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5044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8
一种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施工工期长,工程成本高,道路工程质量难以保证,不便于管理的问题。包括上方设置有若干组车行道基本模块的车行道底部基础,车行道基本模块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车行道路,车行道底部基础内设置有市政管线;车行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水路缘石和收水管,收水管通过导流管线与市政管线相连通;由车行道基本模块所构成的车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稳定层卷材、保护层卷材和沥青混凝土卷材。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能够快速装配,便于安装和敷设,有效解决道路施工工期长的问题,拆除后的材料可实现回收和重复利用,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便于路面下管线的安装、检修及升级。检修及升级。检修及升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道路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快速装配,便于安装和敷设,有效解决道路施工工期长问题,拆除后的材料可实现回收和重复利用,减少路面工程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便于路面下管线安装、检修及升级的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城市车行道路的施工,主要还是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路面的传统工艺,这类工艺的施工工期长,不利于项目按期履约。从场地平整、支模、扎筋到混凝土浇筑,大多数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劳动完成,生产效率十分低下,进而导致施工工期偏长,履约压力大。同时,传统现浇工艺还存在养护等不可避免的技术间隙,且户外现浇施工浇筑质量不易保证、缺陷多、易返工,浇筑后受环境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履约。
[0003]另外,传统现浇施工工艺的工程成本较高,难以有效控制。由于现浇结构工序复杂,人工劳动量多,受外界因素干扰大,许多成本因素难以控制;且工期越长,影响成本的因素变化就越多,进一步加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并且,现浇施工工艺的工序较多,各工序施工过程中均存在不利于周边环境的因素,现场管控范围大、难度高,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难以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
[0004]而且,道路的工程质量也难以得到可靠保证。钢筋混凝土现场成型过程中所常用的模板在多次使用后,其板缝较大,易漏浆,尤其是结点处的模板连接更为困难,难以保证结点尺寸,漏浆现象也更为突出,从而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露筋,甚至大空洞的情况。同时,现浇施工工艺体系在现场生产的工序环节较多,生产条件不稳定,很难对每一个工序的生产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车行道路基础的结构和施工方式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快速装配,便于安装和敷设,有效解决道路施工工期长问题,拆除后的材料可实现回收和重复利用,减少路面工程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便于路面下管线安装、检修及升级的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
[000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包括车行道底部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底部基础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组车行道基本模块,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车行道路,所述车行道路的下方、车行道底部基础内还设置有市政管线;所述车行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组沿道路延伸方向布置的排水路缘石和收水管,且收水管通过侧壁上的导流管线与市政管线相连通;所述由车行道基本模块构成的车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稳定层卷材、保护层卷材和沥青混凝土卷材。
[0007]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包括车行道模块主体,车行道模块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四组侧壁,其中,有两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凸起,而另外两组侧壁上则相应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凹槽。以利用车行道模块主体侧部相应设置的、具有凸凹圆形构造节点形式的组装凸起
和组装凹槽,来使车行道基本模块之间能够紧密衔接,并通过强度挤压、让模块之间不会因为车辆行驶过程产生的晃动而受到影响,增强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还可以在车行道模块主体的上、下两个层面设置纹理,进而提高摩擦因数,增强其与基层、面层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提升路基横向阻力、减少横向位移、防止路基变形的目的。
[0008]所述车行道模块主体由再生塑料复合材料或橡胶制成,且车行道模块主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纵横加强纤维。以充分利用回收塑料、橡胶等材料,并通过添加纵横加强纤维等离散加劲材料,来起到承担应力、减小复合材料变形、提高抗冲击性能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模块的强度和刚度,使其达到道路荷载的上限要求。
[0009]所述车行道模块主体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中空空气层结构。以根据应力分布情况来设置中空空气层结构,避免模块特定位置上的材料冗余,进而利用对模块主体形状的优化,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0010]所述相邻的两组车行道基本模块之间分别通过车行道模块连接件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连接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车行道底部基础上的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且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通过其上设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分别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的上方还插接设置有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以通过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来将各组车行道基本模块逐个、定位安设在车行道底部基础上的各个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上,之后,再利用插接在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上方的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来紧固住各组相邻的车行道基本模块。
