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6784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及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绑扎顶板、上反梁以及框架梁的钢筋骨架,其中顶板的钢筋锚入上返梁内部,上返梁的钢筋锚入框架梁内部;S2:进行顶板、上返梁以及框架梁的混凝土浇筑;S3:待顶板、上返梁结构达到强度后,拆除顶板底部包括预留洞口四周的支撑架;S4:预留洞口封闭时,上返梁侧植筋,绑扎预留洞口处的钢筋骨架,预留洞口底部封闭有模板,模板通过三段式止水螺杆进行吊模的方式进行固定,浇筑预留洞口内的混凝土。本申请创新的使用了上返梁作为预留洞口的加固措施,避免了支撑架体的预留;上返梁在预留洞口四周形成反坎,用于预留洞口阻水,避免影响安全文明施工。避免影响安全文明施工。避免影响安全文明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顶板洞口加固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塔吊位置预留洞口、电梯位置预留洞口、吊料洞口等地下室顶板、裙房顶板有防水防渗的混凝土板面位置,施工期间,为了防止板面积水流入预留洞口,通常为在洞口位置砌筑单皮宽砖墙进行进行阻水,使用完毕后再进行洞口封堵,一方面,砌筑墙阻水效果差,且在进行后续顶板填土施工时,洞口四周直接从板面用砖墙进行挡土,很容易造成砖墙倾覆,达不到回填及压实工序对侧向承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洞口底部四周较多的模板支撑架需要预留至洞口封堵完毕才能拆除,架体的留置严重影响运输通道的宽度,架体也经常由于人工、车辆碰撞产生变形、倾斜,安全隐患较大,并且产生较多的租赁费用,不符合降本增效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及方法,创新的使用了上返梁作为预留洞口的加固措施,对预留洞口进行加强,避免了支撑架体的预留;上返梁在预留洞口四周形成反坎,用于预留洞口阻水,避免影响安全文明施工。
[0004]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预留洞口处施工,一方面不专门做阻水措施,另一方面洞口底部四周较多的模板支撑架需要预留至洞口封堵完毕才能拆除,架体的留置严重影响运输通道的宽度,架体也经常由于人工、车辆碰撞产生变形、倾斜,安全隐患较大,并且产生较多的租赁费用,不符合降本增效的要求。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包括框架柱、框架梁、顶板以及设置在顶板上的预留洞口,所述预留洞口四周设有上返梁,所述上返梁底面与顶板底面平齐,顶面延伸出顶板顶面形成反坎,每根所述上返梁的两端分别向框架梁方向延伸并与框架梁固定连接;所述上返梁与顶板固定连接。
[0006]本专利技术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上返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与顶板一同浇筑,所述顶板内钢筋锚固上返梁内部。
[0007]本专利技术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上返梁的钢筋锚入框架梁内,实现与框架梁的固定连接。
[0008]本专利技术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框架梁上固定连接有短柱,所述上返梁与短柱固定连接。
[0009]本专利技术一种施工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预留洞口的位置,绑扎顶板、上反梁以及框架梁的钢筋骨架,其中顶板的钢筋锚入上返梁内部,上返梁的钢筋锚入框架梁内部;
S2:进行顶板、上返梁以及框架梁的混凝土浇筑;S3:待顶板、上返梁结构达到强度后,拆除顶板底部包括预留洞口四周的支撑架。
[0010]本专利技术一种施工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的,步骤S1中,框架梁顶部浇筑有短柱,上返梁的钢筋锚入短柱内。
[0011]本专利技术一种施工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的,还包括S4:施工完成,预留洞口封闭时,上返梁内侧及顶部凿毛,上返梁侧植筋,绑扎预留洞口处的钢筋骨架,预留洞口底部封闭有模板,底部模板抵在上返梁的底面,顶部钢管支撑搁置在上返梁的顶面,模板通过三段式止水螺杆进行吊模的方式进行固定,浇筑预留洞口内的混凝土;最后施工预留洞口顶面的附加防水层。
[0012]本专利技术一种施工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的,预留洞口内混凝土分两层进行浇筑,即先进行首层混凝土浇筑,最后进行第二层混凝土的浇筑。
[0013]本专利技术一种施工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的,顶板回填土时,在上返梁上植筋,浇筑立柱,立柱间砌墙或现浇墙体形成挡土结构。
[0014]本专利技术一种施工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的方法,进一步的,上返梁在预留洞口围闭时,作为防护固定基础。
