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电源结构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56083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雾化电源结构及其生产工艺,包括电池本体,呈圆柱状结构设置;引线,分别与电池本体的正负极连接,并位于电池本体的一端呈对称结构设置;以及电路板,其形状与电池本体的径向截面形状相适配,并且电路板上开设有与引线相对应的安装孔,电路板设置于电池本体有引线的端部位置并与电池本体保持电连接,电路板的圆周外壁上还固定连接有两个外接导线,且外接导线与电路板连接处为金属材质。通过对雾化电池结构进行简化设计,并且采用焊接的方式将电池与电池板进行有效固定,能够保证电源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有效的提高电源结构的生产效率。时有效的提高电源结构的生产效率。时有效的提高电源结构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雾化电源结构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雾化电源结构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雾化器是将试液雾化的一种装置,但是为了保证用户携带方便,便携式雾化器已成为雾化器发展的方向,而雾化电源结构作为雾化器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其包含一供电模块以及用于控制雾化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通常包含一电路板,并且电路板依赖电路板的稳定供电以实现雾化器的雾化功能;但是现有的供电模块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导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其占用的空间较大,一方面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以及生产成本,同时供电模块与控制模块之间导线电连接的方式不够稳定,影响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电源结构及其生产工艺,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的雾化电源结构中,供电模块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导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其占用的空间较大,一方面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以及生产成本,同时供电模块与控制模块之间导线电连接的方式不够稳定,影响实际使用的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电源结构及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电源结构,所述雾化电源结构包括:电池本体(100),呈圆柱状结构设置;引线(110),分别与电池本体(100)的正负极连接,并位于电池本体(100)的一端呈对称结构设置;以及电路板(200),其形状与电池本体(100)的径向截面形状相适配,并且电路板(200)上开设有与引线(110)相对应的安装孔(201),电路板(200)设置于电池本体(100)有引线(110)的端部位置并与电池本体(100)保持电连接,电路板(200)的圆周外壁上还固定连接有两个外接导线(210),且外接导线(210)与电路板(200)连接处为金属材质;以及用于生产上述雾化电源结构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对电路板(200)的安装孔(201)位置以及电池本体(100)上连接的引线(110)进行清灰处理,并于安装孔(201)圆周外壁上均匀涂布焊料;S2:将电路板(200)的安装孔(201)与电池本体(100)上的引线(110)对齐并进行插接;S3:插接完成后,利用加工装置将引线(110)与电路板(200)上的安装孔(201)进行焊接进行焊接固定,并将多余引线(110)进行剪裁,完成雾化电源结构的加工生产;其中加工装置包括架体(300),架体(300)下侧安装有用于输送电池本体(100)的输送带(310),架体(300)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两个活塞管(320),活塞管(320)的端部还分别连通有进气管(321)和出气管(322),架体(300)上还固定安装有进料件,进料件由两个对称设置的放置架(500)组成,并且放置架(500)的中部形成一个进料通道,并且进料通道的口径不小于电路板(200)的直径;以及移动件(400),移动件(400)设置有两组且对称分布在架体(300)的两侧,且两个移动件(400)均与水平设置的外部液压缸的输出端保持固定连接,移动件(400)的内端分别开设有两个卡接槽(401),卡接槽(401)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半环热电阻(402),其在通电状态下会升温,移动件(400)的顶面外侧还通过弯折架(410)连接有支撑板(430),支撑板(430)在外部液压缸的作用下能够延伸至进料通道内对待焊接的电路板(200)进行支撑;其中,支撑板(430)的顶面开设有出气圆口(432),所述出气圆口(432)与出气管(322)连通,并且支撑板(430)的顶面位于出气圆口(432)的圆周外侧均匀设置有多个凸片(440),还包括固定安装在移动件(400)上的活塞杆(420),活塞杆(420)延伸至活塞管(320)的内部并与其保持滑动配合,支撑板(430)的内端还开设有斜面(4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雾化电源结构及其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外部液压缸的输出端的移动方向为垂直于输送带(310)的输送方向;其能够同步带动两个移动件(400)相互靠近或相对远离;卡接槽(401)为半圆型结构,并且当位于两个移动件(400)上的卡接槽(401)相互接触时,其中部形成的通孔与引线(1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福宁陆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凯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