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结构及其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1908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5
一种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和接插部,骨架包括锷部和本体部,接插部自锷部周向向外凸伸,接插部设有缠线脚部,锷部包括线导向部以及窗口部,线导向部相对所述窗口部更靠近缠线脚部,线导向部自锷部的表面凸起,线导向部能够对漆包线的内线头的走线进行导向,窗口部贯穿所锷部的上下表面,内线头能够通过窗口部缠绕至本体部。窗口部缠绕至本体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绕线结构及其线圈部件
[0001]
本申请涉及电磁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绕线结构及其线圈部件。
[0002]
技术介绍
绕线结构在用于对漆包线的内线头进行绕制时,通常采用使漆包线的内线头缠绕插针缠绕脚后,从两根插针中间引入骨架排线处,形成从骨架内侧端面走线的方式,上述方式在漆包线缠绕中存在每一层漆包线的挤压,由插针缠绕脚引出的漆包线内线头可能存在漆膜受损的风险。
[0003]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结构及其线圈部件,能够相对减少内线头在绕线过程中漆膜受损的风险。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结构,包括骨架和接插部,所述骨架包括锷部和本体部,所述接插部自所述锷部周向向外凸伸,所述接插部设有缠线脚部,所述锷部包括线导向部以及窗口部,所述线导向部相对所述窗口部更靠近所述缠线脚部,所述线导向部自所述锷部的表面凸起,所述线导向部能够对漆包线的内线头的走线进行导向,所述窗口部贯穿所述锷部的上下表面,所述内线头能够通过所述窗口部缠绕至所述本体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包括绕线结构、线圈绕组、导磁体以及绝缘外壳组件,所述绕线结构包括骨架以及接插部,所述线圈绕组缠绕安装于所述骨架,所述导磁体位于所述线圈绕组的外周部,所述绝缘外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本体部和盖合部,所述盖合部自所述本体部周向向外凸伸,所述本体部与所述骨架直接或间接相抵,所述盖合部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以大致形成容纳部,所述接插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部内,所述绕线结构为上述所陈述的绕线结构。<br/>[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绕线结构及线圈部件,通过对绕线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其具有线导向部和窗口部,线导向部能够对漆包线的内线头的走线进行导向,窗口部贯穿锷部的上下表面,线导向部相对窗口部更靠近缠线脚部,能够相对减少在内线头绕线过程中漆膜受损的风险。
[0006]【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开门电磁铁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开门电磁铁爆炸后的各个零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线圈部件的绕线结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线圈部件爆炸后的各个零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各个零部件安装之后的线圈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线圈部件的第一壳体的一侧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第一壳体的另一侧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线圈部件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绕制有内线头的绕线结构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绕制有内线头的绕线结构的另一侧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图9绕制有内线头的绕线结构的又一侧视角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绕线结构的内线头进行绕制安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在内线头进行绕制后的绕线结构的另一侧视角的示意图;图14为图12的在内线头进行绕制后的绕线结构的又一侧视角的示意图。
[0007]部分附图标记:开门电磁铁100、线圈部件10、骨架11、线圈绕组12、接插部13、绝缘外壳组件14、导磁体15、封头16、推杆组件17、弹簧18、导磁板19、上锷部111、下颚部112、限位柱113、线导向部114、第一侧缘部1141、第二侧缘部1142、窗口部115、定位柱114a、缺口槽115a、第一壳体141、本体部1411、限位孔14111、盖合部1412、定位凹槽14121、第一让位部14122、第二让位部14123、顶壁部14124、周壁部14125、凸壁部14126、卡位槽部1412a、第二壳体142、基部1421、支撑脚部1422、卡合部1422a、中间定位部1423、第一延伸部131、第一缠线脚132、第二缠线脚133、内线头A、第一延伸基部134、第二延伸基部135、第一缺口1341、第二缺口135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绕线结构及其线圈部件的主要专利技术核心点在于绝缘结构用于内线头绕线的线导向部和窗口部的结构,至于其他零部件根据系统等应用场合需求可进行适应性调整。
