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石河子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8249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土壤环境保护领域,公开了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先针对影响秸秆腐解率的因素进行,确定秸秆分解热时间、秸秆还田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前土壤、年均降雨量为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测效果好的特点。预测效果好的特点。预测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壤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秸秆还田是解决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减轻秸秆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后,可以转化为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补充作物生长中所需的养分。研究已经证实,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代替部分无机化肥,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然而,由于农用化学品的持续高投入,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导致我国东北农业区黑土面积骤减、土壤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因此,加大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力度,是防止土壤持续退化的重要手段。
[0003]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质材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这些组分在土壤功能微生物分泌酶的作用下,逐步被分解和转化。然而,秸秆自身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和所处的土壤环境,会限制秸秆在土壤中分解转化的速率。一方面,秸秆纤维素含有致密的结晶区,并与顽固难降解的木质素苯丙烷结构单元相交联,构成了大分子链结构,阻隔微生物分泌酶的渗透,从而降低秸秆生物质的降解效率。另一方面,土壤环境(如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结构等)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物活性,包括分解秸秆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丰富度,因此,秸秆所处的土壤生境条件也会影响秸秆的生物降解过程。已经有研究指出,土壤温度和水分是影响秸秆在土壤中分解的重要自然因素。同时,土壤自身结构和理化性质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等)也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转化,影响土壤中秸秆残体的生物降解效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气候条件不同,且土壤类型差异较大,在同一个日历年内,秸秆分解程度存在差异,导致残留于土壤中的秸秆腐解物不同。随着秸秆连年还田,土壤中存在着不同分解程度的秸秆残体,这些结构复杂的秸秆残体共同构成了土壤中来源广泛的有机腐殖质,并具有结构多样性。如何预测土壤中秸秆残体组分的腐解程度、评估土壤中秸秆腐殖质的残留量,是准确评价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有机质增量贡献的重要前提。
[0004]因此,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效率除了受自身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影响,还受气候条件(降雨量、温度)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质含量、pH)的影响。为了准确评估秸秆还田对不同气候区域土壤中有机质的贡献量,本专利技术考虑了土壤理化性质、区域气候条件和秸秆腐解时间等因素,利用多因素整合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了秸秆连续还田情境下,适用于不同土壤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土壤有机质增量预测模型,这有助于准确评价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围绕秸秆连续还田对土壤中有机质增量贡献不清的问题,建立了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该方法整合了区域气候特征、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等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利用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筛选了影响秸秆腐解的关键环境因素,增加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普适性,这对准确评估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步骤如下:
[0008](1)影响秸秆腐解率的因素筛选
[0009]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秸秆还田实验,定期采集秸秆残体,测定秸秆残体质量,并除以还田秸秆初始质量,得到秸秆残留率,记为W(%);记录从秸秆还田实验开始到秸秆残体采集时间段内的气象信息,包括每日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降雨量(mm)、空气湿度(%),计算实验样点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平均气温;剔除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然后将实验周期内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日均温进行累加求和,得到该降解周期内温度的总和,记为T,即可得出秸秆分解的热时间t=T/3650,设定3650为一个热年时间周期内土壤总温度(℃);通过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秸秆还田前土壤有机质含量,记为SOM(%);通过元素分析法,获得土壤总氮含量,记为SN(%);通过土水比(1:2.5,体积比)测定秸秆还田前土壤pH值,记为pH;记录实验样点的年均降雨量,记为MP(mm),土壤水分含量,记为SW(%),空气湿度(%),记为SH(%)。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与秸秆残留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参考显著性P值小于0.05,剔除与秸秆分解率相关性不显著的因素,得到秸秆分解热时间t、秸秆还田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SOM、秸秆还田前土壤pH、年均降雨量MP4个主要影响因素。
[0010](2)还田秸秆残留量预测方程的构建
[0011]采用步骤(1)筛选到的秸秆分解热时间t、秸秆还田前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秸秆还田前土壤pH、年均降雨量MP等参数,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损失设置为残差平方和、未约束,经过有限次的迭代,得到还田秸秆残留量预测方程W(%)=55e

2.1t
+110e

0.04t
+3.2ln(SOM)

2.1ln(pH)

7.5ln(MP),此方程决定系数R2=1

(残差平方和)/(修正平方和)=0.820。
[0012](3)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0013]利用步骤(2)秸秆残留量预测方程,计算秸秆连续还田n年时,土壤中累计秸秆残体残留量M(kg),公式如下:
[0014]式中m为每亩地秸秆还田质量(kg),n为秸秆连续还田年数,SOM为秸秆还田前土壤有机质含量(%),pH为秸秆还田前土壤pH值,MP为秸秆连续还田区域内的年均降雨量,i为秸秆还田开始年数。
[0015]依据土壤中累计秸秆残体残留量,计算可得到秸秆连续还田n年时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为其中,200100为一亩农田土壤20cm耕层厚度的质量(kg),SOM为土壤初始有机质含量(%)。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整合了土壤理化性质、气候条件、秸秆还田时间等因素,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预测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还田秸秆残留量预测方程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1还田秸秆残留量预测方程的构建
[0020]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秸秆还田实验,每袋分装5g玉米秸秆,分别在0d、55d、110d、180d、225d、280d、344d、460d定期采集秸秆残体,测定秸秆残体质量,并除以还田秸秆初始质量,得到秸秆残留率,记为W(%);记录从秸秆还田实验开始到秸秆残体采集预设时间段内的气象信息,包括每日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降雨量(mm)、空气湿度(%)等信息,通过累加求和的方法得到实验周期内平均气温大于0℃天数内土壤温度总和,记为T,即可得出秸秆分解的热时间t=T/3650。测定秸秆还田前土壤有机质含量,记为SOM(%);通过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测秸秆连续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增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影响秸秆腐解率的因素筛选采用尼龙网袋法进行秸秆还田实验,定期采集秸秆残体,测定秸秆残体质量,并除以还田秸秆初始质量,得到秸秆残留率,记为W;记录从秸秆还田实验开始到秸秆残体采集时间段内的气象信息,包括每日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空气湿度,计算实验样点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平均气温;剔除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然后将实验周期内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日均温进行累加求和,得到该降解周期内温度的总和,记为T,即得出秸秆分解的热时间t=T/3650,设定3650为一个热年时间周期内土壤总温度;通过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秸秆还田前土壤有机质含量,记为SOM;通过元素分析法,获得土壤总氮含量,记为SN;通过土水体积比测定秸秆还田前土壤pH值,记为pH,其中,土和水的体积比为1:2.5;记录实验样点的年均降雨量,记为MP;土壤水分含量,记为SW;空气湿度,记为SH;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与秸秆残留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因素,参考显著性P值小于0.05,剔除与秸秆分解率相关性不显著的因素,得到秸秆分解热时间t、秸秆还田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SOM、秸秆还田前土壤pH和年均降雨量MP共4个主要影响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旭东蔡喜运张凤华王开勇樊华
申请(专利权)人:石河子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