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等径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栽植臂。栽植臂驱动轴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从动圆柱齿轮和等径凸轮都装在从动轴上,主动圆柱齿轮伸出栽植臂壳体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相牙嵌,与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上做取秧动作。等径凸轮和滚子杆组成等径凸轮机构,滚子杆为等径凸轮机构从动件,其上装有相对位置不变的两个滚子。等径凸轮转动时,其轮廓与两个滚子始终保持接触,通过滚子杆带动摇杆滑块运动,推秧杆就是滑块。采用圆柱齿轮机构、等径凸轮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规律性直线往复运动,完成推秧。该机构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稻插秧机,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行星轮系式分插机 构的推秧栽植臂。
技术介绍
栽植臂和推秧装置的作用是将插秧机秧箱上的毯状秧苗撕开并将其推入田 中的装置。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出售的插秧机机行星轮系式分插机构栽植臂 结构形式及其推秧装置传动原理一致,栽植臂与行星轮做取秧动作,栽植臂内 的推秧装置做相对于栽植臂的直线往复运动由平面凸轮、拨叉、推秧杆和弹 簧共同完成推秧动作,其结构形式简单,但不能适应不同的转速,特别是作业 速度变化较大时,往往出现推秧结束时间提前或滞后,这是由于推秧的开始时 间决定于凸轮的廓线,而推秧时间的长短则决定于弹簧的刚度。当插秧速度太 慢时,推秧提前,反之推秧滞后,这都造成秧苗的直立度差,影响秧苗的返青。 而一般情况不会更换弹簧,因此插秧机只能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作业,对速度 的适应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径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栽植臂,该机 构能满足插秧机的插秧要求,并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栽植臂驱动轴即为分插机构行星轮轴,其上活套有主动圆柱 齿轮,从动圆柱齿轮和等径凸轮都装在从动轴上,主动圆柱齿轮伸出栽植臂壳 体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相牙嵌,与分插机构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 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上;等径凸轮和滚子杆组成等径凸轮机构,滚子杆为等径 凸轮机构从动件,其上装有相对位置不变的两个滚子;等径凸轮转动时,等径 凸轮的轮廓与两个滚子始终保持接触,滚子杆与摇杆滑块机构的叉形摇杆的一 端相铰接,叉形摇杆支撑在栽植臂壳体的固定铰链点上,叉形摇杆的另一端与 连杆相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推秧杆相铰接,推秧杆就是滑块,推秧杆做直线 往复运动,将秧针上秧苗推入田中。所述的叉形摇杆的两边的杆长比为1.5 2.5倍,即铰链点中心到叉形摇杆 和滚子杆的铰接点距离与铰链点中心到叉形摇杆和连杆的铰接点距离之比。所述的主动圆柱齿轮和从动圆柱齿轮的传动比为1:1。 采用圆柱齿轮机构、等径凸轮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 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规律性直线往复运动。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该机构能满足插秧机的插秧要求,并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在A-A处的剖视图。图中1、栽植臂驱动轴,2、主动圆柱齿轮,3、栽植臂壳体,4、从动轴, 5、等径凸轮,6、从动圆柱齿轮,7、分插机构行星架,8、滚子,9、滚子杆, 10、叉形摇杆,11、铰链点,12、连杆,13、推秧杆,14、秧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l、图2所示,本技术的栽植臂驱动轴l即为分插机构行星轮轴, 其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2,从动圆柱齿轮6和等径凸轮5都装在从动轴4上, 主动圆柱齿轮2伸出栽植臂壳体3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相牙嵌,与行星架没 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3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1上。等径凸轮5和滚子杆9 组成等径凸轮机构,滚子杆9为等径凸轮机构从动件,其上装有相对位置不变 的两个滚子8。等径凸轮5转动时,等径凸轮5的轮廓始终与两个滚子8始终保 持接触,滚子杆9与摇杆滑块机构的叉形摇杆10的一端相铰接,叉形摇杆10 支撑在栽植臂壳体3的固定铰链点11上,叉形摇杆10的另一端与连杆12相铰 接,连杆12的另一端与秧针13相铰接,推秧杆13就是滑块,推秧杆做直线往 复运动,将秧针上秧苗推入田中。叉形摇杆10的两边的杆长比为1.5 2.5倍,即铰链点11中心到叉形摇杆 10和滚子杆9的铰接点距离与铰链点11中心到叉形摇杆10和连杆12的铰接点 距离之比。主动圆柱齿轮2和从动圆柱齿轮6的传动比为1: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所示,本技术工作时,栽植臂壳体3与栽植臂驱动轴1 一起做 取秧动作。