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滑模和自适应控制的点云打磨遥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磨削加工相关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滑模和自适应控制的点云打磨遥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协作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采取人机协作方式对提高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质是兼顾人类对实际场景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与机器人高效率的的可重复性和精确性。而遥操作的广泛研究使得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包括手术医疗、焊接组装、工业钻孔、数控打磨等。
[0003]对于打磨场景,环境的复杂和危险会对加工精度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遥操作应用场景中,其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难以准确获得,有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且机器人本身有着摩擦和死区使其在控制过程中存在着影响,除此之外外部环境的干扰也是不可预测的。此类打磨过程工作环境复杂甚至危险,不利于操作者近距离操作,因此工作在交互方式下的遥操作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且,在机器人进行打磨过程中,通过控制算法的设计减小包含不确定因素和外来环境干扰,并且辅助点云等进行轨迹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滑模和自适应控制的点云打磨遥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建立所述遥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设计滑模控制器,利用该滑模控制器构建四通道滑模
‑
自适应控制器,以此获得主端机器人和从端机器人的控制方程;S2对待打磨的焊缝进行点云扫描获得相应的点云数据,计算该点云数据中各点的深度梯度,灵巧度和刚度,设定打磨的起点和终点,利用各点的所述各点的深度梯度,灵巧度和刚度规划最优打磨路径;S3将步骤S1获得控制方程和步骤S2中获得最优打磨路径输入控制器中,以此控制从端机器人进行打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在,所述设计滑模控制器按照下列步骤进行:S11设定从端机器人与主端机器人角度信号的延时角度误差作为控制量,构建遥控制系统关于所述角度误差的连续非奇异终端滑模面,同时设定该滑模面的非线性滑模趋近率;S12利用所述动力学方程求解获得角加速度误差;S13将求解获得的角度误差带入设定的所述非线性滑模趋近率中,以此获得遥控制系统的控制力矩,实现滑模控制器的设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1中,所述滑模面按照下列关系式进行:式进行:其中e
s
为从端角度误差控制量,e
m
为主端角度误差控制量,为从端角度误差求导即角速度误差,为主端角度误差求导即角速度误差,s
m
为主端滑模面,s
s
为从端滑模面,ω为常数且ω>0,γ为常数且1<γ<2,μ为常数。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1中,所述非线性滑模趋近率按照下列关系式进行:照下列关系式进行:其中s
m
为主端滑模面,s
s
为从端滑模面,为主端滑模面导数,为从端滑模面导数,K1为常数,K2为常数,ρ为常数。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2中,所述角加速度按照下列步骤进行:骤进行:其中,为从端角加速度误差,为主端角加速度误差,M为惯性矩阵,对于主端,q
m
为角
度,为速度,为加速度,为科里奥利/离心力矩阵,G
m
(q
m
)为重力矢量,对于从端,q
s
为角度,q
s
为速度,q
s
为加速度,M
s
(q
s
)为惯性矩阵,为科里奥利/离心力矩阵,G
s
(q
s
)为重力矢量,此外,u
m
和u
s
是控制力的输入,τ
h
和τ
e
是操作员施加给主端机器人和环境施加给从端机器人的力,T
m
为遥操作系统主从端时延,t为每一时刻时间量。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3中,所述遥控制系统的控制力矩按照下列步骤进行:u
s
=u1+u2u
m
=u3+u4其中:u2=
‑
M0(K1s
s
+K2sig(s
s
))u4=
‑
M0(K1s
m
+K2sig(s
m
))其中u
m
为主端的滑模控制力矩,u
s
为从端的滑模控制力矩,u1,u2为u
s
的两个组成部分,u3,u4为u
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芳瑜,王坤钰,刘浩岩,陈晨,闫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