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7417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涉及汽车模型技术领域,解决了弹簧的支撑结构还容易出现两侧车轮因为弹簧或者车体重量的不同出现倾斜变化的问题。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包括后车体;所述后车体后部设有后减震架;所述后车体底部两侧均设有侧平衡杆;所述后减震架上部两侧固定设有连接卡扣,后减震架下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侧连接架,侧连接架外侧转动连接有后轮,侧连接架上部固定有弹簧,后减震架中部贯穿滑动有螺杆,弹簧顶部和减震柱固定连接,减震柱和后减震架贯穿滑动连接。本实用侧平衡杆平衡侧连接架两侧支撑力度,避免出现两侧车轮因为弹簧或者车体重量的不同出现倾斜变化。不同出现倾斜变化。不同出现倾斜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模型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模型是按照真车形状、结构等制造的比例模型,汽车模型不管是作为玩具还是作为藏品均有广泛的销售市场,汽车模型根据结构精细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结构精细程度越高汽车模型的价格也会越高。
[0003]现有汽车模型轮子的减震机构零部件较多,减震零部件以车体为主体一个个按顺序进行安装对接,导致装配工序繁多,装配流程较长,增加了汽车模型生产成本,不适合在中低端的汽车模型生产使用,且弹簧的支撑结构还容易出现两侧车轮因为弹簧或者车体重量的不同出现倾斜变化,增加了对于车体或者弹簧一致性要求,增加了生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主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震零部件以车体为主体进行一个个按顺序进行安装对接,导致装配工序繁多,装配流程较长,增加了汽车模型生产成本,不适合在中低端的汽车模型生产使用。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包括后车体,所述后车体后部设有后减震架,后车体底部两侧均设有侧平衡杆,后车体底部两侧设置的滑槽均滑动设置有下限位板,下限位板尾端螺接有尾顶紧螺丝,尾顶紧螺丝尾端和后车体顶紧接触,下限位板沿后车体底部滑槽移动,尾顶紧螺丝和后车体顶紧时,下限位板的位置固定,下限位板覆盖侧平衡杆的范围固定,后减震架上部两侧固定设有连接卡扣,后减震架下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侧连接架,侧连接架外侧转动连接有后轮,侧连接架上部固定有弹簧,后减震架中部贯穿滑动有螺杆,弹簧顶部和减震柱固定连接,减震柱和后减震架贯穿滑动连接,减震柱顶部和后车体滑插螺杆上端和后车体螺接,连接卡扣和后车体插接,后车体顶端和后车体底部孔位插接,后减震架中部和螺杆尾端滑动连接,螺杆转动,螺杆和后减震架同步移动,侧平衡杆首端固定有首连接滑架,首连接滑架和侧连接架滑动连接,侧平衡杆为金属弹片结构,侧平衡杆尾端处于下限位板所在凹槽后部,下限位板滑动覆盖在侧平衡杆尾端外侧。
[0007]借由上述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8]1、本技术后减震架整体安装完毕后通过连接卡扣和后车体进行插接,简化装配流程,模块化的后减震架和后车体拼接,提升安装效率,兼顾中低端汽车模型的生产成本。
[0009]2、本技术侧连接架挤压弹簧模拟后轮的减震工作,后减震架两侧的后轮实现独立减震的模拟,增强汽车模型的真实性。
[0010]3、本技术通过调整下限位板盖住侧平衡杆的长度,调整侧平衡杆的对侧连接
架的支撑力,调整侧连接架两侧为统一的支撑力度,避免出现两侧车轮因为弹簧或者车体重量的不同出现倾斜变化,降低对于车体或者弹簧一致性要求,增降低零部件生产要求。
[0011]4、本技术通过螺杆调整后车体和后减震架的间距,调整弹簧的伸缩长度,增加汽车模型的可玩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后车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的图1中A放大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技术后减震架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技术侧连接架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技术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18]1、后车体;101、下限位板;102、尾顶紧螺丝;2、后减震架;201、连接卡扣;202、侧连接架;203、弹簧;204、后轮;205、螺杆;206、减震柱;3、侧平衡杆;301、首连接滑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实施例:
