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1705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其包括使用前与使用时两种不同的状态,担架使用前由一与人体相互匹配的控形外罩、一灌注有可降解聚氨酯A料的A料罐和一灌注有可降解聚氨酯B料的B料罐组成,该控形外罩、A料罐、B料罐卷曲打包后形成一圆柱包裹,体积小并且重量轻,非常便于携带;使用时,可降解聚氨酯A料与可降解聚氨酯B注入控形外罩内进行混合发泡,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灾害救援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

技术介绍

[0002]在山地地震救援现场,会有大量的伤员需要转送到安全地带进行诊治,此时需要大量的救援设备与救援物资,但由于山地地震救援会面临诸多特殊情况,比如山体滑坡、道路堵塞,车辆无法通过等,使得救援设备与救援物资无法及时到达,从而要求担架等救援装备必须具有良好的便携性;同时因地震带来的损伤多为骨骼伤,要求担架能够对伤员具有稳定的固定,避免在伤员转运过程中造成对伤员的二次伤害。
[0003]综上,对山地地震救援所采用的担架提出了便携性(体积小,重量轻)与硬质固定(硬质且有稳定的固定面)的要求。然而目前所采用的担架主要为如下3种:1、以织物面料为基础的折叠担架,这类担架具有折叠性能且结构简单因而具有较好的便携性,但因其不能形成硬质承托固定面,不能进行稳定固定,因而不适合地震骨骼伤员的转运;2、以脊柱板为代表的硬质担架,此类担架适合骨骼伤员的转运,其分为整体型与可伸缩型,虽伸缩型担架在携带时能减少一定的长度,但仍不能满足地震救援环境下的便携要求;3、负压担架通过对封闭面料空间进行抽真空,使空间内的泡沫小球互相挤压从而形成稳定的包裹固定,此类担架适合骨骼伤员的转运,但同时其体积较大,如在救援过程中出现破损漏气的情况,将导致无法固定从而可能造成对伤员的二次伤害,因而其更适合救援环境较为温和的骨折伤员运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其不仅体积小、重量轻,从而便于携带,而且具有硬质承托面、固定面稳定的特点,能够避免山地地震救援时在运送过程中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包括:一构成担架本体的控形外罩;一灌注有可降解聚氨酯A料的A料罐;以及,一灌注有可降解聚氨酯B料的B料罐;所述可降解聚氨酯A料与可降解聚氨酯B料可于常温下混合发泡形成硬泡聚氨酯发泡体;所述担架包括使用前与使用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具体地:所述担架使用前:控形外罩、A料罐、B料罐卷曲打包形成一圆柱包裹;所述控形外罩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抗撕裂防水面料层和一位于两抗撕裂防水面料层之间的内部控形结构,两所述抗撕裂防水面料层通过包边车缝连接,其中一所述抗撕裂防水面料层上开设有能够进行开合的灌料口,所述内部控形结构由多个纵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布条与抗撕裂
防水面料层通过车缝或超声波焊接形成;所述担架使用时:解开圆柱包裹,并打开灌料口,将A料罐与B料罐中的料经由灌料口注入到控形外罩内进行混合发泡,当发泡体充满控形外罩的腔体且与控形外罩胶接为一体后即可形成担架投入使用。
[0006]进一步地,所述可降解聚氨酯A料与可降解聚氨酯B料形成的硬泡聚氨酯发泡料的发泡倍率为15倍率。
[0007]进一步地,所述可降解聚氨酯A料的组分包括大豆油聚合物多元醇、化学发泡剂、硅油类稳泡剂、胺类催化剂、有机锡类催化剂和阻燃剂,所述可降解聚氨酯B料的组分包括异氰酸酯,且各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大豆油聚合物多元醇∶化学发泡剂∶硅油类稳泡剂∶胺类催化剂∶有机锡类催化剂∶阻燃剂∶异氰酸酯=100∶1∶2∶4∶2.5∶15∶116。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大豆油聚合物多元醇为GR

110,所述化学发泡剂为蒸馏水,所述硅油类稳泡剂为L

580,所述胺类催化剂为A33,所述有机锡类催化剂为T9,所述阻燃剂为EG/APP复配阻燃剂,且EG/APP的质量比为5∶5,所述异氰酸酯为液化MDI。
[0009]进一步地,所述可降解聚氨酯A料与可降解聚氨酯B料的组分及其含量如下:GR