[0015]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申请创新的使用了上返梁作为预留洞口的加固措施,对预留洞口进行加强,避免了支撑架体的预留,使支撑架体能够及时拆除,无需预留,提高了架体的周转率,减少架体对施工空间的影响,减少了架体的租赁费用;2.通过上返梁在预留洞口四周形成反坎,用于预留洞口阻水,避免影响安全文明施工;3.上返梁可以作为预留洞口防护和挡土墙的基础,方便植筋或施打膨胀螺栓,不影响结构顶板的防水;4.在预留洞口使用完毕后,上返梁植筋,进行预留洞口钢筋网片的铺设,并将上返梁作为持力点,使用三段式止水螺栓吊模的方式浇筑预留洞口处的混凝土,减少渗漏风险,整个封堵流程不需要模板支撑架体,最后施加附加防水层,增强了结构的防水性能;5.上返梁底面与顶板底面平齐,不会影响板底的平面效果,观感好,不影响板底净空,不影响机电管道的排布,板面后期回填、硬化后亦看不到上返梁。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预留洞口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预留洞口模板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预留洞口模板安装剖视图。
[0018]附图标记:1、框架柱;2、框架梁;3、顶板;4、预留洞口;5、上返梁;6、短柱;7、模板;8、三段式止水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

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及方法,结构包括框架柱1、框架梁2、顶板3以及设置在顶板3上的预留洞口4,预留洞口4内侧四周设有上返梁5,上返梁5底面与顶板3底面平齐,顶面延伸出顶板3顶面形成反坎,用于挡水,避免顶板3上的积水流入预留洞口4内;每根上返梁5的两端分别向框架梁2方向延伸并与框架梁2固定连接,上返梁5与顶板3固定连接。其中上返梁5沿着预留洞口4内侧纵横形成矩形围闭结构。
[0020]其中,上返梁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顶板3一同浇筑,顶板3内的钢筋锚入上返梁5内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返梁5端部的钢筋锚入框架梁2内,实现与框架梁2的固定连接。
[0021]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框架梁2上固定连接有短柱6,短柱6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返梁5的钢筋锚入短柱6内。
[0022]本申请通过在预留洞口4处设置上返梁5,上返梁5与框架梁2以及顶板3一同浇筑,一方面能够形成反坎,用于预留洞口4阻水,另一方面能够增加预留洞口4处的强度,避免了支撑架体的预留,使支撑架体能够及时拆除,为施工运输通道提供更大的空间,减少了架体的租赁费用。
[0023]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预留洞口4的位置,绑扎顶板3、上返梁5以及框架梁2的钢筋骨架,其中顶板3于预留洞口4处的钢筋锚入上返梁5内部,上返梁5端部的钢筋锚入框架梁2内部。
[0024]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框架梁2顶部浇筑有短柱6,上返梁5的钢筋锚入短柱6内。
[0025]S2:支设模板,同时进行顶板3、上返梁5以及框架梁2的混凝土浇筑。
[0026]S3:待顶板3、上返梁5结构达到强度后,拆除顶板3底部,包括预留洞口4四周的支撑架。
[00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包括框架柱(1)、框架梁(2)、顶板(3)以及设置在顶板(3)上的预留洞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洞口(4)四周设有上返梁(5),所述上返梁(5)底面与顶板(3)底面平齐,顶面延伸出顶板(3)顶面形成反坎,每根所述上返梁(5)的两端分别向框架梁(2)方向延伸并与框架梁(2)固定连接;所述上返梁(5)与顶板(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返梁(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与顶板(3)一同浇筑,所述顶板(3)内钢筋锚固上返梁(5)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返梁(5)的钢筋锚入框架梁(2)内,实现与框架梁(2)的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梁(2)上固定连接有短柱(6),所述上返梁(5)与短柱(6)固定连接。5.一种施工权利要求1

4任一所述的顶板洞口反坎防渗加固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预留洞口(4)的位置,绑扎顶板(3)、上反梁以及框架梁(2)的钢筋骨架,其中顶板(3)的钢筋锚入上返梁(5)内部,上返梁(5)的钢筋锚入框架梁(2)内部;S2:进行顶板(3)、上返梁(5)以及框架梁(2)的混凝土浇筑;S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连蕊付建武赵华颖黄勇王英王青海宋永胜刘小波高扬郭建厅李刚韩泽浩陈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