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5595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包括收容有锡液的槽体及设于槽体上方的槽盖,沿槽体长度方向上依次设有抛光区、成形区和冷却区,抛光区、成形区和冷却区内分别均布设有多个循环控温管,循环控温管沿槽体宽度方向上设置。循环控温管内采用锡液循环方式进行温度控制,可根据不同拉引量、玻璃带厚度情况,对槽体各分区内锡液进行加热或冷却控温,以使得各分区锡液达到玻璃浮法成形过程的工艺温度要求,同时,锡液分区控温可以保证玻璃带覆盖锡液温度与两侧未覆盖温度均匀分布,从而有效防止了温度高锡液向温度低锡液发生的自然对流流动,以避免玻璃带底面温差波纹产生,有利于提升浮法玻璃的生产质量。有利于提升浮法玻璃的生产质量。有利于提升浮法玻璃的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浮法玻璃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平板玻璃的应用领域持续增长,如信息显示玻璃、安全防火玻璃、太阳能电池用玻璃、汽车玻璃等。各应用领域对平板玻璃的需求朝着大尺寸化、超薄化、高品质化方向发展,对玻璃基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0003]平板玻璃的规模化生产工艺主要为浮法玻璃工艺,具有产品厚度范围大、原片板宽大、生产成本低、生产能力高等优势,是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新型建筑玻璃的主流生产工艺,其中,浮法玻璃锡槽是浮法玻璃成形的关键设备,熔融玻璃液连续流入锡槽,由于熔融玻璃液的密度小于锡液,玻璃液流入锡槽后漂浮于锡液表面,玻璃液在重力、表面张力、拉引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一定厚度的平整玻璃带,经过冷却后由牵引辊拉出锡槽,再由后续退火、掰边、切裁后得到平板玻璃原片,而在生产过程中浮法锡槽内的温度控制是影响玻璃液成形质量的关键因素。
[0004]现有浮法玻璃锡槽生产技术中,锡槽内温度制度控制主要依赖空间的加热元件、冷却水包等进行控制;玻璃液下方的锡液温度,传统上依赖挡旗、窑坎、直线电机等方式进行调整,但均难以实现锡液温度的分区精确控制,因此,对浮法玻璃的高质量成形造成不利影响,如公开号为CN111423101B的专利“锡槽装置及浮法玻璃生产线”,公开了通过槽盖上设置的主加热机构、第一辅加热机构、第二辅加热机构、第三辅加热机构、第四辅加热机构及连杆机构来实现温度调节,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成形的玻璃液面覆盖在锡液面上,其所覆盖的锡液与两侧未覆盖液面存在温度差,容易造成玻璃液下方的锡液温度不稳定,从而使得玻璃液面宽度方向上出现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进而容易导致成形的玻璃底面出现温差波纹的情况,影响玻璃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实现锡液温度的分区精确控制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包括收容有锡液的槽体及设于所述槽体上方的槽盖,所述槽体的一端与所述槽盖之间围成有入料口,另一端与所述槽盖之间围成有出料口,沿所述槽体长度方向上依次设有抛光区、成形区和冷却区,所述抛光区与所述入料口相邻接,所述冷却区与所述出料口相邻接,所述抛光区、所述成形区和所述冷却区内分别均布设有多个循环控温管,所述循环控温管沿所述槽体宽度方向上设置;
[0008]其中,所述抛光区与所述成形区之间的过渡位置处设置有挡坎一,所述成形区与所述冷却区之间的过渡位置处设置有挡坎二,所述挡坎一和所述挡坎二分别沿所述槽体宽
度方向上设置,且所述挡坎一和所述挡坎二的规格尺寸相一致设置。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成形区内至少设有两个挡坎三,所述挡坎三沿所述槽体宽度方向上设置,相邻所述挡坎三之间的间隙距离相一致设置,所述挡坎三分别与所述挡坎一和所述挡坎二的间隙距离相一致设置,且三者之间规格尺寸相一致设置。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区邻接所述成形区的一端设置为收口窄段,邻接所述出料口的另一端设置为矩形段,所述收口窄段与所述矩形段之间的过渡位置处设置有挡坎五,所述挡坎五沿所述槽体宽度方向上设置。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口窄段内至少设有一个挡坎四,所述挡坎四沿所述槽体宽度方向上设置,且所述挡坎四的长度要大于所述挡坎五的长度,长度要小于所述挡坎二的长度。