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7376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包括仿生血管和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与所述仿生血管配合安装,用于调整仿生血管的管径;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管状气囊,所述仿生血管安装在所述管状气囊内圈中,所述管状气囊可通过膨胀与压缩而带动仿生血管的管径改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模拟血管管径无法改变的问题。模拟血管管径无法改变的问题。模拟血管管径无法改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脑动脉环(又名Willis环)是指供应脑组织的动脉在脑底形成的环状结构。大脑动脉环连接着两个主要的大脑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也是位于脑底部的主要侧支通路。大脑动脉环是颅内最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将双侧大脑半球和前、后循环联系起来。大脑动脉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始段、双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及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成。当单侧动脉因狭窄引起血流下降时,可通过大脑动脉环从对侧进行补偿。大脑动脉环的侧支容量可改善缺血区域的脑灌注,并可能减少缺血事件的影响。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研究大脑动脉环中的血液流动状态,通常会使用血液流动模拟装置。但是现有技术的血液流动模拟装置中,血管的尺寸都是固定尺寸,而临床中又会出现患者病变而导致血管内径减小的情形。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模拟血管不能够满足病变状态时的模拟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模拟血管管径无法改变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包括仿生血管和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与所述仿生血管配合安装,用于调整仿生血管的管径;
[0006]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管状气囊,所述仿生血管安装在所述管状气囊内圈中,所述管状气囊可通过膨胀与收缩而带动仿生血管的管径改变。
[0007]本方案中在仿生血管外部设置了管状气囊,当管状气囊膨胀时,管状气囊便会挤压到仿生血管,从而使得仿生血管的内径减小,进而满足病变状态下的血管模拟需要。
[0008]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管状气囊向外膨胀而导致的血管管径无法改变。本方案所述管状气囊固定安装在容纳部件内,所述容纳部件用于将管状气囊的限制,避免管状气囊向外膨胀。
[0009]通过设置容纳部件将管状气囊的外部约束,使得管状气囊只能够向内膨胀而挤压仿生血管,保证仿生血管的管径能够按照预定设置进行减小。
[0010]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容纳部件内部能够与管状气囊外表面完全接触配合,使得管状气囊能够均匀膨胀。本方案所述容纳部件为管状容器,所述容纳部件的内壁与管状气囊外壁固定连接。
[0011]通过将容纳部件设置成管状容器,因此,管状气囊外壁能够完全与容纳部件内壁接触配合,管状气囊的每一处都能够受到容纳部件的约束。
[0012]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管状气囊能够均匀的膨胀,本方案在管状气囊上设置了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气泵相连,所述气泵用于将气体充入进管状气囊内。
[0013]通过设置进气管和气泵,气泵可以通过进入管不断将空气输送进入管状气囊内,从而使得管状气囊膨胀而挤压仿生血管。
[0014]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气体从进气管中出现泄露,本方案所述进气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将进气管打开与关闭。
[0015]通过设置阀门,当空气进入管状气囊后,阀门便可以将进气管闭合,进而避免了空气泄露。之后在不需要管状气囊膨胀时,阀门打开,从而使得管状气囊内的空气向外泄出。
[0016]进一步的,为了保证仿生血管始终能够保持在管状气囊的中部,本方案所述容纳部件内还固定设置有约束部件,所述约束部件呈管状,所述仿生血管容纳于所述约束部件内,所述约束部件用于将仿生血管约束固定在管状气囊中部,所述约束部件外壁用于与管状气囊接触,且约束部件可随着管状气囊膨胀而随之缩紧。
[0017]通过设置管状的约束部件,约束部件可以将仿生血管的位置进行约束限制,使得仿生血管始终位于管状气囊中部,管状气囊能够均匀膨胀而挤压仿生血管。
[0018]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约束部件在受到挤压时,约束部件表面形成大量皱褶而影响仿生血管的管径缩小。本方案所述约束部件上设置有多个条形开口。
[0019]本方案由于设置有条形开口。当约束部件受到挤压时,约束部件表面不会形成皱褶,避免了约束部件影响到仿生血管的内径缩小。
[0020]进一步的,为了使得本装置能够模拟出仿生血管不同侧出现凸起而导致血管内径减小的情况。本方案所述管状气囊由多个独立的气囊单元组成,每个独立的气囊单元可独立进行膨胀。
[0021]本方案通过将管状气囊设置成由多个独立的气囊单元组成,因此,通过让不同的气囊单元膨胀,从而便可以模拟出仿生血管不同处出现膨胀而导致血管内径减小的情况。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设置管状气囊与仿生血管配合,当管状气囊膨胀时,管状气囊便可以挤压到仿生血管,从而使得仿生血管的内径减小。当仿生血管内径可以改变时,从而便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时的血液流动状态模拟需要。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实施例2中管状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包括:仿生血管1、管状气囊2、气囊单元201、容纳部件3、进气管4、气泵5、阀门6、约束部件7。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包括仿生血管1和调整机构。仿生血管1内部用于供模拟血液流动.
[0028]调整机构与仿生血管1配合安装,调整机构用于将仿生血管1的管径进行调整,从而模拟出血管因为病变而导致管径变小的情形。
[002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仿生血管1的管径调整变小,使得模拟血液在仿生血管1内流动的状态变化,从而便于医护人员以及研究人员观察到血管管径变化后,血液的流动状态变化。
[0030]调整机构具体包括有管状气囊2,仿生血管1容纳在管状气囊2内圈中部。当管状气囊2被充入气体或抽出气体而进行膨胀或收缩时,管状气囊2便会压迫住或松开仿生血管1外壁,从而使得仿生血管1的管径发生变化。
[0031]本实施例中管状气囊2固定安装在容纳部件3内,容纳部件3用于将管状气囊2约束限制,从而使得管状气囊2不会向外部膨胀。通过设置容纳部件3,使得管状气囊2只能够向内部膨胀,进而保证位于管状气囊2中部的仿生血管1受到压迫而管径减小。
[0032]容纳部件3具体为管状的容器,容纳部件3两端直接设置为敞口。容纳部件3内壁与管状气囊2的外壁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管状气囊2外部受到约束,管状气囊2无法向外进行膨胀。
[0033]为了实现管状气囊2膨胀,管状气囊2上设置有进气管4,进气管4用于与气泵5进行连接。气泵5输出的气体可以直接通过进气管4输送进入管状气囊2内。
[0034]为了避免管状气囊2内的气体出现泄露,本实施例在进气管4上设置有阀门6,阀门6用于将进气管4关闭,使得气体不会从管状气囊2内泄露。同时,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仿生血管(1)和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与所述仿生血管(1)配合安装,用于调整仿生血管(1)的管径;所述调整机构包括管状气囊(2),所述仿生血管(1)安装于所述管状气囊(2)的内圈中,所述管状气囊(2)可通过膨胀与收缩而带动仿生血管(1)的管径改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气囊(2)固定安装在容纳部件(3)内,所述容纳部件(3)用于将管状气囊(2)的限制,避免管状气囊(2)向外膨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件(3)为管状容器,所述容纳部件(3)的内壁与管状气囊(2)外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径可变的血管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气囊(2)设置有进气管(4),所述进气管(4)与气泵(5)相连,所述气泵(5)用于将气体充入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超吴哲王权泳瞿凡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