[0008]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磁线圈部件,包括骨架11、绕组12、导磁体15、接插部13以及绝缘外壳组件14,绕组12缠绕安装于骨架11上,导磁体15位于绕组12的外周部且导磁体15设有避让接插部13的开口151,接插部13自骨架11周向向外凸伸,绝缘外壳组件14包括第一壳体141和第二壳体142,第一壳体141和第二壳体142位于接插部13的不同侧,第一壳体141包括本体部1411和盖合部1412,盖合部1412自本体部1411周向向外凸伸,本体部1411与骨架11直接或间接相抵,盖合部1412与第二壳体142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以大致形成容纳部,至少部分接插部13位于容纳部内。
[0009]
技术介绍
中的电磁线圈部件通过注塑方式,将磁轭和线圈绕组进行包裹,虽然能够起到防水和电气绝缘作用,但是为了满足注塑要求磁轭和绕组之间需要一定的空间,以解决电磁线圈在注塑过程中,绕组出现的变形缺陷的风险,而采用该方式,为保证注塑过程中注塑材料能顺利流进绕组,需要在磁轭上设计有较多的进料口,容易产生电磁线圈的整体磁性能下降的情况,且采用注塑方式实现电气绝缘,生产工序较为繁琐。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结构的电磁线圈部件,通过对线圈部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增设有绝缘组件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上下壳体扣合连接的方式,当然不局限于扣合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超声波焊接或粘接等形式,大致形成用于容纳接插部的容纳部,至少部分接插部位于容纳部内,绝缘外壳组件能够保护插针与客户端连接的接插功能,使安装有插针的接插部的四周具有良好的绝缘包裹,与导磁体的窗口进行隔绝,从而使电气绝缘结构相对简单可靠。
[0011]参照图3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电磁线圈部件的绕线结构,参照图3结合图9

1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种绕线结构的实施方式,包括接插部13和骨架11,本实施例中,接插部与骨架制成了一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两者也可以分体设置后再固定连接,接插部
13自骨架周向向外凸伸,骨架11包括上锷部111、下颚部112以及骨架本体,上锷部111和下颚部112位于骨架本体部的不同侧,骨架本体部的外周部可缠绕安装有线圈绕组,上锷部111设有限位柱113,限位柱113自上锷部111的上表面轴向凸起,接插部13自上锷部111周向向外凸伸,接插部13包括大致沿径向延伸设置的延伸基部,延伸基部上设置有插针部,插针部大致呈L状结构,延伸基部包括第一延伸基部134、第二延伸基部135,第一延伸基部134固定设置有第一插针部,第一插针部包括第一缠线脚132和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基部135固定设置有第二插针部,第二插针部包括第二缠线脚133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基部134的上端固定设置有第一缠线脚132,用于漆包线内线头A的缠绕,第二延伸基部135的上端固定设有第二缠线脚133,用于漆包线外线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和接插部,所述骨架包括锷部和本体部,所述接插部自所述锷部周向向外凸伸,所述接插部设有插针,所述插针包括缠线脚部,所述锷部包括线导向部以及窗口部,所述线导向部相对所述窗口部更靠近所述缠线脚部,所述线导向部自所述锷部的表面凸起,所述线导向部能够对漆包线的内线头的走线进行导向,所述窗口部贯穿所述锷部的上下表面,所述内线头能够通过所述窗口部缠绕至所述本体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导向部包括异型转角结构,所述线导向部包括第一侧缘部与第二侧缘部,所述第一侧缘部相对第二侧缘部距离所述窗口部更远,第二侧缘部与部分所述锷部大致限定所述窗口部,所述第二侧缘部形成所述窗口部的部分侧壁部,所述第一侧缘部对所述内线头的走线进行一次导向,所述第二侧缘部对所述内线头的走线进行二次导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线脚部为第一缠线脚,所述接插部包括第一延伸基部和第二延伸基部,所述第一延伸基部固定设有所述第一缠线脚,所述线导向部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所在的第一转角部,定义具有经过所述第一缠线脚和所述第一转角部的第一延伸线S1,定义具有经过所述第一缠线脚且与所述第二延伸基部平行设置的第二延伸线S2,所述第一延伸线S1与所述第二延伸线S2之间形成有夹角α,则满足0
°
≤α≤45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导向部包括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窗口部为缺口槽,所述缺口槽自所述锷部周缘部向内凹陷设置,所述第一定位柱相对靠近所述缠线脚部,所述第二定位柱相对靠近所述缺口槽,所述第一定位柱对所述内线头的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