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抛光区、所述成形区和所述冷却区内分别进行控温时,相邻所述循环控温管内输送锡液温度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设置。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循环控温管贯穿安装在所述槽体上或所述循环控温管沿所述槽体宽度轮廓铺设安装。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采用在抛光区、成形区和冷却区内分别均布设置多个循环控温管,采用锡液循环方式进行温度控制,可根据不同拉引量、玻璃带厚度情况,对锡液进行加热或冷却控温,以使得各分区锡液温度一致,确保槽体内各分区宽度、长度及高度方向上温度均匀,在牵引厚度均匀的玻璃带生产过程中,以保证玻璃带覆盖锡液温度与两侧未覆盖温度均匀分布,从而有效防止了温度高锡液向温度低锡液发生的流动,以避免玻璃带底面温差波纹产生,有利于提升玻璃带浮法生产质量;
[0016](2)通过设置的挡坎一用于隔开抛光区和成形区,通过设置的挡坎二用于隔开成形区和冷却区,从而减少了抛光区、成形区和冷却区内的锡液流动,以减少相邻分区内锡液温度控制影响,使得各分区内锡液温度分别更加均匀,从而减少浮法玻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差波纹。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槽体上设置抛光区、成形区和冷却区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相邻循环控温管内相同方向输送锡液温度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相邻循环控温管内相反方向输送锡液温度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槽体上一种方式安装循环控温管示意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槽体上另一种方式安装循环控温管示意图。
[0024]图中:1、槽体;2、槽盖;3、抛光区;4、成形区;5、冷却区;6、循环控温管;7、挡坎一;8、挡坎二;9、挡坎三;10、挡坎四;11、挡坎五;12、加热元件;13、保护气体;14、入料口;15、唇砖;16、流道控制闸板;17、出料口;18、出口挡帘;19、过渡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请参阅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包括收容有锡液的槽体1及设于槽体1上方的槽盖2,槽体1的一端与槽盖2之间围成有入料口14,另一端与槽盖2之间围成有出料口17,沿槽体1长度方向上依次设有抛光区3、成形区4和冷却区5,抛光区3与入料口14相邻接,冷却区5与出料口17相邻接,槽体1内收容的锡液加热生产玻璃液时,玻璃液经入料口14进入抛光区3,由于熔融玻璃液的密度小于锡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包括收容有锡液的槽体(1)及设于所述槽体(1)上方的槽盖(2),所述槽体(1)的一端与所述槽盖(2)之间围成有入料口(14),另一端与所述槽盖(2)之间围成有出料口(17),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槽体(1)长度方向上依次设有抛光区(3)、成形区(4)和冷却区(5),所述抛光区(3)与所述入料口(14)相邻接,所述冷却区(5)与所述出料口(17)相邻接,所述抛光区(3)、所述成形区(4)和所述冷却区(5)内分别均布设有多个循环控温管(6),所述循环控温管(6)沿所述槽体(1)宽度方向上设置;其中,所述抛光区(3)与所述成形区(4)之间的过渡位置处设置有挡坎一(7),所述成形区(4)与所述冷却区(5)之间的过渡位置处设置有挡坎二(8),所述挡坎一(7)和所述挡坎二(8)分别沿所述槽体(1)宽度方向上设置,且所述挡坎一(7)和所述挡坎二(8)的规格尺寸相一致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锡液分区控温式浮法玻璃锡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区(4)内至少设有两个挡坎三(9),所述挡坎三(9)沿所述槽体(1)宽度方向上设置,相邻所述挡坎三(9)之间的间隙距离相一致设置,所述挡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立云陈淑勇谢浏莎陈家睿于静波金望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