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8046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6
一种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均设有一套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限位件与弯钩,限位件固定在底座上,其限位边为斜边,限位件与弯钩之间的空间为锁死空间,底座内设有平移腔,平移腔的上腔壁开设条形孔,弯钩的下端部从条形孔伸入到平移腔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动力件为直线气缸,弯钩的运动为直线运动,气缸有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集电系统应用在无轨电车上,是存在于无轨电车和高压电缆之间的环节,作用是转换和连接,即将高压电缆中的电流通过DC/DC电压和电流的转换,转换成整车驱动所需的电压和电流值,进而驱动整车。
[0003]在非工作状态,集电杆通过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参见公告号为CN217145655U的专利文献中的旋转挂钩4、或者公告号为CN105235530A的专利文献的锁钩4,通过旋转挂钩4或者锁钩4的转动来控制集电杆的自由或者约束(锁死)两种状态的切换。
[0004]但是在进入约束中,集电杆长度达5米,而且是通过弹簧作为动力达到尾部固定装置处,当集电杆达到尾部固定装置时,集电杆并不是马上稳定在尾部固定装置处、而是在尾部固定装置处跳动/震荡。
[0005]而当旋转挂钩4旋转时,旋转动力件(比如回转气缸6)因为制造精度等原因,会有一个微小弧度的误差(气缸仅仅为1

2mm的长度误差),该误差延伸到旋转挂钩4的外端部时,因为此时的半径变大,造成“旋转挂钩4的真实位置”到“旋转挂钩4的理论位置”就会有10

30 mm距离差(下称放大效应),旋转挂钩导致不能锁死集电杆。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设计出一种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避免动力件出现放大效应,使“弯钩的真实位置”到“弯钩的理论位置”仅仅有1
/>2mm的长度,增大挂钩锁死集电杆的概率。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0008]一种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两端均设有一套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 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限位件与弯钩,限位件固定在底座上,其限位边为斜边,限位件与弯钩之间的空间为锁死空间, 底座内设有平移腔,平移腔的上腔壁开设条形孔,弯钩的下端部从条形孔伸入到平移腔内,平移腔内固定气缸的缸体端,气缸的活塞端固定连接件,连接件与弯钩的下端部固定在一起,连接件与平移腔的上表面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且该面接触处为过硬配合。
[0009]连接件与弯钩的下端部之间通过横轴固定,横轴的两个端部均固定一个滑轮,滑轮与平移腔的下表面接触。
[0010]平移腔的侧面腔壁的下端部向内弯曲形成U型槽,U型槽为滑轮滑动的轨道。
[00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技术的动力件为直线气缸,弯钩的运动为直线运动,气缸有1

2mm的长度误差,弯钩的远端的长度误差也是1

2mm,不会出现放大效应,减小了弯钩的位置误差,方便挂钩锁死集电杆。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0015]图4为横轴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技术。
[0017]如图2

3,一种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20,底座20用于将本技术安装在无轨电车的顶部,同时也是作为弯钩30运动的支撑架。
[0018]底座20的两端均设有一套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该两套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结构一样,为了说明方便,仅仅以左端部的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0019]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限位件22与弯钩30,限位件22固定在底座20上,其限位边221为斜边,限位件22与弯钩30之间的空间为锁死空间301。
[0020]如图3,底座20内设有平移腔25,平移腔25的上腔壁开设条形孔,弯钩30的下端部32从条形孔伸入到平移腔25内,平移腔25内固定气缸40的缸体端41,气缸40的活塞端43固定连接件42,连接件42与弯钩30的下端部32固定在一起,连接件42与平移腔25的上表面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且该面接触处为过硬配合。
[0021]如图3

4,为了减小误差,连接件42与弯钩30的下端部32之间通过横轴33固定,横轴33的两个端部均固定一个滑轮34,滑轮34与平移腔25的下表面接触。
[0022]如图4,为了避免在横轴33的轴向方向晃动,平移腔25的侧面腔壁251的下端部向内弯曲形成U型槽252,U型槽252为滑轮34滑动的轨道。
[0023]其工作原理为:
[0024]工作中,当集电杆90需要进入锁死空间301时,弯钩30位于远端极限位置(参见图2中的左侧弯钩),集电杆90进入锁死空间301后,气缸40的活塞端43收缩,带动连接件42、横轴33、滑轮34与弯钩30的整体向右移动,当弯钩30到达近端极限位置(参见图2中的右侧弯钩)时,集电杆90被锁在锁死空间301内。
[0025]如果需要松开集电杆90,气缸40的活塞端43伸出,使弯钩30从近端极限位置(参见图2中的右侧弯钩)达到远端极限位置(参见图2中的左侧弯钩)即可,不再赘述。
[0026]本技术的特点:
[0027]本技术的动力件为直线气缸,弯钩的运动为直线运动,气缸有1

2mm的长度误差,弯钩的下端的长度误差也是1

2mm,弯钩的远端(钩子端31)的长度误差也是1

2mm,不会出现放大效应,减小了弯钩的位置误差,方便挂钩锁死集电杆。
[0028]其他内容参见现有技术。
[002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电系统用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20),底座(20)的两端均设有一套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 集电杆尾部固定装置包括限位件(22)与弯钩(30),限位件(22)固定在底座(20)上,其限位边(221)为斜边,限位件(22)与弯钩(30)之间的空间为锁死空间(301),其特征在于:底座(20)内设有平移腔(25),平移腔(25)的上腔壁开设条形孔,弯钩(30)的下端部(32)从条形孔伸入到平移腔(25)内,平移腔(25)内固定气缸(40)的缸体端(41),气缸(40)的活塞端(43)固定连接件(42),连接件(4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全岭邓燕博韩康常建华刘雨韩三霞许洁冉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闪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