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250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8
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包括充气泵主体,充气泵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安装口,安装口内安装有进气网,进气网包括环形外框和内网格,环形外框的左右两侧的底端均固定有转轴,环形外框的左右两侧的顶端均开设有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第一滑腔的一侧腔壁上开设有第一滑孔,第二滑腔与第一滑孔之间连通有第二滑孔,第二滑腔的前侧腔壁上开设有通槽,第一滑腔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滑动杆的一端固定有卡台和固定杆,卡台与第一滑腔的腔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套弹簧,滑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有滑动块,滑动块的前侧固定有移动杆。安装口的左右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与固定杆位置对应且可供固定杆插入的固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对进气网进行清理。网进行清理。网进行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


[0001]本技术涉及充气泵相关
,具体为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

技术介绍

[0002]充气泵又叫打气机、打气泵、充气泵,通过马达的运转来工作马达运转,抽气时,连通器的阀门被大气的气压冲开,气体进入气筒,而向轮胎中打气时,阀门又被气筒内的气压关闭,气体就进入了轮胎中。充气泵也算是使用了大气压的原理来充气的。充气泵的应用领域: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皮球、橡皮船等。
[0003]充气泵主体长期使用后,进气网上会黏附大量的灰尘等杂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充气泵的进气网大都固定在充气泵主体上,不方便对进气网进行清理。
[0004]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技术方案旨在解决进气网清理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旨在达到进气网清理方便的技术效果。
[0006]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包括充气泵主体和进气网,所述充气泵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安装口,所述进气网安装于安装口内;
[0007]所述进气网包括环形外框和固定于环形外框内部的内网格,所述环形外框的左右两侧的底端均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与安装口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环形外框的左右两侧的顶端均开设有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所述第一滑腔的一侧腔壁上开设有通向环形外框外部的第一滑孔,所述第二滑腔位于第一滑腔上背离第一滑孔的一侧,且其之间连通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腔的前侧腔壁上开设有通向环形外框外部的通槽,所述第一滑腔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一端固定有卡台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杆通过第一滑孔穿出环形外框,所述卡台与第一滑腔的腔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于滑动杆外部的弹簧,所述滑动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孔穿入第二滑腔内且固定有滑动连接于第二滑腔内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前侧固定有滑动连接于通槽内的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上背离滑动块的一端通过通槽穿出环形外框;
[0008]所述安装口的左右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与固定杆位置对应且可供固定杆插入的固定孔。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清理进气网时,推动移动杆上穿出环形外框的一端,移动杆带动滑动块在第二滑腔内移动,滑动块带动滑动杆沿着第二滑孔向第二滑腔内移动,滑动杆带动卡台在第一滑腔内移动,卡台压缩弹簧,弹簧形成朝向第一滑孔的反弹力,同时,滑动杆带动固定杆沿着第一滑孔向第一滑腔内移动,当移动杆无法移动时,固定杆完全位于第一滑孔和第一滑腔中。接着通过移动杆往外拉环形外框,环形外框的顶端向下转动,即环形外框以其底端的转轴为中心向下转动,从安装口中转出,从而带动内网格转出,使用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对内网格进行清理。同理,当清理完毕后,先推动移动杆,使固定
杆完全位于第一滑孔和第一滑腔中,再向上转动环形外框,当环形外框安装于安装口中后,松开移动杆,固定杆即可在弹簧反弹力的作用下重新插入固定孔,从而将进气网固定于安装口中。本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对进气网进行清理。
