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4174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包括汽车充电桩外壳、电力设备、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卷线轮和充电枪,所述电力设备一端通过第一导线连接外接电源,所述充电枪通过第二导线连接电力设备另一端,所述卷线轮安装在汽车充电桩外壳内,所述第二导线卷绕在卷线轮表面,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内安装有支撑壳体,所述电力设备放置在支撑壳体内,所述支撑壳体侧壁安装有夹持组件,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表面与夹持组件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孔,具备散热效果好的特点。具备散热效果好的特点。具备散热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具体是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日渐成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0003]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使用时还存在以下缺陷: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内部的电力设备在安装时,为了确保其牢固性和稳定性,一般都需要支撑板或防护板对其表面进行支撑防护,但是电力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虽然可以通过散热扇将其排出,但是电力设备表面与支撑板或防护板之间缺少缝隙,外界空气无法在电力设备表面与支撑板或防护板之间流通,从而导致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汽车充电桩外壳、电力设备、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卷线轮和充电枪,所述电力设备一端通过第一导线连接外接电源,所述充电枪通过第二导线连接电力设备另一端,所述卷线轮安装在汽车充电桩外壳内,所述第二导线卷绕在卷线轮表面,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内安装有支撑壳体,所述电力设备放置在支撑壳体内,所述支撑壳体侧壁安装有夹持组件,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表面与夹持组件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孔。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楔形壳体、倾斜面、第五散热孔、固定管、夹持板、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垫块,所述楔形壳体通过若干个固定管固定连接有夹持板,所述支撑壳体表面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固定管活动套设在安装孔内,所述楔形壳体端部设置有倾斜面,所述楔形壳体表面设置有第五散热孔,所述夹持板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垫块,所述第二垫块与电力设备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复位弹簧活动套设在固定管表面,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连接在支撑壳体和夹持板之间。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壳体上方以及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支撑壳体与其设置有开口的一侧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散热孔和第一垫块,所述第一垫块与电力设备表面接触。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表面设置有若干个限位孔,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底部设置有导轨,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在导轨内。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侧壁设置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内安装有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包括楔形块、固定杆、拉环和第二复位弹簧,所述拉环和楔形块固定在固定杆两端,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在沉头孔内,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活动套
设在固定杆表面,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连接在汽车充电桩外壳和楔形块之间,所述楔形块与限位孔插合连接。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壳体底部安装有散热扇,所述支撑壳体设置有第三散热孔和穿线孔,所述第一导线贯穿穿线孔。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侧壁设置有操控屏和充电枪固定座,所述充电枪插接在充电枪固定座内,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与操控屏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密封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朝向汽车充电桩外壳内部推动支撑壳体的过程中,汽车充电桩外壳通过楔形壳体的倾斜面挤压夹持板,从而使夹持板表面的第二垫块与电力设备夹紧固定,从而防止电力设备晃动,在开启的散热扇的负压作用下,外界空气通过第一散热孔进入汽车充电桩外壳内,进入汽车充电桩外壳内的空气一方面通过第五散热孔和固定管进入电力设备表面,另一方面通过第四散热孔进入电力设备表面,第一垫块和第二垫块支撑电力设备的同时,还能够确保空气能够在电力设备表面流通,电力设备通电过程中自身散发的热量则能够通过第三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向外排出,具备散热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第一立体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第二立体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平面剖视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撑壳体的立体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撑壳体的主视图。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夹持组件的主视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撑壳体和夹持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8为本专利技术图7中A

A的断面图。
[0021]图9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10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中:1

汽车充电桩外壳、11

第一散热孔、12

底座、13

操控屏、14

充电枪固定座、15

密封门、16

第二散热孔、17

沉头孔、18

导轨、2

支撑壳体、21

支撑板、211

限位孔、22

第三散热孔、23

穿线孔、24

安装孔、25

第四散热孔、26

第一垫块、3

夹持组件、31

楔形壳体、311

倾斜面、312

第五散热孔、32

固定管、33

夹持板、34

第一复位弹簧、35

第二垫块、4

电力设备、41

第一导线、42

第二导线、5

锁紧组件、51

楔形块、52

固定杆、53

拉环、54

第二复位弹簧、6

卷线轮、7

充电枪、8

散热扇。
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
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汽车充电桩外壳1、电力设备4、第一导线41、第二导线42、卷线轮6和充电枪7,所述电力设备4一端通过第一导线41连接外接电源,所述充电枪7通过第二导线42连接电力设备4另一端,所述卷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汽车充电桩外壳(1)、电力设备(4)、第一导线(41)、第二导线(42)、卷线轮(6)和充电枪(7),所述电力设备(4)一端通过第一导线(41)连接外接电源,所述充电枪(7)通过第二导线(42)连接电力设备(4)另一端,所述卷线轮(6)安装在汽车充电桩外壳(1)内,所述第二导线(42)卷绕在卷线轮(6)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1)内安装有支撑壳体(2),所述电力设备(4)放置在支撑壳体(2)内,所述支撑壳体(2)侧壁安装有夹持组件(3),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1)表面与夹持组件(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散热孔(11),所述汽车充电桩外壳(1)底部设置有第二散热孔(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包括楔形壳体(31)、倾斜面(311)、第五散热孔(312)、固定管(32)、夹持板(33)、第一复位弹簧(34)和第二垫块(35),所述楔形壳体(31)通过若干个固定管(32)固定连接有夹持板(33),所述支撑壳体(2)表面设置有安装孔(24),所述固定管(32)活动套设在安装孔(24)内,所述楔形壳体(31)端部设置有倾斜面(311),所述楔形壳体(31)表面设置有第五散热孔(312),所述夹持板(33)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垫块(35),所述第二垫块(35)与电力设备(4)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4)活动套设在固定管(32)表面,所述第一复位弹簧(34)连接在支撑壳体(2)和夹持板(3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2)上方以及一侧设置有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晨旭王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