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载保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5562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过载保护器。其包括外壳、底板以及设置在外壳与底板之间的连接件,外壳远离连接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凸起,凸起的内部设置有双金属片以及动触点,底板上设置有与动触点抵接的静触点,凸起设置为开口向下的凹槽,凹槽的顶端与外壳顶部连通设置,凹槽沿通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为圆弧面,外壳靠近圆弧面的一端与圆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载保护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的
,特别涉及了一种过载保护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用电设备,随着家用电器的电路的不断老化,容易发生电路过载或短路等安全事故,通常在电路中加设过载保护器来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
[0003]相关技术中,过载保护器通过过载保护弹片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膨胀变形使得过载保护弹片的活动端与一个端子脱离,实现过载保护,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在过载保护器表面浸涂油性漆,由于油漆会使过载保护器的活动端与端子粘接在一起,影响过载保护器的保护性能。
[0004]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提高过载保护器的保护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载保护器。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过载保护器,包括外壳、底板以及设置在外壳与底板之间的连接件,所述外壳与底板设置为导电材料,所述连接件设置为绝缘材料,所述连接件设置为开口向下的通槽,所述通槽的内、外两侧设置有胶层,所述底板的顶侧与通槽的槽底粘接,所述连接件的两个内侧壁与底板的侧壁以及底面粘接,所述外壳的两侧壁的内侧分别与通槽的两个外侧壁粘接,所述外壳远离连接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凸起,所述凸起的内部设置有双金属片以及动触点,所述双金属片受热发生形变,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动触点抵接的静触点,所述电路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连通,所述凸起设置为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顶端与外壳顶部连通设置,所述凹槽沿通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为圆弧面,所述外壳靠近圆弧面的一端与圆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cm

2.0cm,所述外壳顶侧的一端点与圆弧面靠近该端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0cm

5.0cm。
[0008]当电路电流过载或者使用环境温度升高,双金属片的温度升高,双金属片发生形变弯折,双金属片带动动触点朝向远离静触点的方向移动,此时电路断电,电路断电后使用环境温度慢慢降低,双金属片带动动触点朝向靠近静触点的方向移动,当双金属片温度恢复正常值时,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电路通电,凸起与连接件以及底板之间形密封空间,外壳靠近圆弧面的一端与圆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cm

2.0cm,外壳顶侧的一端点与圆弧面靠近该端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0cm

5.0cm,当在过载保护器表面浸涂油性漆时,减少了油漆进入密封空间内的现象发生,提高过载保护器的保护性能。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供静触点穿过的通孔,所述双金属片的一端的顶部与凸起的顶部内壁连接,所述动触点设置在双金属片另一端的底部,所述静触点设置在底板的顶部。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金属片由上至下包括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一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
[0011]第二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一金属层,双金属片受热后,双金属片会向上弯折,带动动触点远离或靠近静触点。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双金属片由镍、铁、锰以及铜等金属复合而成。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的顶部靠近连接件的一侧设置有凸块,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与凸块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底板通过凸块以及通孔配合与连接件连接。
[0014]凸块有利于底板定位,便于过载保护器的组装。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引脚,所述盖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以及第二引脚与电源线电连接。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电路电流过载或者使用环境温度升高,双金属片的温度升高,双金属片发生形变弯折,双金属片带动动触点朝向远离静触点的方向移动,此时电路断电,电路断电后使用环境温度慢慢降低,双金属片带动动触点朝向靠近静触点的方向移动,当双金属片温度恢复正常值时,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电路通电,凸起与连接件以及底板之间形密封空间,外壳靠近圆弧面的一端与圆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cm

2.0cm,外壳顶侧的一端点与圆弧面靠近该端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0cm

5.0cm,提高了油漆浸入密封空间的行程,当在过载保护器表面浸涂油性漆时,减少了油漆进入密封空间内的现象发生,提高过载保护器的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预成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预成型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预成型爆炸示意图。
[0021]图中的标号与名称对应如下:1、外壳;11、第一引脚;12、凸起;13、圆弧面;2、底板;21、第二引脚;22、凸块;3、连接件;4、双金属片;41、焊片;5、动触点;6、静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4]一种过载保护器,包括外壳1、底板2以及设置在外壳1与底板2之间的连接件3,本实施例中,外壳1与底板2设置为导电材料,外壳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引脚11,底板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引脚21,第一引脚11与第二引脚21与电源线电连接,两电源线的外侧分别与第一引脚11或第二引脚21的内壁抵接。
[0025]外壳1远离连接件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凸起12,凸起12设置为开口向下的凹槽,凹槽的顶端与外壳1顶部连通设置,凹槽沿通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为圆弧面13,外壳1
靠近圆弧面13的一端与圆弧面1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cm

2.0cm,本实施例中,最小距离为0.8cm;外壳1顶侧的一个端点与靠近该端点一侧的圆弧面13之间的距离为最大水平距离为3.0

5.0cm,本实施例中,最大距离为4.0cm。
[0026]其中,凸起12的内部设置有双金属片4,双金属片4的一端的顶部与凸起12的顶部连接,底部设置有焊片41,双金属片4的一端通过焊片41与外壳1焊接,双金属片4的另一端底部固定连接一动触点5,底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静触点6,连接件3上开设有供静触点6穿过的通孔动触点5与静触点6接触时电路连通;双金属片4由上至下包括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与第二金属层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第一金属层的热膨胀系数,双金属片4受热发生形变;双金属片4包括由镍、铁、锰以及铜等金属复合而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载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底板(2)以及设置在外壳(1)与底板(2)之间的连接件(3),所述外壳(1)与底板(2)设置为导电材料,所述连接件(3)设置为绝缘材料,所述连接件(3)设置为开口向下的通槽,所述通槽的内、外两侧设置有胶层,所述底板(2)的顶侧与通槽的槽底粘接,所述连接件(3)的两个内侧壁与底板(2)的侧壁以及底面粘接,所述外壳(1)的两侧壁的内侧分别与通槽的两个外侧壁粘接,所述外壳(1)远离连接件(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凸起(12),所述凸起(12)的内部设置有双金属片(4)以及动触点(5),所述双金属片(4)受热发生形变,所述底板(2)上设置有与动触点(5)抵接的静触点(6),电路通过动触点(5)与静触点(6)连通,所述凸起(12)设置为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顶端与外壳(1)顶部连通设置,所述凹槽沿通槽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设置为圆弧面(13),所述外壳(1)靠近圆弧面(13)的一端与圆弧面(1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5cm

2.0cm,所述外壳(1)顶侧的一端点与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卫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常宏同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