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压增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236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压增压装置,包括温区模块外箱、加热管及运风增压结构,所述运风增压结构包括增压蜗壳和风轮,所述增压蜗壳包括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蜗舌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蜗舌部的外侧轮廓为渐开线轮廓,所述主体部的中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蜗舌部的末端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轮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且与所述进风口同心设置,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所述风轮转动的马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双渐开线轮廓的双出风口风压增压涡壳,可以使得回流焊温区内部气流出风静压较大,提升回流焊内部的热交换能力,满足大负载产品的加工生产需求。负载产品的加工生产需求。负载产品的加工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压增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回流焊
,具体涉及一种风压增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穿戴、高端视听、高端智能显示等产品不断推陈出新,SMT焊接制程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焊接也会越来越小型化与密集化,这就要求我们回流焊产品能提供足够稳定的、强劲的热对流,以适应这些密集化产品的焊接要求。
[0003]目前国内、外厂家生产的回流焊产品,但其运风结构通常没有将炉内运风的正压区域与负压区域严格分割开来,正压区域就是出风区域,此区域内的气流是呈正压且向外发散的,负压区域就是收风(回风)区域,此区域内的气流是呈负压且向内汇合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外厂家生产的回流焊产品大多内部会存在窜风情况,即炉内正压区域带正压的气流会不受控制的流窜到负压区域,从而造成了设备内部的气流损失;国内、外厂家生产的回流焊产品,也有部分会将正负压区域分割开来的,但由于结构的局限,其内部存在死角与风阻,从而导致回流焊的最终出风风压压降较大,严重影响回流焊的热风交换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风压增压装置,从而使得回流焊温区内部气流出风静压较大,可以提升回流焊内部的热交换能力。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风压增压装置,包括温区模块外箱、加热管及运风增压结构,所述运风增压结构包括增压蜗壳和风轮,所述增压蜗壳包括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蜗舌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蜗舌部的外侧轮廓为渐开线轮廓,所述主体部的中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蜗舌部的末端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轮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且与所述进风口同心设置,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所述风轮转动的马达。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管具有两组且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长边两侧,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两组所述加热管之间。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连线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长边平行。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口连接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管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进风口。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轮采用多翼式离心风轮。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增压蜗壳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内底部上。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增压蜗壳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之间采用螺钉连接。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增
压蜗壳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通孔同心的过孔,所述多翼式离心风轮经所述通孔及过孔进入所述增压蜗壳内。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独特的双渐开线轮廓的双出风口风压增压涡壳,将温区内气流的正压区域与负压区域完全分割开来,并利用增压涡壳的涡舌的分流作用与渐开线轮廓的平稳增压作用,使得回流焊温区内部气流出风静压较大,风力较强,可以让回流焊内部的热交换能力获得较大的提升,能满足大负载(吸热量大)产品的加工生产需求。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装配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8]图3是图2中B

B的剖视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中运风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4的俯视图;
[0021]图6是本技术中多翼式离心风轮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技术的运风状态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温区模块外箱1、加热管2、马达3、增压蜗壳4、主体部41、进风口42、第一蜗舌43、第一出风口44、第二蜗舌45、第二出风口46、出风管47、多翼式离心风轮5。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0025]参照图1

6,一种风压增压装置,包括温区模块外箱1、加热管2及运风增压结构,所述加热管2具有两组且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1的长边两内侧壁上,以提供均匀的加热温区。所述运风增压结构包括增压蜗壳4和风轮,所述增压蜗壳4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1的内底部上,具体的,所述增压蜗壳4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1之间采用螺钉连接,从而便于增压蜗壳4的安装于拆卸。所述增压蜗壳4包括主体部41及位于所述主体部41两侧的蜗舌部,所述主体部41与其两侧的所述蜗舌部的外侧轮廓均为渐开线轮廓,从而形成双渐开线轮廓的增压蜗壳4,另外,所述主体部41的中部设置有进风口42,所述蜗舌部包括第一蜗舌43和第二蜗舌45,所述第一蜗舌43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44,所述第二蜗舌45的末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46,运风时,热风从进风口42进入然后从第一出风口44和第二出风口46排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双渐开线轮廓的增压蜗壳4,将回流焊温区内气流的正压区域与负压区域完全分割开来,并利用增压涡壳的第一涡舌和第二蜗舌45的分流作用,与渐开线轮廓的平稳增压作用,使得回流焊温区内部气流出风静压较大,风力较强,可
以让回流焊内部的热交换能力获得较大的提升。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44和第二出风口46均连接有竖直向上延伸的出风管47,所述出风管47的管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进风口42,所述增压蜗壳4位于两组所述加热管之间,且所述第一进风口42、所述出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46的中心连线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1的长边平行,这样便于提高热风的运风效果,提高热风的均匀性。所述风轮位于所述主体部41的内部且与所述进风口42同心设置,所述风轮采用多翼式离心风轮5,所述温区模块外箱1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增压蜗壳4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通孔同心的过孔,所述多翼式离心风轮5经所述通孔及过孔进入所述增压蜗壳4内,所述温区模块外箱1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所述多翼式离心风轮5转动的马达3,所述多翼式离心风轮5固定套结于所述马达3的主轴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马达3选用大功率长轴耐高温马达,如型号JS(额定功率0.18KW

11KW,轴长100

600mm)、YS(额定功率0.75KW

18KW,轴长100

600mm)。...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压增压装置,包括温区模块外箱、加热管及运风增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风增压结构包括增压蜗壳和风轮,所述增压蜗壳包括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蜗舌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蜗舌部的外侧轮廓为渐开线轮廓,所述主体部的中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蜗舌部的末端设置有出风口,所述风轮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且与所述进风口同心设置,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底部设置有驱动所述风轮转动的马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具有两组且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长边两侧,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两组所述加热管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压增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连线与所述温区模块外箱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昭辽贾孝荣杨邦红胡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路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