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3746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零件内型面粗糙度抛光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及其方法,在锥孔型零件的锥孔内装配对应结构的型面柱塞锥孔型待抛光组件,且型面柱塞的外壁与锥孔型零件的锥孔内壁之间间隙设置,保证了在抛光过程中,产品质量一致性;将锥孔型待抛光组件装配在磨粒流工装内,且磨粒流工装顶部和底部的通孔分别与型面柱塞和锥孔型零件之间的间隙连通,避免人工对锥孔型零件的锥孔进行打磨,通过采用液态磨粒流工艺,液态磨粒流着磨粒流工装的底部通孔经型面柱塞和锥孔型零件的锥孔内壁之间的间隙后从磨粒流工装的顶部通孔流出,达到了对锥孔型零件锥孔的抛光效果,避免手工对锥孔型零件锥孔研磨所出现的倒锥现象。倒锥现象。倒锥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及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零件内型面粗糙度抛光
,具体为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主、副喷口零件,其内型面典型结构一般为锥孔结构,表面粗糙度Ra0.2,孔径尺寸公差一般不大于0.015mm。传统工艺采用手工研磨的方法来提升内腔表面粗糙度,该方法加工效率低,研磨后表面形状尺寸及粗糙度一致性差。采用涨形芯棒研磨效率相对较高,但易出现倒锥现象,内腔尺寸偏离要求。采用圆柱形芯棒研磨,需要根据余量分不同尺寸组别芯棒研磨,效率低,两种芯棒研磨均存在人为操作,产品质量一致性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喷嘴性能。通过调研,内孔自动珩磨技术是提高内表面粗糙度的有效方法,但是,该类带内锥转接结构无法实现自动珩磨,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依靠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保证内型面表面粗糙度的提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及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喷口类零件内腔孔出现倒锥及产品质量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面柱塞(1)和磨粒流工装(5);所述型面柱塞(1)装配在锥孔型零件(4)的锥孔内形成锥孔型待抛光组件,且型面柱塞(1)的外壁与锥孔型零件(4)的锥孔内壁之间间隙设置,所述锥孔型待抛光组件装配在磨粒流工装(5)内,所述磨粒流工装(5)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通孔,且通孔分别与型面柱塞(1)和锥孔型零件(4)之间的间隙连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面柱塞(1)的结构与锥孔型零件(4)的锥孔结构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孔型零件(4)的锥孔为通孔结构,其中一端孔径大于另一端孔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孔型零件(4)的小孔径与磨粒流工装(5)的顶部通孔连通,锥孔型零件(4)的大孔径与磨粒流工装(5)的底部通孔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粒流工装(5)包括下磨具(2)和上磨具(3),所述锥孔型待抛光组件装配在下磨具(2)和上磨具(3)之间,其中下磨具(2)底端设有下磨具凹槽(21),且在凹槽(21)内对应型面柱塞(1)与锥孔型零件(4)之间的间隙设有下磨具环形孔(22),所述下磨具环形孔(22)与型面柱塞(1)和锥孔型零件(4)之间一侧间隙连通;所述上磨具(3)的顶部设有上磨具通孔(31),所述上磨具通孔(31)与型面柱塞(1)和锥孔型零件(4)之间另一侧间隙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锥孔型零件内型面的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磨具(3)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第一上磨具通孔(31),所述锥孔型待抛光组件中的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新艳张强虎席丽娜孙辉刘点吕阿鹏许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