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固体废物浸出液的水槽下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639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固体废物浸出液的水槽下水系统,包括导流过滤装置、分流管、平流管、过滤隔油槽、泥沙收集装置和下水管;导流过滤装置安在分流管的入口端,被配置为使浸出液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入分流管;分流管下端分别连通平流管和过滤隔油槽,用于对浸出液进行第一次分流,被配置为使泥沙浊液和清液以不同的速度流下,泥沙浊液进入过滤隔油槽,初分的清液进入平流管;平流管分别连通过滤隔油槽和下水管,用于对初分的清液进行再次分流,被配置为使泥沙浊液进入过滤隔油槽,清液进入下水管;过滤隔油槽分别连通泥沙收集装置和下水管,被配置为对泥沙浊液进行处理得到清液,清液排入下水管,泥沙进入泥沙收集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避管道堵塞。可以避管道堵塞。可以避管道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固体废物浸出液的水槽下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槽下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固体废物浸出液的水槽下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医疗废物焚烧残渣经处理后需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

2008)中浸出液污染物浓度限值才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在检测汞、铜、锌、铅、镉等12种金属污染物的浸出毒性之前,需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T 300)制备浸出液。
[0003]由于这些固体废物的成分复杂,在30rpm持续16
±
2h的长时间翻转振荡过程中,固体废物及螯合物会在醋酸溶液中离散、溶解,最终的浸出液经过静置后会分为明显的四个部分:表层的少量油状悬浮物(添加有机螯合剂的螯合物居多)、上层的清液、中下层的泥沙浊液和底层的残渣。在常见的“J”型构造水槽下水管中,泥沙浊液中细密的颗粒会快速地堆积在弯曲段的水封主体中,导致后续的残渣和泥沙直接进入废液收集/处理装置,容易造成管道的堵塞和后续装置的损坏。
[000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固体废物浸出液的水槽下水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适用于固体废物浸出液的水槽下水系统,包括导流过滤装置、分流管、平流管、过滤隔油槽、泥沙收集装置和下水管;所述导流过滤装置安装在所述分流管的入口端,所述导流过滤装置被配置为使得浸出液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入所述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下端分别连通所述平流管和所述过滤隔油槽,所述分流管用于对浸出液进行第一次分流,被配置为使得浸出液中的泥沙浊液和清液以不同的速度流下,使得速度较慢的泥沙浊液进入所述过滤隔油槽,速度较快的初分的清液进入所述平流管;所述平流管分别连通所述过滤隔油槽和所述下水管,所述平流管用于对初分的清液进行再次分流,所述平流管被配置为使得初分的清液中速度较慢的泥沙浊液进入所述过滤隔油槽,速度较快的清液进入所述下水管;所述过滤隔油槽分别连通所述泥沙收集装置和下水管,被配置为对进入所述过滤隔油槽的泥沙浊液进行泥沙沉积和悬浮物隔离得到清液,并将清液排入所述下水管,所述泥沙收集装置用于收集沉积的泥沙。
[0008]优选地,所述平流管具有第一排沙孔、第二排沙孔和减速段,所述第一排沙孔位于所述减速段的前端,所述第二排沙孔位于所述减速段的后端,所述平流管通过所述第一排沙孔和所述第二排沙孔连通所述过滤隔油槽,其中,所述第一排沙孔用于对初分的清液进
行第二次分流,所述第二排沙孔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二次分流的清液进行第三次分流。
[0009]优选地,所述减速段为所述平流管中的一段管道,管道内壁布置有若干凸起;优选地,所述凸起为半圆形,凸起的高度为1~2mm。
[0010]优选地,所述导流过滤装置为倒圆台结构,所述倒圆台结构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导流格栅,所述导流格栅使得浸出液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入所述分流管,所述倒圆台结构的底部用于收集残渣。
[0011]优选地,每个导流格栅的开孔为菱形,菱形的两条对边平行于下水方向,另两条对边向同一方向倾斜。
[0012]优选地,所述倒圆台结构的侧壁上的若干个导流格栅沿周向分布在多排,每一排的导流格栅具有均匀间隔,最下一排导流格栅与所述倒圆台结构的底部之间具有预定的间距。
[0013]优选地,每个所述导流格栅的横向宽度为1~3mm。
[0014]优选地,所述分流管包括螺旋状的管主体和三通管,所述管主体的内表面具有褶皱,且内部设有螺旋导流板以使浸出液呈螺旋下降流动,所述三通管的入口连通所述管主体的底端,所述三通管的第一出口斜向下连通所述平流管,第二出口垂直向下连通所述过滤隔油槽。
[0015]优选地,所述褶皱在所述管主体的内表面上均匀分布,所述褶皱的深度为1~2mm。
[0016]优选地,浸出液在所述螺旋导流片作用下的旋转方向与在所述导流过滤装置中的所述导流格栅作用下的方向一致,经过所述螺旋导流片后的浸出液的结束流向与所述三通管的分流方向一致。
[0017]优选地,所述三通管的第二出口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一出口的口径。
[0018]优选地,所述平流管与所述三通管的第一出口的连接部位存在一垂直落差,所述第一排沙孔位于所述落差的底部。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沙孔和所述第二排沙孔的直径彼此独立地为3~5mm。
