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膜组及OLED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1895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膜组及OLED显示装置,OLED显示装置包括发光面板和光学膜组,光学膜组包括增亮层、相位延迟层和线性偏光层。光学膜组中增亮层与相位延迟层组成的复合膜层具有更好的逆波长分散性,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出光效率,同时所述光学膜组的厚度更小。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光学膜组针对单一颜色光波长或多种颜色光波长均具有较高的圆偏振率,圆偏振率具体为0.98~0.99,相比于对比例,圆偏振率有明显提高;雾度为0.3%,透光率相较于对比例更好;光学膜组厚度小于20μm,大幅小于对比例。本发明专利技术光学膜组中线性偏光层、增亮层和相位延迟层能够一次聚合成膜,制备工艺简单,能够提高光学膜组的良率。高光学膜组的良率。高光学膜组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膜组及OLED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电致发光
,涉及一种光学膜组及OLED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液晶(LCD)显示技术、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技术、Mini

LED、Micro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OLED显示技术是一种自体发光显示技术,不需背光,具有构造简单、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能耗低、可用于挠曲性面板、使用温度范围广等优点。OLED显示装置已广泛应用于手机、媒体播放器以及电视等显示器领域。OLED显示器为屏蔽环境光,在发光面板外侧增加了一层由线性偏光板和相位延迟层组成的圆偏光片层,线偏光板由于其自身结构导致最大只能利用发光面板发出光的50%,其余部分被偏光板吸收,使得发光面板的光利用效率小于50%。
[0003]现有技术通常使用相位延迟层对光线的相位差进行修正,以改善光学显示器的显示效果。但现有相位延迟层只能针对单一波长光有较为精确的相位延迟值,逆波长分散性较差。专利CN114755750A公开了一种显示设备以及光学膜的制造方法,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偏振层与相位延迟层,其中相位延迟层有两层,相位延迟层能够通过254~365nm波长范围的偏振紫外线。现有技术中的相位延迟层仅针对单一波长光相位延迟,因此,提供一种光学膜组,具有较好的逆波长分散性和较高的光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光逆波长分散性差以及光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膜组,包括增亮层、相位延迟层和线性偏光层,增亮层包括至少一层胆甾相液晶层。其中相位延迟层为增亮层中最大螺距胆甾相液晶层对应调控波长光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
[0005]一方面,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光学膜组,包括增亮层、相位延迟层和线性偏光层,增亮层包括至少一层胆甾相液晶层,任意两层胆甾相液晶层具有不同螺距,相位延迟层为增亮层中最大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对应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
[0006]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膜组中,任一胆甾相液晶层选自红光增亮层、绿光增亮层以及蓝光增亮层中的一种。蓝光波长范围为430~480nm,绿光波长范围为500~580nm,红光波长范围为590~680nm。
[0007]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膜组中,胆甾相液晶层依据自身螺距大小及旋向的不同,能够选择性地通过特定波段的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中的一种,反射另一种圆偏振光,被反射的圆偏振光经过发光面板的反射电极再次反射后,圆偏振光的旋向发生改变,从而通过增亮层。
[0008]不同螺距大小的胆甾相液晶层对应调控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本专利技术中的胆甾相液晶层在该层内具有均一的螺距结构。反射波长λ与螺距P关系如下:
[0009]λ=n
×
P
×
cosθ
[0010]公式中,n为胆甾相液晶层折射率,θ为入射光线与胆甾相液晶层螺旋轴间夹角。
[0011]进一步地,为使可见光各波段均得到增亮,增亮层具有多个螺距或连续的螺距梯度分布,其中单个螺距反射波长带宽Δλ为:
[0012]Δλ=Δn
×
P
×
cosθ
[0013]公式中,Δn为胆甾相液晶层的面内双折射率。
[0014]增亮层反射波长带宽为各螺距反射波长带宽的并集:
[0015]Δλ=Δn1×
P1×
cosθ1∪Δn2×
P2×
cosθ2∪
···
Δn
m
×
P
m
×
cosθ
m
[0016]光学膜组调控光波长范围为430~680nm;光学膜组厚度小于20μm。
[0017]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膜组中,任意两层胆甾相液晶层具有不同的螺距,其中较小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位于发光面板出光侧,较大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位于较小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远离发光面板一侧;优选地,其中最小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位于发光面板出光侧,最大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位于远离发光面板的胆甾相液晶层的最外侧,其余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按螺距大小顺序依次排列。
