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电池技术

技术编号:3875290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9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电池,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该电芯结构包括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还包括位于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至少一侧的第三极片。第三极片包括箔材和位于箔材两侧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箔材上设有至少一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箔材的孔隙,锂离子通过孔隙在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自由移动,使得第三极片两侧均为活性电极,减少了电芯结构中非活性电极的占比,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能量密度。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电池。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的应用不断深入,主要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提供能源支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加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市场对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0003]其中,无论是叠片还是卷绕形式的锂离子电池,极片一般采用双面涂布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涂布效率,同时便于后续极片辊压等工序的连续进行。但是,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由于第一片和最后一片极片的外侧电极没有与之匹配的电极进行反应,这就造成了电极材料和制造成本的浪费,更严重的是,这一侧的非活性电极增加了电池的无效厚度和质量,会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的下降。对此,目前已经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如将涉及的极片制成单面极片,即单面涂布的形式,但是辊压过程中由于箔材两侧应力不均匀,会产生严重的卷曲现象,影响后续工步。又如相关技术中还通过在单面极片另一侧涂覆轻质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起到均衡辊压应力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箔材两侧材料的延展性不一致从而导致极片卷曲现象。
[000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电池,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由于第一片极片和最后一片极片的外侧电极均为非活性电极而使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降的缺陷,以满足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芯结构,包括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电芯结构还包括:
[0007]第三极片,所述第三极片位于所述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至少一侧;
[0008]其中,所述第三极片包括箔材和位于所述箔材两侧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所述箔材上设有至少一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箔材的孔隙,锂离子通过所述孔隙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自由移动。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结构,所述第三极片的极性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靠近所述第三极片的一者的极性相反,且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的另一者的极性相同。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结构,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且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的厚度。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结构,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相同。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结构,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或所述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的厚度的30%

80%,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或所述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的厚度的30%

80%。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结构,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材料相同,所述孔隙中填充有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中的至少一者。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结构,所述孔隙的孔径的范围为10微米

1000微米,所述孔隙在所述箔材上的占比率为10%

90%。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结构,所述电芯结构包括两个所述第三极片,两个所述第三极片相对设置,且所述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位于两个所述第三极片之间。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芯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提供多个第一极片、多个第二极片以及至少一个箔材,所述箔材上设有至少一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箔材的孔隙;
[0018]制作活性浆料,并将所述活性浆料制作在所述箔材的相对两个表面上,以在所述箔材两侧形成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所述箔材、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形成第三极片;
[0019]将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以及所述第三极片进行叠片形成电芯结构,其中,所述第三极片位于第一层和/或最后一层。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电芯结构,所述电芯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芯结构其制作方法、电池,通过将电芯结构中第一片极片和最后一片极片中的至少一者的箔材上设置厚度方向上贯穿箔材的孔隙,锂离子可以通过所述孔隙在所述箔材两侧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自由移动,使得电芯结构的第一片极片和最后一片极片中的至少一者的箔材两侧均为活性电极,相较于传统电芯结构的第一片极片和最后一片极片的外侧均为非活性电极,本专利技术可以减少电芯结构中非活性电极的占比,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结构的第三极片的截面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结构的第三极片的箔材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结构的第一极片或第二极片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电芯结构;101:第一极片;102:第二极片;103:第三极片;104:隔离膜;1011:铝箔;1012: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1021:铜箔;1022: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1031:箔材;1032:第一活性材料层;1033:第二活性材料层;1034:孔隙;A:活性材料涂布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下面结合图1

图5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电芯结构。
[0032]本专利技术的电芯结构1包括多个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101和第二极片102,第一极片101和第二极片102的极性相反。具体地,第一极片101和第二极片102中的一者为正极片,第一极片101和第二极片102中的另一者为负极片。
[0033]电芯结构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极片103,第三极片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结构,包括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结构还包括:第三极片,所述第三极片位于所述交替层叠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至少一侧;其中,所述第三极片包括箔材和位于所述箔材两侧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和第二活性材料层,所述箔材上设有至少一个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箔材的孔隙,锂离子通过所述孔隙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之间自由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极片的极性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靠近所述第三极片的一者的极性相反,且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的另一者的极性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且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和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极性活性材料层或所述第二极性活性材料层的厚度的30%

80%,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极性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珮竹杨嫚王博屈亚利王仁念常增花杨容王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