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液冷单元、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2789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组液冷单元、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电池组液冷单元包括垒叠设置的电池载板和导液板,电池载板与导液板之间形成有液冷流道,导液板朝向电池载板的一侧具有参与形成液冷流道的导液沟槽,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具有隆起部及/或凹陷部,隆起部与凹陷部参与形成液冷流道的内壁。隆起部及/或凹陷部的设置增大了电池载板能够接触冷却介质的总面积,因而增大了电池载板与冷却介质之间的热对流面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冷却介质所能从电池载板吸收并携带走的热量更多,从而能使电池载板更快地降温,进而加快电池组热量向电池载板传导的速率,最终提高了对电池组吸热降温的速率,与传统液冷单元相比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有更好的散热效果。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组液冷单元、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组液冷单元、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蓄电池、动力电池等蓄电供电装置在供给电能时会产生热能,如果不能及时散失掉这些热量,将有可能造成蓄电供电装置损坏或起火。目前有一种液冷单元用来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提供冷却散热保护,受限于诸多因素,例如液冷单元的尺寸、形状、材料、冷却介质,以及液冷单元和动力电池在车辆上的安装空间等限制,液冷单元的散热效果难以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池组液冷单元,以解决针对于蓄电供电装置的散热的效果受限的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的电池组液冷单元包括垒叠设置的电池载板和导液板,电池载板与导液板之间形成有液冷流道,导液板朝向电池载板的一侧具有参与形成液冷流道的导液沟槽,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具有隆起部及/或凹陷部,隆起部与凹陷部参与形成液冷流道的内壁。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池组液冷单元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6]隆起部及/或凹陷部的设置增大了电池载板能够接触冷却介质的总面积,因而增大了电池载板与冷却介质之间的热对流面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冷却介质所能从电池载板吸收并携带走的热量更多,从而能使电池载板更快地降温,进而加快电池组热量向电池载板传导的速率,最终提高了对电池组吸热降温的速率,与传统液冷单元相比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具有凹陷部,凹陷部沿导液沟槽延伸并形成散热沟槽,散热沟槽参与形成液冷流道。
[0008]如此设置,冷却介质在液冷流道中的流通截面更大,能够允许更多的冷却介质流动以提高散热效果。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具有多个凹陷部,多个凹陷部沿导液沟槽的延伸轨迹排布于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
[0010]如此设置,冷却介质与电池载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因而进一步增大了二者的热对流面积。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载板背离导液板的一侧设置有传热板,且电池载板背离导液板的一侧具有隆升部及/或沉降部,传热板与隆升部及/或沉降部凹凸适配并贴合固定。
[0012]如此设置,传热板与电池载板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因而增大了传热板与电池载
板的热传导面积,使得电池载板能够在相同时间内接收更多电池组传递给传热板的热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组液冷单元的散热效果。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具有凹陷部,电池载板背离导液板的一侧具有隆升部,隆升部沿凹陷部的凹陷方向隆升凸起。
[0014]如此设置,隆升部与凹陷部在电池载板的板厚方向上相互背靠设置,使得电池载板的厚度尺寸能够大致保持均匀一致,防止隆升部与凹陷部所在区域的厚度尺寸明显大于或小于隆升部与凹陷部之外其他区域的厚度尺寸。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凹陷部沿导液沟槽延伸并形成散热沟槽,散热沟槽参与形成液冷流道,隆升部沿导液沟槽延伸并形成散热壁筋,传热板朝向电池载板的一侧具有传热沟槽,散热壁筋与传热沟槽凹凸适配并贴合固定。
[0016]如此设置,传热板与电池载板之间接合紧密,在确保电池载板各区域的厚度尺寸基本保持均匀一致的情况下,传热板与电池载板之间不会因贴合接触不到位而产生间隔空隙,以保证传热板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至电池载板。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具有隆起部,隆起部沿导液沟槽延伸并形成散热凸肋,散热凸肋伸入液冷流道中。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具有多个隆起部,多个隆起部沿导液沟槽的延伸轨迹排布于电池载板朝向导液板的一侧,且分别伸入液冷流道中。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电池载板背离导液板的一侧设置有传热板,且电池载板背离导液板的一侧具有隆升部及/或沉降部,传热板与电池载板背离导液板的一侧之间填充有填隙导热件。
[0020]如此设置,降低了传热板与电池载板的匹配难度,可以直接采用形状更加规则的传热板,例如板面为平面的传热板,利用填隙导热件将传热板和电池载板之间的间隔区域填充占据。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隆起部及/或凹陷部与电池载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0022]如此设置,隆起部及/或凹陷部的结构强度更高,可以采用更加简单高效的工艺制得电池载板与隆起部及/或凹陷部。
[002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池组以及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池组液冷单元,电池组固定设置于电池载板背离导液板的一侧。
[002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包括本技术所提供的动力电池。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液冷单元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液冷单元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液冷单元在俯视视角下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所示电池组液冷单元沿B

B面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9]图5为图4所示电池组液冷单元的剖切面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液冷单元剖切后的剖视图;
[0031]图7为图6所示电池组液冷单元的剖切面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
[0033]100、电池组液冷单元;10、电池载板;11、凹陷部;12、隆升部;13、隆起部;14、沉降部;20、导液板;21、导液沟槽;30、液冷流道;40、传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6]本技术请求保护一种电池组液冷单元100,用于吸收并散发掉电池组供电时所产生的热能,降低电池组的温度,相应地,本技术还请求保护一种包括以上电池组液冷单元100的动力电池,此外还请求保护一种采用以上动力电池作为动力能量来源的电动汽车。
[0037]请参阅图1

图2,本技术提供的电池组液冷单元100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液冷单元,包括垒叠设置的电池载板(10)和导液板(20),所述电池载板(10)与所述导液板(20)之间形成有液冷流道(3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板(20)朝向所述电池载板(10)的一侧具有参与形成所述液冷流道(30)的导液沟槽(21),所述电池载板(10)朝向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具有隆起部(13)及/或凹陷部(11),所述隆起部(13)与所述凹陷部(11)参与形成所述液冷流道(30)的内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液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载板(10)朝向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具有所述凹陷部(11),所述凹陷部(11)沿所述导液沟槽(21)延伸并形成散热沟槽,所述散热沟槽参与形成所述液冷流道(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液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载板(10)朝向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具有多个所述凹陷部(11),多个所述凹陷部(11)沿所述导液沟槽(21)的延伸轨迹排布于所述电池载板(10)朝向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液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载板(10)背离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设置有传热板(40),且所述电池载板(10)背离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具有隆升部(12)及/或沉降部(14),所述传热板(40)与所述隆升部(12)及/或所述沉降部(14)凹凸适配并贴合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液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载板(10)朝向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具有所述凹陷部(11),所述电池载板(10)背离所述导液板(20)的一侧具有所述隆升部(12),所述隆升部(12)沿所述凹陷部(11)的凹陷方向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坤传马强强陈超苏立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