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2950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超微马达,包含一基座、一转子及一限位件。该基座具有一轴部;该转子包含一转动件及一支持件,该转动件具有一中心孔,该中心孔供该轴部穿伸,该支持件设置于该转动件与该基座之间;该限位件设置于该基座上且位于该转子周边,且该限位件朝向该基座的轴部方向延伸出一限位部,该限位部延伸至该转子的旋转范围内,使该转子位于该限位部与该基座之间。借此,该限位件可防止该转子旋转过程中脱离该基座的轴部,且由于该限位件位于该转子周边,故可有效精简该超微马达的中心位置的结构复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马达,尤其是一种运用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的超微马达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现有超微马达90包含一基座91、一转子92及一上盖93。 该基座91具有一绝缘层911,该绝缘层911为利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所形成的氮 化硅薄膜(Si3N4),且该基座91在该绝缘层911上另设有一轴部912及二电极913 ;该转子 92包含一内环921、数个微致动器922、一外环923及一支持环924,该内环921环绕设置于 该轴部912的外周面,各该微致动器922连接于该内环921及该外环923之间,该支持环 924固定于该内环921底面且抵接该基座91,以便该转子92可借助该支持环924的支撑作 用而在该基座91上旋转动作;该上盖93结合于该基座91的轴部912顶端。另外,前述内 环921的内孔径略大于该上盖93的外径,而该支持环924的内孔径则小于该上盖93的最 大外径,借此,使该上盖93可用以挡止在该支持环924上方,以有效防止该转子92在旋转 过程中脱离该基座91的轴部912。现有超微马达90实际运转时,可分别提供该二电极913 —驱动电压,使各该微致 动器922受静电力吸引而产生形变,另当移除该驱动电压后,各该微致动器922则完成一次 步进运动,借助上述工作原理,即可驱动该转子92旋转动作(超微马达的工作原理为现有 技术,故本文仅简单叙述)。一般而言,现有超微马达90虽可借助该上盖93的结构设计,以防止该转子92在 旋转过程中脱落,但是由于该上盖93设置于该基座91的轴部912顶端,且该现有超微马达 90为确保该上盖93的挡止功能,仍必须精确控制前述如该内环921的内孔径略大于该上 盖93的外径,以及该支持环924的内孔径小于该上盖93的外径,如此方可借助该上盖93 达到防止该转子92脱落的功能。然而,却也因此造成现有超微马达90的中心位置结构过 于复杂的缺点,倘若现有超微马达90在制作过程中,不慎造成该内环921的内孔径、该上盖 93的外径或该支持环924的内孔径彼此之间的相对尺寸稍有误差,又或者该上盖93、内环 921及支持环924彼此之间组装对位关系稍有问题时,即可能会造成该转子92形成卡死现 象而无法顺利运转,故现有超微马达90的组装作业相当困难,仍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微马达,以有效降低该超微马达的中心位置的结构复杂度,为 其主要的专利技术目的。为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及借助该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功 效包含有—种超微马达包含一基座、一转子及一限位件。该基座具有一轴部;该转子包含一 转动件及一支持件,该转动件设有一内环、数个微致动器及一外环,该内环具有一中心孔,该中心孔供该轴部穿伸,各该微致动器连接于该内环及该外环之间,该支持件设置于该转 动件与该基座之间;该限位件设置于该基座上且位于该转子周边,且该限位件朝向该基座 的轴部方向延伸出一限位部,该限位部延伸至该转子的旋转范围内,使该转子位于该限位 部与该基座之间。借此,该限位件可防止该转子旋转过程中脱离该基座的轴部,且由于该限 位件位于该转子周边,故确实可精简该超微马达的中心位置的结构复杂度,以达到提升组 装便利性,以及确保该转子可顺利运转的功效。所述限位件为一环体,该限位部形成于该环体的内环周缘的一环凸缘。借此,可利用该环凸缘全面性防止该转子脱离该基座的轴部,以达到提升挡止作用的功效。所述限位件为一环体,该限位部形成于该环体的内环周缘的数个凸点。借此,即使 该转子于旋转过程中碰撞各该凸点,也可利用该转子与各该凸点彼此之间呈点接触的设计 以减少磨损,故可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功效。所述支持件与该转动件的外环相互固定。借此,可达到更进一步精简该超微马达 的中心位置的结构复杂度的功效。所述支持件与该转动件的外环相互固定,而该转动件的内环另固定一支持件。借 此,可利用该二支持件同时支撑该转动件,以达到使该转子的旋转动作更为稳定的功效。