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3184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水循环技术领域,包括甲鱼养殖组件,所述甲鱼养殖组件包括甲鱼养殖塘、排污口和底泥导流板,甲鱼养殖塘内沉淀底泥顺底泥导流板汇聚排污口。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沉淀物顺着底泥导流板和底泥导流槽汇聚在排污口处,最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经底泥排放管排出,三相接头的第三接头的管口内安装有过滤网板,底泥流中的沉淀物在过滤网板的过滤作用下聚集在三相接头的下端口处,底泥流在经过顾虑网板过滤后流向底泥流排放管,最后进入蓄水池,在气压力的作用下底泥流自行进入蓄水池内,从而能够抬升底泥流的水位,降低潜水泵的输出功率,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节约了能耗。节约了能耗。节约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水循环
,尤其涉及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工循环水养殖,是用管路和水泵将养殖池和水处理装置连接成一个循环系统,水泵以一定的流量不断的将养殖池内的水泵入水处理装置,经过水处理装置处理后,水又返回养殖池。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部分水产养殖水循环
的专利技术专利,其中中国专利CN103435146B公开了养殖水处理装置,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臭氧发生器、气液混合泵和水箱,还包括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一端与所述多相气液混合泵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箱相连接,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设有接原水的进水口,所述水箱的底部设有将臭氧水排入养殖水水池的排液口,所述第一进水管上还连接有若干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通过管道依次与循环水泵、空化发生器和水箱相连接。该技术方案利用水力空化产生的空化效应,不仅可促进臭氧在水体中的质传递,还能促进更强氧化剂氢氧自由基的生成,而且受水力空化伤害的微囊藻细胞对臭氧更加敏感,从而提高臭氧利用率,缩短处理时间,降低处理成本,强化灭杀效果。
[0004]现有技术中的养殖水处理装置在运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多是利用泵抽取养殖塘塘底的底泥流,经过过滤后,再重新沿着水面排放到养殖塘内,整个过程,由于需要泵将低位水引到高出,导致泵的耗能较高,增加了甲鱼养殖污水处理成本。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养殖水处理装置在运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多是利用泵抽取养殖塘塘底的底泥流,经过过滤后,再重新沿着水面排放到养殖塘内,整个过程,由于需要泵将低位水引到高出,导致泵的耗能较高,增加了甲鱼养殖污水处理成本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包括甲鱼养殖组件,所述甲鱼养殖组件包括甲鱼养殖塘、排污口和底泥导流板,甲鱼养殖塘内沉淀底泥顺底泥导流板汇聚排污口;
[0009]所述排污口内接通有底泥排放组件,所述底泥排放组件包括底泥排放管和三相接头;
[0010]所述底泥排放组件侧接通有底泥流杀菌组件,所述底泥流杀菌组件包括底泥流排放管和蓄水池,底泥排放管、三相接头与底泥流排放管组合呈U型结构,气压作用底泥自动过滤,甲鱼养殖塘过滤水汇聚蓄水池内。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所述底泥导流板嵌入式连接在甲鱼养殖塘塘底,所述底泥导流板顶部为坡面结构,所述甲鱼养殖塘塘底对应底泥导流板坡底开设有底泥导流槽,所述底泥导流槽槽底开设有排污口。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所述甲鱼养殖塘内对应底泥导流板上方浇筑有微渗透板,所述微渗透板上均匀开设有微渗透孔。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6]所述底泥排放管的一端接通在排污口内,所述底泥排放管的另一端接通有三相接头,所述三相接头下端口接通有底泥泄流管;
[0017]所述底泥泄流管内嵌入式连接有底泥单向截留装置。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9]所述底泥单向截留装置包括环形连接套,所述环形连接套嵌入式连接在底泥泄流管内,所述环形连接套内嵌入式连接有底泥单向截留板;
[0020]所述底泥单向截留板下偏离圆心的位置连接有转接内芯,所述转接内芯的外侧通过转接轴转动连接有转接外套,所述转接轴外套接有转接弹簧,所述转接轴通过转接弹簧与转接外套弹性转接。
[00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2]所述转接外套另一端口内套接有支撑内轴,所述支撑内轴外套接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内轴通过支撑弹簧与转接外套弹性支撑连接;
[0023]所述支撑内轴的另一端连接在环形连接套的底部。
[002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5]所述底泥流排放管的一端与三相接头的第三接头接通,所述底泥流排放管内转动连接有流动扇叶。
