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混纤丝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81217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混纤丝,其由不同染色基理的全牵伸弹性聚酯长丝A和假捻聚酯长丝B组成,所述混纤丝在自然卷取状态下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的丝长比为1.5~2.0,所述混纤丝网络器络点个数为130~250个/m;所述混纤丝在25cN张力下的平均开纤长度为5~12mm,且开纤长度的变异系数在65%以下。所述弹性混纤丝在后加工中开纤效果好,具有伸长回复性,可以用于制成混色效果优异的织物。以用于制成混色效果优异的织物。以用于制成混色效果优异的织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性混纤丝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纤丝,具体的涉及一种由弹性聚酯长丝和与其染色机理不同的聚酯长丝形成的、染色后具有异色效果的混纤丝。

技术介绍

[0002]在服装领域,具有伸长回复性的弹力素材以其穿着舒适性和能够表现出紧身服装形态美的设计理念等特征而大受欢迎,已逐步成为市场潮流。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涤纶高弹丝,具有伸长回复的效果,但色彩过于单一。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既具有伸长回复性又同时满足混色效果的高性能纤维。
[0003]中国专利CN107829165A公开了一种以阳离子POY丝为第一丝体、以两种组分形成的复合丝为第二丝体构成的ETD高收缩型弹力双色纤维,该纤维的网络个数优选80个/m~130个/m, 能够实现双色的颜色效应,又能够保证纤维的高弹性。但是对于通常网络来说,在后续纺织过程中施加一定张力后,网络部容易形成死结而难以打开,造成开纤部长短不一,混色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加工中开纤效果好、具有伸长回复性的混色弹性混纤丝及其制备方法,该混纤丝可以用于制成混色效果优异的织物。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弹性混纤丝,由不同染色基理的全牵伸弹性聚酯长丝A和假捻聚酯长丝B组成,所述混纤丝在自然卷取状态下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的丝长比为1.5~2.0,所述混纤丝网络器络点个数为130~250个/m,所述混纤丝在25cN张力下的平均开纤长度为5~12mm,且开纤长度的变异系数优选在65%以下。
[0006]所述相邻网络点间的平均长度优选1~7mm,相邻网络点间长度的变异系数优选在60%以下。
[0007]所述弹性混纤丝的弹性伸长率优选25~40%,弹性回复率优选85~95%。
[0008]所述聚酯长丝B优选阳离子可染聚酯长丝。
[0009]所述网络点个数优选150~210个/m,所述网络开纤平均长度优选7~9mm,开纤长度的变异系数优选在55%以下。
[0010]所述相邻网络点间的平均长度为3~5mm,相邻网络点间长度的变异系数在50%以下。
[0011]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上述弹性混纤丝的制备方法,将预取向丝B通过同一锭位喂入第一罗拉,经第一热箱加热后导入假捻器,然后与经过零罗拉的全牵伸弹性聚酯长丝A一起进入第二罗拉进行并丝,再依次经过网络器、第二热箱、第三罗拉、第四罗拉,最后卷取得到混纤丝,其中第三罗拉与第二罗拉的超喂率为3.0~6.0%。
[0012]所述网络器中的网络压空优选3.0~5.0kg/cm2。
[0013]所述零罗拉与第二罗拉之间的拉伸倍率优选1.00~1.100。
[0014]由本专利技术的弹性混纤丝在一定张力作用下的开纤效果好,由其制成的织物染色后具有优异的混色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弹性混纤丝制备方法的概略工程图。
[0016]图中:1、未延伸丝A;2、未延伸丝B;3、第一罗拉;4、热辊;5、第二罗拉;6、第一热箱;7、冷却板;8、假捻器;9、第三罗拉;10、第四罗拉。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弹性混纤丝的侧面写真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弹性混纤丝使用的网络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专利技术的混纤丝包含两种不同染色基理的弹性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其中弹性聚酯长丝A为全牵伸丝,聚酯长丝B为假捻加工丝,且聚酯长丝B缠绕在弹性聚酯长丝A周围,使最终制得的织物可获得既有混色效果又具有伸长回复性俱佳的特征。
[0020]所述不同染色机理是指染料与聚酯的结合方式不同。如弹性聚酯长丝A为嵌入型染色方式时,聚酯长丝B可以是结合型染色等非嵌入型染色方式的聚酯。本专利技术所述聚酯长丝B优选阳离子可染聚酯长丝。
