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西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260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将卵粒集中室温放置至孵化;幼虫饲养环境为全暗,温度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特别是涉及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er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蝙蝠蛾科Hepialidae。桉蝙蛾幼虫3龄以前,营地栖生活,可能以地下枯枝、真菌或腐殖质为食;3~5龄幼虫选择1~3年生的桉树幼林,上树蛀干,此后营树栖生活,以蛀孔周围的愈伤组织为食,直至12龄末期于所蛀孔洞内化蛹(杨秀好等,2012)。受桉蝙蛾危害的桉树生长发育减缓,材积减少、材质下降,且易风折、枯死(于永辉,2012)。近年来,随着我国南方速生桉人工林大面积的规模化种植,桉蝙蛾危害范围逐渐扩大,已成为影响桉树产业发展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杨秀好等,2021)。建立一定规模的桉蝙蛾实验室种群,有利于桉蝙蛾行为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但至今为止,关于桉蝙蛾人工饲养的研究较少。已知桉蝙蛾初孵幼虫可在稻草平菇培养基上生长至3龄,但存活率极低,且发现桉蝙蛾成虫在室内,甚至人工辅助条件下均无法交配成功,存在交尾困难的现象(杨秀好,2017)。目前未有一套针对桉蝙蛾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仅通过依靠低效的野外人工采集方法来获取实验材料,费时费力,且存在雌雄成虫交配难而难于饲养繁衍后代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专利研发了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桉蝙蛾初孵幼虫存活率低,成虫交尾困难,未有一套涵盖桉蝙蛾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等问题,提供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
[0004]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为:
[0005]1)塑料盒盖子上开2mm直径的小孔以通风透气,消毒灭菌塑料盒,取无菌滤纸用无菌水全部湿润,不能在滤纸上产生水滴和水渍,后将无菌滤纸垫在透明塑料盒;成虫产卵后,将桉蝙蛾卵放入底面覆有无菌滤纸的塑料盒内,每盒内50粒卵,尽量使卵分散不团聚,后每3天喷洒一次无菌水,室温放置,待卵孵化。
[0006]2)初孵幼虫群养在,步骤1)的塑料盒内,平菇菌棒供幼虫取食和藏匿,每日喷雾无菌水使其表面保持湿润;根据3龄幼虫的头壳宽为1.6~2.0mm,判断其虫龄,3龄幼虫后,单头饲养于直径
×
高为90mm
×
15mm的无菌玻璃培养皿中,放入新鲜和表面消毒的1~3年生桉树茎干或枝干,供3龄幼虫取食,每7天更换一次,直至化蛹;饲养过程中保持全暗,温度23℃
±
2℃,相对湿度70%
±
10%。
[0007]有益效果:初孵幼虫到3龄幼虫的寄主转移是幼虫存活的关键,本专利技术通过新鲜桉树木段饲养3龄及以上幼虫,可提升幼虫存活率。
[0008]3)将步骤2)雌、雄蛹单个分别移入直径
×
高为20mm
×
153mm玻璃试管中,每20~50
头置于1个灭菌后的长
×

×
高为33.9cm
×
22.9cm
×
15.7cm塑料盒内,盒子顶部打小孔以保证通风透气;将塑料盒放入人工气候培养箱内,相对湿度设置为70%
±
10%,温度22℃
±
2℃,全暗;放置雌蛹的人工气候培养箱的温度高于雄蛹2~3℃,使成虫羽化更整齐;及时清理病死蛹,每周对塑料盒、培养箱进行消毒;待蛹的体色变黑褐色后,保持相对湿度80%
±
10%,温度25℃
±
2℃,将蛹从玻璃试管内取出移入长
×

×
高为60cm
×
40cm
×
40cm纱网养虫笼做的羽化笼,每笼放置20~50头的雌蛹或雄蛹,笼内放置带50个长
×

×
高为84mm
×
16mm
×
15mm小格的长
×

×
高为340mm
×
270mm
×
15mm吸塑托盘作为蛹羽化的承载器具,其上表面用热熔胶沿四边固定一层略松散的纱网,以供成虫羽化攀爬。以供成虫羽化攀爬。
[0009]有益效果:桉蝙蛾是1虫1蛀道危害桉树,雌、雄蛹单个分别移入玻璃试管可模拟野外1虫1蛀道环境;另同一温度条件下,雌蛾羽化的时间较雄蛾晚2

3天,为保障雌雄蛾的同步羽化促进交尾,雌蛹的培育温度高于雄蛹2~3℃。
[0010]4)将步骤3)初羽化未交配的雌、雄蛾放入长
×

×
高为9.6m
×
4m
×
8m的网笼内,以供成虫攀附、求偶、交尾,网笼周边无光源;保持网内雌雄性比小于或等于1:3,以促进成虫交尾;地面喷洒清水使其湿润,可延长成虫寿命、提高活力;待成虫交配稳定后,将配对成虫移入长
×

×
高为60cm
×
40cm
×
40cm纱网养虫笼内,笼底部放置有略大于底面的牛皮纸,用于搜集雌蛾产下的卵。
[0011]有益效果:桉蝙蛾交尾一直是业界的难题,本专利技术通过试验,发现空间、光源和性比是干扰成虫交尾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为成虫提供长
×

×
高为9.6m
×
4m
×
8m且周边无光源的网笼,雌雄性比小于或等于1:3。该条件可保障成虫的成功交尾。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1)本专利技术通过新鲜桉树木段饲养3龄及以上幼虫,可提升幼虫存活率。
[0014](2)本专利技术通过雌、雄蛹单个分别移入玻璃试管,雌蛹的培育温度高于雄蛹2~3℃,使蛹的存活率提高,同时保障雌雄蛾的同步羽化,从而促进交尾。
[0015](3)本专利技术通过提供长
×

×
高为9.6m
×
4m
×
8m且周边无光源的网笼和雌雄性比小于或等于1:3的条件,可保障成虫的成功交尾。
[0016](4)本专利技术的饲养环境条件要求简单,光照、温度和湿度容易控制,所用饲料原料均易于获取,操作步骤简便,饲养过程中的工作量小,方法简单易行。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桉蝙蛾人工饲养过程图。
[0018]图2为桉蝙蛾幼虫人工饲养发育过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现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0020]应理解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术语仅仅是为描述特别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另外,对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数值范围,应理解为还具体公开了该范围的上限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桉蝙蛾全生活史周期的人工饲养方法,其特征在于,饲养方法为:1)将桉蝙蛾卵放入底面覆有无菌滤纸的塑料盒内,塑料盒盖子上开2mm直径的小孔以通风透气,每盒内50粒卵,后每3天喷洒一次无菌水,室温放置;2)初孵幼虫用平菇菌棒供幼虫藏匿和取食,3龄以上幼虫用桉树茎干或枝干饲养,饲养过程中保持全暗,温度22℃
±
2℃,相对湿度70%
±
10%;3)雌、雄蛹单个分别移入玻璃试管中,每20~50头置于1个灭菌后的塑料盒内,盒子顶部打小孔以保证通风透气,环境条件与幼虫一致,待蛹的体色变黑褐色后,保持相对湿度80%
±
10%,温度25℃
±
2℃,将蛹从玻璃试管内取出移入养虫笼;4)将羽化未交配的雌蛾和雄蛾放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平何子婷王冬柏陈晓黄缨琪刘佳欣杨梦君鲁进韬付恒飞陈宇张森哲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