[002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7]所述流动扇叶侧连接有紫外线杀菌筒,所述紫外线杀菌筒内嵌入式连接有紫外线杀菌灯;
[0028]所述紫外线杀菌筒筒外壁抵接有清洁刮板,所述清洁刮板与底泥流排放管管内壁连接。
[002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30]所述底泥流排放管的另一端接通在蓄水池的底部,所述蓄水池上密封连接有池盖。
[003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32]所述甲鱼养殖塘内设置有循环回流组件,所述循环回流组件包括循环回流浮盒,所述循环回流浮盒侧开设有循环汇流口,所述循环回流浮盒侧对应循环汇流口连接有循环回流板;
[0033]所述循环回流浮盒上连接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套接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下连接在甲鱼养殖塘的顶部;
[0034]所述循环回流浮盒上接通有循环回流管,所述循环回流管的另一端卡接在池盖的顶部。
[003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6]1、本专利技术中,循环回流浮盒内的水流回流入甲鱼养殖塘内后,会带动甲鱼养殖塘内的水流有一侧缓慢流向另一侧,甲鱼养殖塘内的沉淀物在缓慢流动的过程中透过微渗透板流向底泥导流板,沉淀物顺着底泥导流板和底泥导流槽汇聚在排污口处,最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经底泥排放管排出,三相接头的第三接头的管口内安装有过滤网板,底泥流中的沉淀物在过滤网板的过滤作用下聚集在三相接头的下端口处,底泥流在经过顾虑网板过滤后流向底泥流排放管,最后进入蓄水池,在气压力的作用下底泥流自行进入蓄水池内,从而能够抬升底泥流的水位,降低潜水泵的输出功率,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节约了能耗。
[0037]2、本专利技术中,潜水泵在工作的过程中自动抽取蓄水池内的甲鱼养殖塘过滤水,并将甲鱼养殖塘过滤水排放到循环回流管内,甲鱼养殖塘过滤水经循环回流管流入循环回流浮盒,随后经循环汇流口流出,并沿着循环回流板的坡面重新流入甲鱼养殖塘内,甲鱼养殖塘内底泥经过滤盒消毒杀菌后进入蓄水池内,最后沿着循环回流板的坡面缓慢回流入甲鱼养殖塘内,能够在实现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回流水对甲鱼养殖塘内水环境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0038]3、本专利技术中,聚集在三相接头下端口处沉淀物量的增多,底泥单向截留板受到的压力增大,底泥单向截留板通过转接内芯下压转接外套,转接外套在支撑内轴上滑动,并施压于支撑弹簧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待底泥单向截留板脱离环形连接套后,底泥单向截留板通过转接内芯转动,转接内芯在转动的过程中扭动转接弹簧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底泥单向截留板转动后,底泥顺着底泥泄流管泄出,待大量底泥经底泥泄流管泄出后,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包括甲鱼养殖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鱼养殖组件(1)包括甲鱼养殖塘(101)、排污口(103)和底泥导流板(104),甲鱼养殖塘(101)内沉淀底泥顺底泥导流板(104)汇聚排污口(103);所述排污口(103)内接通有底泥排放组件(2),所述底泥排放组件(2)包括底泥排放管(201)和三相接头(202);所述底泥排放组件(2)侧接通有底泥流杀菌组件(3),所述底泥流杀菌组件(3)包括底泥流排放管(303)和蓄水池(305),底泥排放管(201)、三相接头(202)与底泥流排放管(303)组合呈U型结构,气压作用底泥自动过滤,甲鱼养殖塘(101)过滤水汇聚蓄水池(30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导流板(104)嵌入式连接在甲鱼养殖塘(101)塘底,所述底泥导流板(104)顶部为坡面结构,所述甲鱼养殖塘(101)塘底对应底泥导流板(104)坡底开设有底泥导流槽(102),所述底泥导流槽(102)槽底开设有排污口(1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鱼养殖塘(101)内对应底泥导流板(104)上方浇筑有微渗透板(105),所述微渗透板(105)上均匀开设有微渗透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排放管(201)的一端接通在排污口(103)内,所述底泥排放管(201)的另一端接通有三相接头(202),所述三相接头(202)下端口接通有底泥泄流管(203);所述底泥泄流管(203)内嵌入式连接有底泥单向截留装置(20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甲鱼养殖污水循环处理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单向截留装置(204)包括环形连接套(2041),所述环形连接套(2041)嵌入式连接在底泥泄流管(203)内,所述环形连接套(2041)内嵌入式连接有底泥单向截留板(2042);所述底泥单向截留板(2042)下偏离圆心的位置连接有转接内芯(2043),所述转接内芯(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传清许小杰毛冬青
申请(专利权)人:凤阳泓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