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物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842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显微镜等装置的显微物镜,所述显微物镜自出射侧至物侧依序包含: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微物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镜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显微镜等装置的显微物镜。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显微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的显微镜头由于光学结构的约束,在其显微范围内会出现畸变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显微镜头由多片透镜组成,其长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长型结构的显微镜头也会使得其工作距离变短,放大的倍率也受工作距离影响,不利于操作人员使用。
[0003]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增多,科学研究对显微镜头观察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求具有优秀的光学特征、低畸变、高倍放大倍率、长工作距离特性的显微镜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微物镜,能在获得高成像性能的同时,满足低畸变、长工作距离的要求。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微物镜,所述显微物镜自出射侧至物侧依序包含: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所述显微物镜的物面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WD,所述显微物镜的的物面到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射面的轴上距离为TTL,所述第一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所述显微物镜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第二透镜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为d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5.00≤R11/R12≤

1.50;0.40≤WD/TTL≤0.60;1.00≤R1/((n1

1)*f)≤4.00;2.00≤d5/d4≤6.00。
[0006]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30≤f5/f≤

0.20。
[0007]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70≤R7/f≤2.10。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射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35≤f1/f≤1.08;

0.71≤(R1+R2)/(R1

R2)≤0.97;0.02≤d1/TTL≤0.11。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出射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75≤f2/f≤

0.22;

0.56≤(R3+R4)/(R3

R4)≤0;0.01≤d3/TTL≤0.07。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
率半径为R5,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6,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26≤f3/f≤0.94;0.43≤(R5+R6)/(R5

R6)≤1.52;0.04≤d5/TTL≤0.17。
[0011]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的出射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第四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所述第四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8,以及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36≤f4/f≤1.30;0≤(R7+R8)/(R7

R8)≤0.86;0.02≤d7/TTL≤0.12。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的出射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9,所述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0,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9,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1.34≤(R9+R10)/(R9

R10)≤0.03;0.01≤d9/TTL≤0.15。
[0013]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的出射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以及所述第六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23≤f6/f≤0.81;0.03≤d11/TTL≤0.18。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皆由玻璃制成。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显微物镜具有优秀的光学性能,且具有低畸变、4.7

5倍放大倍率、长工作距离的特性,尤其适用于光学显微物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微物镜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显微物镜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显微物镜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19]图4是图1所示显微物镜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显微物镜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图5所示显微物镜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22]图7是图5所示显微物镜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23]图8是图5所示显微物镜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0024]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显微物镜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是图9所示显微物镜的轴向像差示意图;
[0026]图11是图9所示显微物镜的倍率色差示意图;
[0027]图12是图9所示显微物镜的场曲及畸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参考附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微物镜。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微物镜10,该显微物镜10包括六个透镜。具体的,所述显微物镜10,由出射侧到物侧依序包括:光圈ST、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以及物面。
[0031]定义所述第六透镜L6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L6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满足如下关系式:

5.00≤R11/R12≤

1.50。规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微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微物镜自出射侧至物侧依序包含: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1,所述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2,所述显微物镜的物面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轴上距离为WD,所述显微物镜的的物面到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射面的轴上距离为TTL,所述第一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1,所述显微物镜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5,所述第二透镜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为d4,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5.00≤R11/R12≤

1.50;0.40≤WD/TTL≤0.60;1.00≤R1/((n1

1)*f)≤4.00;2.00≤d5/d4≤6.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且满足下列关系式:

0.30≤f5/f≤

0.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7,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70≤R7/f≤2.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出射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1,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2,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1,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35≤f1/f≤1.08;

0.71≤(R1+R2)/(R1

R2)≤0.97;0.02≤d1/TTL≤0.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出射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出射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3,所述第二透镜物侧面的中心曲率半径为R4,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厚度为d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西孝亮
申请(专利权)人:辰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