[0018]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膜组中,具有不同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依据螺距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各胆甾相液晶层的厚度不同。各胆甾相液晶层中的液晶材料相同或不同;优选地,各胆甾相液晶层中的液晶材料相同。
[0019]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膜组中,相位延迟层由液晶材料制备,液晶材料与制备胆甾相液晶增亮层的液晶材料相同或不同;优选地,液晶材料与制备胆甾相液晶增亮层的液晶材料相同。
[0020]本专利技术对光学膜组中的线性偏光层材料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液晶化合物加线性二色性吸光材料制备或聚乙烯醇碘系偏光片得到的线性偏光层具有相似效果。
[0021]本专利技术对线性偏光材料中的线性二色性吸光材料不做具体限定,举例如下:
[0022][0023][0024]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膜组中,液晶材料由液晶单体、光引发剂、手性化合物、溶剂按比例制备。
[0025]本专利技术对制备光学膜组过程中的液晶材料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采用向列相液晶、盘状液晶及碟状液晶;所述液晶材料如下所示。
[0026][0027][0028][0029][0030][0031][0032][0033][0034][0035]示例性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组,光学膜组包括依次层叠于发光面板出光侧的增亮层、相位延迟层和线性偏光层。其中增亮层由三层具有不同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构成,分别为红光增亮层、绿光增亮层和蓝光增亮层,蓝光增亮层、绿光增亮层、红光增亮层依次层叠于发光面板出光侧。本光学膜组中相位延迟层为红光增亮层对应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相位延迟层和红光增亮层整体为对应绿光增亮层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相位延迟层、红光增亮层及绿光增亮层整体为对应蓝光增亮层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
[0036]示例性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组,光学膜组包括依次层叠于发光面板出光侧的增亮层、相位延迟层和线性偏光层。其中增亮层由三层具有不同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构成,分别为红光增亮层、绿光增亮层和蓝光增亮层,绿光增亮层、蓝光增亮层、红光增亮层依次层叠于发光面板出光侧。本光学膜组中相位延迟层为红光增亮层对应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相位延迟层和红光增亮层整体作为蓝光增亮层对应调控波长光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相位延迟层和红光增亮层整体作为绿光增亮层对应调控波长光的四分之一
相位延迟层。
[0037]示例性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膜组,光学膜组包括依次层叠于发光面板出光侧的增亮层、相位延迟层和线性偏光层。其中增亮层由两层具有不同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构成,分别为红光增亮层和蓝光增亮层,蓝光增亮层、红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膜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增亮层、相位延迟层和线性偏光层;所述增亮层包括至少一层胆甾相液晶层;任意两层所述胆甾相液晶层具有不同螺距;任一所述胆甾相液晶层选自红光增亮层、绿光增亮层以及蓝光增亮层中的一种;所述相位延迟层为增亮层中最大螺距的胆甾相液晶层对应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组依次为线性偏光层、相位延迟层、红光增亮层、绿光增亮层和蓝光增亮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为所述红光增亮层对应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与所述红光增亮层整体为对应所述绿光增亮层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所述相位延迟层、所述红光增亮层及所述绿光增亮层整体为对应所述蓝光增亮层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或所述光学膜组依次为线性偏光层、相位延迟层、红光增亮层、蓝光增亮层和绿光增亮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为所述红光增亮层对应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与所述红光增亮层整体为对应所述蓝光增亮层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与所述红光增亮层整体为对应所述蓝光增亮层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或光学膜组依次为线性偏光层、相位延迟层、红光增亮层和蓝光增亮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为所述红光增亮层对应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与所述红光增亮层整体为对应所述蓝光增亮层调控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层;或光学膜组依次为线性偏光层、相位延迟层、红光增亮层和绿光增亮层,所述相位延迟层为所述红光增亮层对应调控光波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全李克轩郑茹静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晶彩明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