[0021]所述混纤丝在自然卷取状态下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的丝长比为1.5~2.0。如果所述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的丝长比小于1.5,则所得混纤丝的弹性变大,获得的织物弹性效果更好,但丝长比过小时会导致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的抱合性太紧,织物混色感变弱;如果所述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的丝长比大于2.0,获得的织物弹性变弱,且由于丝长比过大,导致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丝分岔明显,聚酯长丝A过于长,所织成的编织物的染色纹路过于单调,形成不了自然的混色效果。
[0022]所述混纤丝网络器络点个数为130~250个/m。如果网络点个数大于250个/m,会导致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抱合性太紧,施加张力后不易开纤,织物染色后的混色感变差;如果网络点个数小于130个/m,会导致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丝分岔明显,容易在织物上形成横断,导致品质下降。为了获得更优良的混色效果,优选所述网络点个数为150~210个/m。
[0023]为了使得所述混纤丝受张力后的开纤长度适中且开纤长度的变异系数小,所得织物的混色效果更优,本专利技术所述混纤丝中相邻网络点间的平均长度优选1~7mm,更优选3~5mm;相邻网络点间平均长度的变异系数优选在60%以下,更优选在50%以下。
[0024]同时,为了使得混纤丝获得优异的弹性,所述弹性聚酯长丝A为弹性长丝,具体可以是由两种不同聚酯构成并列复合纤维,如PET/PBT并列复合纤维、PPT/PBT并列复合纤维等。所述混纤丝的弹性伸长率优选25~40%,弹性回复率优选85~95%。
[0025]在制备本专利技术的弹性混纤丝时,通过后插入的方式将假捻后的聚酯长丝B与全牵伸弹性聚酯长丝A合并。具体方式为,首先将预取向丝B通过同一锭位喂入第一罗拉后经第一热箱加热后导入假捻器,于此同时将全牵伸弹性聚酯长丝A通过零罗拉,然后将分别从假捻器和零罗拉出来的丝一起进入第二罗拉进行并丝,再依次经过网络器、第二热箱、第三罗
拉、第四罗拉,最后卷取得到混纤丝。
[0026]所述预取向丝B通过第一罗拉、第一热箱、假捻器的假捻加工可以是通常的假捻加工,获得具有一定弹性的聚酯长丝B。所述全牵伸弹性聚酯长丝A直接经过零罗拉,然后与聚酯长丝B一起进入第二罗拉。再一次经过网络器、第二热箱、第三罗拉、第四罗拉,得到成品。
[0027]一般来说,进入网络器前,丝条越松弛,通过网络器的丝条张力越小,则所得混纤丝的网络点就越多;进入网络器前,丝条越紧,通过网络器的丝条张力越大,则所得混纤丝的网络点就越少。为了获得网络点130~250个/m的混纤丝,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三罗拉与第二罗拉的超喂率为3.0~6.0%,以使丝条在进入网络器前的松紧适中。
[0028]本专利技术对所述网络器的选择不做特别限定,优选2孔型网络器。所述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通过网络器合股时,打开网络器用压空,使气流通过确保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捻合,产生网络点。所述网络压空越大,则网络点个数越多,相邻网络点间的距离越短;所述网络压空越小,则网络点个数越少,相邻网络点间的距离越长。为了获得合适的网络点个数和相邻网络点间距离,本专利技术优选所述网络器中的网络压空为3.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弹性混纤丝,其特征是:所述混纤丝由不同染色基理的全牵伸弹性聚酯长丝A和假捻聚酯长丝B组成,所述混纤丝在自然卷取状态下弹性聚酯长丝A与聚酯长丝B的丝长比为1.5~2.0,所述混纤丝网络器络点个数为130~250个/m;所述混纤丝在25cN张力下的平均开纤长度为5~12mm,且开纤长度的变异系数在65%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弹性混纤丝,其特征是:所述相邻网络点间的平均长度为1~7mm,相邻网络点间长度的变异系数在60%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弹性混纤丝,其特征是:所述弹性混纤丝的弹性伸长率为25~40%,弹性回复率为85~95%。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弹性混纤丝,其特征是:所述聚酯长丝B为阳离子可染聚酯长丝。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弹性混纤丝,其特征是:所述网络点个数为150~210个/m,所述开纤平均长度为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宏伟葛晓锋薛红忠陈蒙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