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75518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方法,包括:第一输送组件、第二输送组件、加热组件、冷却组件、采集组件、2个驱动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其中,加热组件用于对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进行加热;冷却组件用于冷却解吸后的固态胺;采集组件用于采集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出温度;2个驱动组件分设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控制组件根据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出温度之间的差值调整所述驱动组件的输送频率和所述冷却组件以及所述加热组件的温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系统能够在一个容器内,实现连续升温、解吸、降温的过程,减少了设备间的连接,提高了稳定性。提高了稳定性。提高了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CO2捕获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固态胺吸附剂作为一种新兴的CO2捕获材料,通过对多孔材料进行胺基改性,多孔材料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提高胺基分散的均匀性,增加胺基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同时又克服了胺溶剂易腐蚀设备等缺点,具有对设备腐蚀性弱、操作简单以及再生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CO2捕获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0003]目前,固态胺CO2捕集技术的捕集工艺中,多采用固定床设备作为解吸设备,固定床设备问题在于升降温速度慢,加热不均匀,反应时间长,效率低,且为了增加换热面积会耗费大量钢材,加工难度大,投资成本大;流化床作为解吸设备问题在于解吸过程需要通入蒸汽,耗费能量,且在冷凝分离的过程中易使材料吸水板结。因解吸过程需要吸热,解吸后的材料需要冷却后才可以进行循环吸附,因此目前大部分设备解吸加热和冷却降温在不同的设备中完成,连续性较差,工艺复杂,而且这样设备连接环节较多,密封性很难保证。
[0004]基于此,一种能够在同一设备内进行连续碳捕集的装置亟待研发。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包括:
[0008]第一输送组件,用于接收吸碳后的固态胺;
[0009]第二输送组件,与所述第一输送体的输出端连接;
[0010]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外侧,用于对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进行加热,以进行解吸;
[0011]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外侧,用于冷却解吸后的固态胺;
[0012]采集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上,用于采集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出温度;
[0013]2个驱动组件,分设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内解吸后的固态胺连续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进行冷却;
[0014]控制组件,与所述采集组件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出温度之间的差值调整所述驱动组件的输送频率和所述冷却组件以及所述加热组件内的温度。
[0015]所述的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还包括:
[0016]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输入端之间;
[0017]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进行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差值调整所述调节组件的开度,从而调整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的解吸后的固态胺的
量。
[0018]所述的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还包括:
[0019]抽取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输入端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组件中解吸产生的气体排出。
[0020]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
[0021]第一内筒,用于放置所述吸碳后的固态胺;
[0022]第一外筒,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筒外侧,且与所述第一内筒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密闭空间;
[0023]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连通设置,且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端靠近所述第一内筒的输出端设置;
[0024]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连通设置。
[0025]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
[0026]第二内筒,与所述第一内筒连通设置;
[0027]第二外筒,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内筒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内筒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密闭空间;
[0028]所述冷却组件与所述第二密闭空间连通设置,且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入端靠近所述第二内筒的输出端设置。
[0029]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0030]驱动单元;
[0031]至少2个连接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且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
[0032]螺旋叶片,缠绕在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
[0033]所述螺旋叶片上设置有用于通过固态胺以及解吸产生气体的通孔。
[0034]所述通孔为沿所述螺旋叶片旋转方向逐渐增大的条形孔。
[0035]所述的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和/或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的密闭阀组件;
[0036]所述密闭阀组件,包括:
[0037]第一阀门,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或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连接;
[0038]缓存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阀门的另一端连接;
[0039]第二阀门,一端与所述缓存单元的另一端连接;
[0040]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不同时开启,以实现连续密闭上下料。
[0041]一种基于如上所述的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的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方法,包括:
[0042]将吸碳后的固态胺放置在U形连通空间内,并将所述U形连通空间中的任一条形空间进行加热,作为加热解吸段;另一条形空间进行冷却,作为冷却段;
[0043]利用驱动组件将所述加热解吸段中加热解吸后的固态胺输送至冷却段中进行冷却;
[0044]采集所述加热解吸段的加热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段的冷却输出温度,并根据所述加热输入温度与冷却输出温度的温度差动态调整所述驱动组件的输送频率以及加热段和冷却段的温度;
[0045]根据所述加热输入温度与冷却输出温度的温度差动态调整从所述加热解吸段输送至所述冷却段内固态胺的量。
[0046]所述的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方法,还包括:
[0047]通过至少2个交替打开的阀门,对所述加热解吸段进行上料和对所述冷却段进行卸料,以实现连续密闭进料和卸料。
[0048]有益效果:
[004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通过第一输送组件与第二输送组件进行连接,形成连续的空间;再利用驱动组件将位于第一输送组件内的固态胺输送至第二输送组件内;在进行输送的过程中,通过加热组件对第一输送组件内的固态胺进行加热解吸;在解吸的固态胺进入第二输送组件内后,通过冷却组件对固态胺进行冷却,在一个容器内,实现连续升温、解吸、降温的过程,减少了设备间的连接,提高了稳定性。
[0050]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方法,通过采集所述加热解吸段的加热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段的冷却输出温度,并根据所述温度差动态调整所述驱动组件的输送频率以及加热段和冷却段的温度的同时,还能够动态调整从所述加热解吸段输送至所述冷却段内固态胺的量,保证固态胺解吸的效率和程度,同时,保证固态胺的冷却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能够提升解吸效率和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51]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52]图2为专利技术所述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送组件,用于接收吸碳后的固态胺;第二输送组件,与所述第一输送体的输出端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内部连通;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内,用于对位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进行加热,以进行解吸;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用于冷却解吸后的固态胺;采集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上,用于采集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出温度;2个驱动组件,分设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内解吸后的固态胺连续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进行冷却;控制组件,与所述采集组件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温度以及所述冷却组件的输出温度之间的差值调整所述驱动组件的输送频率和所述冷却组件以及所述加热组件的温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输入端之间;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进行电性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差值调整所述调节组件的开度,从而调整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输送至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内的解吸后的固态胺的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抽取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输入端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组件中解吸产生的气体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第一内筒,用于放置所述吸碳后的固态胺;第一外筒,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一内筒外侧,且与所述第一内筒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密闭空间;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连通设置,且所述加热组件的输入端靠近所述第一内筒的输出端设置;所述第一内筒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连通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固态胺碳连续捕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第二内筒,与所述第一内筒连通设置;第二外筒,同轴设置在所述第二内筒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内筒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密闭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小华许继云张作泰颜枫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