[0011]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包括埋件底板,埋件底板上设置有竖向布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与车行道基本模块上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相卡接,并且,所述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的上端还设置有用于与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相连的插件插接腔。以利用埋件定位螺栓将埋件底板固定在车行道底部基础上,并将车行道基本模块四角位置处设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卡接在十字型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的一角,且把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插接在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上端的插件插接腔内。
[0012]所述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包括竖向布置的插件插接板,插件插接板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插件插接腔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且所述插件插接板的上端设置有紧固压板,紧固压板通过紧固连接螺栓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上端的螺栓连接孔相连。以通过十字型的插件插接板与十字型的插件插接腔的配合插接,来将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活动插接在车行道模块连接卡座上,并利用紧固连接螺栓将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的紧固压板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的上端相连,从而实现各组相邻的车行道基本模块的紧固连接。
[0013]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的插件插接腔内设置有插接导向槽,相应地,所述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的插件插接板上设置有插接导向块。以利用插件插接板上的插接导向块与插件插接腔内的插接导向槽的配合导向,来提升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在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内插拔的可靠性。
[0014]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的底部设置有管线布设槽,管线布设槽内设置有排水管线或/和电力管线。以通过车行道基本模块底部的管线布设槽,来进一步方便道路下方的排水管线和电力管线的布设。
[0015]所述车行道底部基础内设置有道路地沟,所述市政管线布设在道路地沟内,所述道路地沟的上侧设置有可开启式管线铺设口;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的下侧还设置有铺设口
封闭凸块,且车行道基本模块通过铺设口封闭凸块卡接固定在道路地沟上侧的可开启式管线铺设口处。以利用设置在冻土层以下、具有可开启式管线铺设口的道路地沟,来布设市政管线,并通过下侧设置有铺设口封闭凸块的车行道基本模块,来便于道路地沟上侧的可开启式管线铺设口的开启和封闭,方便市政管线的维护。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上方设置有若干组车行道基本模块的车行道底部基础,车行道基本模块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车行道路,车行道路的下方、车行道底部基础内设置有市政管线;车行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组沿道路延伸方向布置的排水路缘石和收水管,收水管通过侧壁上的导流管线与市政管线相连通;由车行道基本模块所构成的车行道路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包括车行道底部基础(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底部基础(1)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组车行道基本模块(2),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2)逐个连续布置以构成车行道路,所述车行道路的下方、车行道底部基础(1)内还设置有市政管线(3);所述车行道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组沿道路延伸方向布置的排水路缘石(5)和收水管(4),且收水管(4)通过侧壁上的导流管线与市政管线(3)相连通;所述由车行道基本模块(2)构成的车行道路的上方,依次逐层铺设有稳定层卷材(6)、保护层卷材(7)和沥青混凝土卷材(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2)包括车行道模块主体(13),车行道模块主体(13)的侧面设置有四组侧壁,其中,有两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凸起(15),而另外两组侧壁上则相应设置有若干个组装凹槽(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模块主体(13)由再生塑料复合材料或橡胶制成,且车行道模块主体(13)的内部还设置有纵横加强纤维(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行道模块主体(13)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中空空气层结构(1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车行道路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组车行道基本模块(2)之间分别通过车行道模块连接件(9)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连接件(9)包括固定设置在车行道底部基础(1)上的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0),且所述车行道基本模块(2)通过其上设置的车行道模块连接卡槽(12)分别与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0)相连;所述车行道模块地脚埋件(10)的上方还插接设置有车行道模块紧固插件(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黄勇巴音布拉格陈磐孙汉璋赵英同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