所述支持件为一环体,该环体设有数个凸点,该支持件环绕设置于该基座的轴部 的外周面,使各该凸点抵接于该基座上。借此,该支持件与该基座之间可形成点接触,以利 于该转子于该基座上旋转动作,进而有效减少该支持件与该基座之间的磨损。所述限位件为一环体,该限位部形成于该环体的内环周缘的一环凸缘,该转子的 顶面与该环凸缘之间设置数个防撞凸点。借此,同样可达到延长该转子的使用寿命的功效。前述限位部都可设为延伸至该转子的外环的旋转范围内或与外环相互固定的支 持件的旋转范围内。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限位件可防止该转子旋转过程中脱离该基座 的轴部,且由于该限位件位于该转子周边,故确实可精简该超微马达的中心位置的结构复 杂度,以达到提升组装便利性,以及确保该转子可顺利运转的功效。该限位部形成于该环体 的内环周缘的一环凸缘,借此可全面性防止该转子脱离该基座的轴部,以达到提升挡止作 用的功效。该限位部形成于该环体的内环周缘的数个凸点,借此可利用该转子与各该凸点 彼此之间呈点接触的设计以减少磨损,故可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功效。利用该二支持件 同时支撑该转动件,以达到使该转子的旋转动作更为稳定的功效。该限位部形成于该环体 的内环周缘的一环凸缘,该转子的顶面与该环凸缘之间设置数个防撞凸点,借此同样可达 到延长该转子的使用寿命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 现有超微马达的立体外观图。图2 现有超微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3 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的立体外观图。图4 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沿图3的4-4线的组合剖视图。图5 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的支持件与转子的内环相互固定的组合剖视图。图6 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的限位件的限位部为数个凸点型态的立体外观图。图7 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的转子与环凸缘之间设有数个防撞凸点的组合剖视图。图8 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的转子与环凸缘之间设有数个防撞凸点的立体外观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基座11绝缘层 12轴部13电极20转子21转动件 211内环 2111中心孔212微致动器2121支撑悬臂2122轴衬 2123致动平板213外环 22支持件 221凸点 23凸粒24防撞凸点 30限位件 31限位部 311环凸缘312凸点 313环凸缘 90超微马达 91基座911绝缘层 912轴部 913电极 92转子921内环 922微致动器 923外环 924支持环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专利技术的较 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3及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至少包含一基座10、一转子20及一限位 件30。该转子20可旋转的结合于该基座10上,该限位件30也设置于该基座10上且位于 该转子20周边,以便借助该限位件30防止该转子20在旋转过程中脱离该基座10。借此, 本专利技术超微马达的主要技术特征在于利用该限位件30设置于该转子20周边的结构设计, 可有效精简该超微马达的中心位置的结构复杂度,以提升组装便利性,并兼可有效避免该 转子20发生无法顺利运转的情形。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基座10具有一绝缘层11,该绝缘层11较佳为利用低压化学 气相沉积(LPCVD)所形成的氮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微马达,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基座,具有一个轴部;一个转子,包含一个转动件及一个支持件,该转动件设有一个内环、数个微致动器及一个外环,该内环具有一个中心孔,该中心孔供该轴部穿伸,各该微致动器连接于该内环及该外环之间,该支持件设置于该转动件与该基座之间;及一个限位件,设置于该基座上且位于该转子周边,该限位件朝向该基座的轴部方向延伸出一个限位部,该限位部延伸至该转子的旋转范围内,使该转子位于该限位部与该基座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银树黄义佑陈冠铭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