块固定于所述活动环顶部,且与所述斜块配合。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紧固件包括柔性板以及触发块,所述第二管内壁两侧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柔性板底部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触发块固定于所述柔性板内侧,且位于所述第二管内。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活动杆、钩板以及推块,所述活动杆滑动于所述第二管内,所述钩板固定于所述活动杆顶端,所述底块底部开设有与之配合的环形槽,所述推块固定于所述活动杆两侧底部,其与所述触发块配合。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施工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0016]现场勘测,设计;
[0017]在岩层节理上凿出不规则的凹槽,导水槽以及蓄水沟槽;
[0018]坡面除尘,然后在岩层上铺设特制的混凝土层;
[0019]安装锚杆组件,并用锚索连接各个相邻锚杆;
[0020]植被喷洒,再喷洒适量的雨水,然后盖上水溶性遮阳幕布。
[0021]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护坡组件可有效增加边坡植被的成活率和附着性,极大的提高了护坡的安全性,然后通过锚杆组件提高护坡整体的稳定性,且锚杆的使用寿命更加高。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23]图1为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整体结构图。
[0024]图2为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护坡组件剖面图。
[0025]图3为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锚杆组件结构图。
[0026]图4为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锚杆组件剖面图。
[0027]图5为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连接件剖面图。
[0028]图6为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让压件剖面图。
[0029]图7为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让压件另一个视角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2]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0033]实施例1
[0034]参照图1和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坡组件(100),包括岩质边坡本体(101)、岩质边坡面(102)以及混凝土层(103),所述岩质边坡面(102)位于所述岩质边坡本体(101)上,所述混凝土层(103)设置于所述岩质边坡面(102)上;以及,锚杆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岩质边坡面(102)上,包括第一部分(201)、第二部分(202)、芯体件(203)、让压件(204)、紧固件(205)以及连接件(206),所述第一部分(201)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202)顶端,所述芯体件(203)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201)上方,底端延伸至其内部,所述让压件(204)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201)内,所述紧固件(205)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202)两侧,所述连接件(206)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202)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岩质边坡面(102)表面开设有凹槽(S1),其与所述混凝土层(103)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岩质边坡面(102)表面还开设有导水槽(S2)以及蓄水沟槽(S3)。4.如权利要求1、2和3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201)包括第一管(201a)、侧杆(201b)以及稳固环(201c),所述侧杆(201b)固定于所述第一管(201a)顶端,所述稳固环(201c)固定于所述侧杆(201b)表面,所述稳固环(201c)固定于所述侧杆(201b)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202)包括第二管(202a)以及螺纹柱(202b),所述第二管(202a)位于所述第一管(201a)底端,所述螺纹柱(202b)固定于所述第二管(202a)顶端,且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管(201a)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件(203)包括螺纹杆(203a)、螺纹环(203b)以及底块(203c),所述螺纹杆(203a)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献文王月香李承超李秉宜姜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