[001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环形外框的左右两侧的顶端均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背离环形外框的一端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连接杆上贯穿开设有与第一滑孔位置对应的连接孔,所述安装口的左右两侧内壁的顶端均开设有可供连接杆滑动插入的第一滑槽以及可供连接块滑动插入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一卡槽相通,所述固定孔开设于第一卡槽的槽壁上。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气网向上转动安装于安装口中时,连接杆转入第一滑槽中,连接块转入第一卡槽中,连接孔与固定孔的位置对应,松开移动杆后,固定杆穿过连接孔并插入固定孔中,进气网向下转动从安装口中转出时,连接杆从第一滑槽中转出,第一卡块从第一卡槽中转出。连接杆和连接块的设置提升了进气网安装于安装口时的稳定性。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转轴上背离环形外框的一端固定有转块,所述安装口的左右两侧内壁的底端均开设有可供转块滑动插入的第二滑槽和可供转轴滑动插入的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倾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三滑槽竖向设置且与第二滑槽的底端连通,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转块和转轴分别在第二卡槽和第三滑槽中转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气网损坏需要更换时,使用人员双手拿着进气网,沿着第三滑槽的方向移动转轴,使转轴从第三滑槽中移出,转块从第二卡槽中移出,且转轴和转块均进入第二滑槽中,再沿着第二滑槽的方向移动进气网,使转轴和转块均从第二滑槽中移出,即可将进气网从安装口中拆卸,从而对进气网进行更换。
[0014]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连接杆和转轴的上下两侧还均设置有弧形凸块,所述弧形凸块与环形外框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口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插入弧形凸块的弧形凹槽。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气网安装在安装口时,弧形凸块卡入弧形凹槽内,从而进一步提升进气网位于安装口中时的稳定性。
[0016]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移动杆上通过通槽穿出环形外框的一端固定有拉环。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环的设置方便了使用人员拉动移动杆。
[0018]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拉环的外部套设有橡胶套。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套的设置提升了拉环表面的舒适性。
[002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滑槽的槽口的一侧开设有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连接杆是从第一滑槽内转出的,其运动轨迹具有一定的弧度,倾斜面的设置可以保证连接杆能够顺利地转出或转进第一滑槽内。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3]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当需要清理进气网时,推动移动杆上穿出环形外框的一端,移动杆带动滑动块在第二滑腔内移动,滑动块带动滑动杆沿着第二滑孔向第二滑腔内移动,滑动杆带动卡台在第一滑腔内移动,卡台压缩弹簧,弹簧形成朝向第一滑孔的
反弹力,同时,滑动杆带动固定杆沿着第一滑孔向第一滑腔内移动,当移动杆无法移动时,固定杆完全位于第一滑孔和第一滑腔中。接着通过移动杆往外拉环形外框,环形外框的顶端向下转动,即环形外框以其底端的转轴为中心向下转动,从安装口中转出,从而带动内网格转出,使用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对内网格进行清理。同理,当清理完毕后,先推动移动杆,使固定杆完全位于第一滑孔和第一滑腔中,再向上转动环形外框,当环形外框安装于安装口中后,松开移动杆,固定杆即可在弹簧反弹力的作用下重新插入固定孔,从而将进气网固定于安装口中。本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对进气网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的充气泵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7]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一种进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包括充气泵主体(1)和进气网(2),所述充气泵主体(1)的一侧开设有安装口(3),所述进气网(2)安装于安装口(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网(2)包括环形外框(4)和固定于环形外框(4)内部的内网格(5),所述环形外框(4)的左右两侧的底端均固定有转轴(6),所述转轴(6)与安装口(3)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环形外框(4)的左右两侧的顶端均开设有第一滑腔(7)和第二滑腔(8),所述第一滑腔(7)的一侧腔壁上开设有通向环形外框(4)外部的第一滑孔(9),所述第二滑腔(8)位于第一滑腔(7)上背离第一滑孔(9)的一侧,且其之间连通有第二滑孔(10),所述第二滑腔(8)的前侧腔壁上开设有通向环形外框(4)外部的通槽(11),所述第一滑腔(7)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杆(12),所述滑动杆(12)的一端固定有卡台(13)和固定杆(14),所述固定杆(14)通过第一滑孔(9)穿出环形外框(4),所述卡台(13)与第一滑腔(7)的腔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套设于滑动杆(12)外部的弹簧(15),所述滑动杆(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滑孔(10)穿入第二滑腔(8)内且固定有滑动连接于第二滑腔(8)内的滑动块(16),所述滑动块(16)的前侧固定有滑动连接于通槽(11)内的移动杆(17),所述移动杆(17)上背离滑动块(16)的一端通过通槽(11)穿出环形外框(4);所述安装口(3)的左右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与固定杆(14)位置对应且可供固定杆(14)插入的固定孔(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进气网拆装方便的充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外框(4)的左右两侧的顶端均固定有连接杆(19),所述连接杆(19)上背离环形外框(4)的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华斌陈艳珍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精研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