主动圆柱齿轮2相对栽植臂驱动轴1转动,通过主动圆柱齿轮2和 从动圆柱齿轮6相啮合,使得与从动圆柱齿轮6共轴的等径凸轮5转动,带动 滚子杆9移动和摆动,滚子杆9促使叉形摇杆10摆动,通过连杆12推动推秧 杆13做直线往复运动,将秧针14上秧苗推入田中。等径凸轮5的廓线根据推秧的工艺要求(包括推秧杆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和叉形摇杆10的放大系数(即铰链点11中心到叉形摇杆10和滚子杆9的 铰接点距离与铰链点11中心到叉形摇杆IO和连杆12的铰接点距离之比)来设 计,使之实现推秧运动规律和满足压力角的要求。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技术,而不是对本技术进行限 制,在本技术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作出的任何 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等径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栽植臂,其特征在于栽植臂驱动轴(1)即为分插机构行星轮轴,其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2),从动圆柱齿轮(6)和等径凸轮(5)都装在从动轴(4)上,主动圆柱齿轮(2)伸出栽植臂壳体(3)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相牙嵌,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3)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1)上;等径凸轮(5)和滚子杆(9)组成等径凸轮机构,滚子杆(9)为等径凸轮机构从动件,其上装有相对位置不变的两个滚子(8);等径凸轮(5)转动时,等径凸轮(5)的轮廓与两个滚子(8)始终保持接触,滚子杆(9)与摇杆滑块机构的叉形摇杆(10)的一端相铰接,叉形摇杆(10)支撑在栽植臂壳体(3)的固定铰链点(11)上,叉形摇杆(10)的另一端与连杆(12)相铰接,连杆(12)的另一端与推秧杆(13)相铰接,推秧杆(13)就是滑块,推秧杆(13)做直线往复运动,将秧针(14)上秧苗推入田中。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等径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栽植臂,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叉形摇杆(10)的两边的杆长比为1.5 2.5倍,即铰链点(ll)中心 到叉形摇杆(10)和滚子杆(9)的铰接点距离与铰链点(11)中心到叉形摇杆(10)和连 杆(12)的铰接点距离之比。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等径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栽植臂,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主动圆柱齿轮(2)和从动圆柱齿轮(6)的传动比为1:1。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等径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栽植臂。栽植臂驱动轴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从动圆柱齿轮和等径凸轮都装在从动轴上,主动圆柱齿轮伸出栽植臂壳体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相牙嵌,与行星架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上做取秧动作。等径凸轮和滚子杆组成等径凸轮机构,滚子杆为等径凸轮机构从动件,其上装有相对位置不变的两个滚子。等径凸轮转动时,其轮廓与两个滚子始终保持接触,通过滚子杆带动摇杆滑块运动,推秧杆就是滑块。采用圆柱齿轮机构、等径凸轮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将栽植臂驱动轴和主动圆柱齿轮的相对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规律性直线往复运动,完成推秧。该机构能适应插秧机在任何转速下的作业。文档编号A01C11/02GK201360420SQ200920114368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3日专利技术者林万换, 匀 赵, 雄 赵, 陈建能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等径凸轮式的插秧机强制推秧栽植臂,其特征在于:栽植臂驱动轴(1)即为分插机构行星轮轴,其上活套有主动圆柱齿轮(2),从动圆柱齿轮(6)和等径凸轮(5)都装在从动轴(4)上,主动圆柱齿轮(2)伸出栽植臂壳体(3)外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相牙嵌,与分插机构行星架(7)没有相对转动,栽植臂壳体(3)固结在栽植臂驱动轴(1)上;等径凸轮(5)和滚子杆(9)组成等径凸轮机构,滚子杆(9)为等径凸轮机构从动件,其上装有相对位置不变的两个滚子(8);等径凸轮(5)转动时,等径凸轮(5)的轮廓与两个滚子(8)始终保持接触,滚子杆(9)与摇杆滑块机构的叉形摇杆(10)的一端相铰接,叉形摇杆(10)支撑在栽植臂壳体(3)的固定铰链点(11)上,叉形摇杆(10)的另一端与连杆(12)相铰接,连杆(12)的另一端与推秧杆(13)相铰接,推秧杆(13)就是滑块,推秧杆(13)做直线往复运动,将秧针(14)上秧苗推入田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能,林万换,赵雄,赵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