110:20000g,蒸馏水:200g,L

580:400 g,A33:800 g,T9:500 g,EG/APP:3000g,液化MDI:23200 g。
[0010]进一步地,所述A料罐与B料罐的体积均为1.1L;所述控形外罩的长度为190cm,所述控形外罩的最宽处宽度为60cm;且该控形外罩被发泡体充满并胶接为一体后形成担架的厚度为6cm;所述圆柱包裹的直径为10cm,所述圆柱包裹的长度为60cm,所述圆柱包裹的体积约为6.2L,所述圆柱包裹的重量为3.2KG。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控形外套的首尾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对相对设置的抬运拉手,且所述抬运拉手设定的最大跨度为160cm。
[0012]进一步地,所述抗撕裂防水面料层采用厚度为840D,6*6mm格子0.3mm的厚抗撕裂防水面料。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布条通过水平设置的固定布条与抗撕裂防水面料层进行车缝或超声波焊接。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主要地,提供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其使用前能够卷曲打包后成圆柱包裹,体积小并且重量轻,非常便于携带;使用时,可降解聚氨酯A料与可降解聚氨酯B注入控形外罩内进行混合发泡,3

5分钟发泡体即可充满控形外罩的腔体内并形成硬质承托面、固定面稳定的担架,满足地震骨折伤硬质担架的要求,能够避免山地地震救援时在运送过程中因承托面过软、固定面不够稳定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其次地,发泡后形成的救援担架当涉水运送时能提供较大的浮力,大大降低了救援人员的劳动强度,间接的为救援人员与伤员的人生安全提供了保障;且发泡后形成的救援担架具有良好的隔潮和隔热作用,能隔绝伤员背部与环境的热交换,防止伤员体温损失,起到一定的维生作用;再者,发泡是一个放热反应过程,刚发泡好的担架余温能给伤员提供一定的保暖维生作用;且发泡原材料采用可降解聚氨酯,其能在数月后自然降解,避免了对环境的不利
因素。
附图说明
[0015]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使用前卷曲打包时的示意图。
[0016]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使用前卷曲打包成圆柱包裹时的示意图。
[0017]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中控形外罩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0018]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中控形外罩的实物内部局部参照图。
[0019]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使用时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号说明:1

控形外罩;2

A料罐;3

B料罐;11

抗撕裂防水面料层;12

内部控形结构;100

圆柱包裹;121

支撑布条;122

固定布条;13

抬运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首、尾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且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构成担架本体的控形外罩;一灌注有可降解聚氨酯A料的A料罐;以及,一灌注有可降解聚氨酯B料的B料罐;所述可降解聚氨酯A料与可降解聚氨酯B料可于常温下混合发泡形成硬泡聚氨酯发泡体;所述担架包括使用前与使用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具体地:所述担架使用前:控形外罩、A料罐、B料罐卷曲打包形成一圆柱包裹;所述控形外罩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两抗撕裂防水面料层和一位于两抗撕裂防水面料层之间的内部控形结构,两所述抗撕裂防水面料层通过包边车缝连接,其中一所述抗撕裂防水面料层上开设有能够进行开合的灌料口,所述内部控形结构由多个纵向间隔设置的支撑布条与抗撕裂防水面料层通过车缝或超声波焊接形成;所述担架使用时:解开圆柱包裹,并打开灌料口,将A料罐与B料罐中的料经由灌料口注入到控形外罩内进行混合发泡,当发泡体充满控形外罩的腔体且与控形外罩胶接为一体后即可形成担架投入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降解聚氨酯A料与可降解聚氨酯B料形成的硬泡聚氨酯发泡料的发泡倍率为15倍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降解聚氨酯A料的组分包括大豆油聚合物多元醇、化学发泡剂、硅油类稳泡剂、胺类催化剂、有机锡类催化剂和阻燃剂,所述可降解聚氨酯B料的组分包括异氰酸酯,且各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大豆油聚合物多元醇∶化学发泡剂∶硅油类稳泡剂∶胺类催化剂∶有机锡类催化剂∶阻燃剂∶异氰酸酯=100∶1∶2∶4∶2.5∶15∶11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山地地震救援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油聚合物多元醇为G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锦锋刘海东袁卫锋易东红王文军袁雪娇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