[0020]优选地,所述过滤隔油槽内具有滤网和第三挡板,所述滤网的底部与所述第三挡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三挡板的底部与所述过滤隔油槽内的底部连接,所述过滤隔油槽内被所述滤网分隔成浊液区和清液区,所述浊液区内的底部是倾斜的,所述泥沙收集装置的入口位于所述浊液区内的倾斜的底部的最低点和所述第三挡板的底部之间,所述浊液区内具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三通管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排沙孔之间,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滤网之间,所述第一排沙孔和所述第二排沙孔均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0021]优选地,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与所述滤网的顶部齐平,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与所述滤网的顶部之间通过溢出平台连接,所述溢流平台连接溢流斜面,所述清液区在所述溢流斜面下方,所述过滤隔油槽内还具有溢流区,其位于所述溢流平台和所述溢流斜面上方,所述清液区的靠近底部的位置具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下水管,所述溢流区也与所述下水管连通。
[0022]优选地,所述溢流斜面上铺设有拦网。
[0023]优选地,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三挡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
[0024]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5]本专利技术中的水槽下水系统通过导流过滤装置将浸出液中的大颗粒残渣截留后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入分流管,在分流管内对浸出液进行第一次分流使得浸出液中的泥沙浊液和清液以不同的速度流下,分流的清液和泥沙浊液分别进入平流管和过滤隔油槽;在平流管内经过再次分流后,清液通过下水管排出,泥沙浊液在过滤隔油槽中进行处理后,泥沙被泥沙收集装置收集,清液通过下水管排出。经过多次分流处理,可以避管道堵塞的问题。
[0026]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浸出液通过导流过滤装置的导流效果和螺旋分流管形成的涡流来对浸出液进行第一次分流。
[0027]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平流管中设置第一排沙孔、第二排沙孔和减速段,在差速的影响下,进行第二次分流和第三次分流,进一步减少了清液中的泥沙。
[0028]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过滤隔油槽中加设挡板,从而实现隔油的功能,并将第二挡板与溢流平台、溢流斜面连接,可以减少浊液表面油膜和悬浮物对滤网的污染,即便在水流负荷较大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溢流斜面直接排入下水管,避免对清液区的影响。...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固体废物浸出液的水槽下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过滤装置、分流管、平流管、过滤隔油槽、泥沙收集装置和下水管;所述导流过滤装置安装在所述分流管的入口端,所述导流过滤装置被配置为使得浸出液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入所述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下端分别连通所述平流管和所述过滤隔油槽,所述分流管用于对浸出液进行第一次分流,被配置为使得浸出液中的泥沙浊液和清液以不同的速度流下,使得速度较慢的泥沙浊液进入所述过滤隔油槽,速度较快的初分的清液进入所述平流管;所述平流管分别连通所述过滤隔油槽和所述下水管,所述平流管用于对初分的清液进行再次分流,所述平流管被配置为使得初分的清液中速度较慢的泥沙浊液进入所述过滤隔油槽,速度较快的清液进入所述下水管;所述过滤隔油槽分别连通所述泥沙收集装置和下水管,被配置为对进入所述过滤隔油槽的泥沙浊液进行泥沙沉积和悬浮物隔离得到清液,并将清液排入所述下水管,所述泥沙收集装置用于收集沉积的泥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下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管具有第一排沙孔、第二排沙孔和减速段,所述第一排沙孔位于所述减速段的前端,所述第二排沙孔位于所述减速段的后端,所述平流管通过所述第一排沙孔和所述第二排沙孔连通所述过滤隔油槽,其中,所述第一排沙孔用于对初分的清液进行第二次分流,所述第二排沙孔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二次分流的清液进行第三次分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槽下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段为所述平流管中的一段管道,管道内壁布置有若干凸起;优选地,所述凸起为半圆形,凸起的高度为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槽下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过滤装置为倒圆台结构,所述倒圆台结构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导流格栅,所述导流格栅使得浸出液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入所述分流管,所述倒圆台结构的底部用于收集残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槽下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导流格栅的开孔为菱形,菱形的两条对边平行于下水方向,另两条对边向同一方向倾斜;优选地,所述倒圆台结构的侧壁上的若干个导流格栅沿周向分布在多排,每一排的导流格栅具有均匀间隔,最下一排导流格栅与所述倒圆台结构的底部之间具有预定的间距;优选地,每个所述导流格栅的横向宽度为1~3mm。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吴浩刘怡杨钟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