[0021]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0022]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包括后车体1;后车体1底部两侧设置的滑槽均滑动设置有下限位板101,下限位板101尾端螺接有尾顶紧螺丝102,尾顶紧螺丝102尾端和后车体1顶紧接触;后车体1后部设有后减震架2,后减震架2上部两侧固定设有连接卡扣201,后减震架2下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侧连接架202,侧连接架202外侧转动连接有后轮204,侧连接架202上部固定有弹簧203,后减震架2中部贯穿滑动有螺杆205后减震架2通过连接卡扣201和后车体1进行插接,减震柱206和后车体1底部孔位滑插,模块化的后减震架2和后车体1拼接,后减震架2和后车体1分成两个模块进行独立的装配,后减震架2和后车体1装配好后进行合体安装,减少微小的零部件和大的后车体1比例差距大安装不容易对准,不容易拼接的情况,提升安装效率,削减装配流程,降低汽车模型生产成本,兼顾中低端的汽车模型生产成本,也方便零部件出售,用户自己组装的情况,降低组装难度,后车体1顶端和后车体1底部孔位插接,后减震架2中部和螺杆205尾端滑动连接,螺杆205转动,螺杆205和后减震架2同步移动,后减震架2随着螺杆205进行移动,后减震架2沿着螺杆205尾部进行小范围的滑动,调整后车体1和后减震架2的间距,调整弹簧203的伸缩长度,增加汽车模型的可玩性;
[0023]后车体1底部两侧均设有侧平衡杆3,侧平衡杆3首端固定有首连接滑架301,首连接滑架301和侧连接架202滑动连接,首连接滑架301沿着侧连接架202滑动,适应侧连接架202摆动时的位置变化,侧平衡杆3为金属弹片结构,侧平衡杆3尾端处于下限位板101所在凹槽后部,下限位板101滑动覆盖在侧平衡杆3尾端外侧,侧平衡杆3对侧连接架202进行辅助支撑,避免出现两侧车轮因为弹簧203或者车体重量的不同出现倾斜变化,降低对于车体或者弹簧203一致性要求,增降低零部件生产要求,提升零部件的生产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0024]其中,弹簧203顶部和减震柱206固定连接,减震柱206和后减震架2贯穿滑动连接,减震柱206顶部和后车体1滑插螺杆205上端和后车体1螺接,连接卡扣201和后车体1插接,螺杆205沿着后车体1的螺纹孔进行轴向移动,后减震架2随着螺杆205进行移动,后减震架2沿着螺杆205尾部进行小范围的滑动,调整后车体1和后减震架2的间距,调整弹簧203的伸缩长度,增加汽车模型的可玩性。
[0025]其中,下限位板101沿后车体1底部滑槽移动,尾顶紧螺丝102和后车体1顶紧时,下限位板101的位置固定,下限位板101覆盖侧平衡杆3的范围固定,通过调整下限位板101盖住侧平衡杆3的长度,调整侧平衡杆3的长度,弹片结构的侧平衡杆3活动的长度缩短后,侧平衡杆3能够弯曲的范围减少,侧平衡杆3对侧连接架202支撑力增加,调整侧平衡杆3的对侧连接架202的支撑力,调整侧连接架202两侧为统一的支撑力度,避免出现两侧车轮因为弹簧203或者车体重量的不同出现倾斜变化,降低对于车体或者弹簧203一致性要求,增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包括后车体(1);所述后车体(1)后部设有后减震架(2);所述后车体(1)底部两侧均设有侧平衡杆(3);所述后减震架(2)上部两侧固定设有连接卡扣(201),后减震架(2)下部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侧连接架(202),侧连接架(202)外侧转动连接有后轮(204),侧连接架(202)上部固定有弹簧(203),后减震架(2)中部贯穿滑动有螺杆(205)。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体(1)底部两侧设置的滑槽均滑动设置有下限位板(101),下限位板(101)尾端螺接有尾顶紧螺丝(102),尾顶紧螺丝(102)尾端和后车体(1)顶紧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模型后轮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03)顶部和减震柱(206)固定连接,减震柱(206)和后减震架(2)贯穿滑动连接,减震柱(206)顶部和后车体(1)滑插螺杆(205)上端和后车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磊潘淑云潘正忠黄卫华文丽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猛狮礼品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