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辰庚专利>正文

一种真空采血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0936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采血管,该真空采血管包括管体和管帽,所述管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管帽与所述管体的开口端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真空采血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管体内部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网和位于过滤网外周的支撑圈,所述过滤网的孔径大于0且不大于0.5mm,所述过滤器的外缘与所述管体内壁的最大距离不大于0.5mm。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真空采血管,可以自动清除该真空管内血浆或血清中悬浮的血凝块、纤维蛋白丝等异物,从而简化了血液样品检验的操作,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约了时间,并可加快得出检验报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真空釆血管。
技术介绍
医疗单位通常需要采集血液样品来检验人体的身体状况。目前,采集血 液样品一般使用真空釆血管来进行采集,使用不加入抗凝剂或加入促凝剂的 真空采血管采血后,检验人员将装有血液样品的采血管进行离心分离处理, 分离出血清和凝血(以血细胞为主、并与纤维蛋白的混合物形成的凝胶状物 质),随后对分离出的血清进行生化检验或血清免疫检验等操作;或者采血 时使用加入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的真空采血管,通过离心分离而分离出 血浆和血细胞,随后对分离出的血浆进行生化、免疫、凝血功能等检验。然而,检验人员在将真空采血管进行离心分离后,血清或血浆中通常会 悬浮着血凝块、纤维蛋白丝等异物,由于这些异物的存在会导致测试仪器的 样本针堵塞,而且直径或体积较小的异物被加入反应杯后还会对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均需要人工对真空采血管中的血 液样品进行逐个检査、并使用吸管吸出或挑出等方式手工清除这些悬浮的异 物。因而采用现有的真空采血管进行检验会耗费很多人力,花费大量时间, 导致检验报告时间的延长和实验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清除血浆或血清 中悬浮的异物的真空采血管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清除血浆或血清中悬浮的 异物的真空采血管。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釆血管,该真空采血管包括管体和管帽,所 述管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管帽与所述管体的开口端密封配合,其 中,所述真空采血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管体内部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网和位于过滤网外周的支撑圈,所述过滤网的孔径大于0且不大于0.5 mm,所述过滤器的外缘与所述管体内壁的距离不大于0.5 mm。通过本技术提供的真空采血管,可以自动清除该真空管内血浆或血 清中悬浮的血凝块、纤维蛋白丝等异物,从而简化了血液样品检验的操作, 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约了时间,并可加快得出检验报告。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真空采血管;图2示出了设置有分离胶的本技术的真空采血管;图3示出了向本技术的真空采血管中注入采集的血液样品后的状态;图4示出了将本技术的真空采血管中所注入的血液样品离心分离后 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真空采血管。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 真空采血管包括管体3和管帽1,所述管体3—端封闭、另一端幵口,所述 管帽1与所述管体3的开口端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真空采血管还包括设置 在所述管体3内部的过滤器2,,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网和位于过滤网外周的 支撑圈,所述过滤网的孔径大于0且不大于0.5 mm,所述过滤器的外缘与 所述管体内壁的距离不大于0.5 mm。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真空采血管,所述过滤器用于截留血清或血浆中5悬浮的血凝块、纤维蛋白丝等异物并使血浆或血清顺利通过,以避免堵塞测 试仪器的样本针,由于测试仪器的样本针内径不同,因此该样本针所允许通 过的所述悬浮异物的尺寸也随其不同,因此需要截留下来的悬浮异物的尺寸的下限为0.05-0.5 mm、优选该下限为0.05-0.1 mm。因此,相应于需要截留的悬浮异物的尺寸,所述过滤网的孔径以截留血 浆或血清中悬浮的异物并使血浆或血清顺利通过为宜,优选该孔径大于0且 不大于0.5 mm、更优选该孔径为0.05-0.1mm。同时,为了防止所述过滤器外缘与所述管体内壁的距离太大而不能截留血清或血浆中悬浮的异物,因此 优选所述过滤器的外缘与所述管体内壁的距离不大于0.5 mm,更优选为 0.05-0.1 mm。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将所述过滤器2设置在所述管体3内。例如, 所述过滤器2位于靠近所述管体3的开口端,并且在离心力作用下能够 沿管体内壁滑动。可以通过摩擦力或者采用对检测无影响的粘性物质(例如 分离胶)使所述过滤器2位于靠近所述管体3的开口端,所述摩擦力或粘着 力的大小优选在离心血液样品时达到所需要的离心力时该过滤器2开始沿管 体内壁下滑为宜。在将血液样品离心时,通常所需要的离心力为150 g (此 处的g表示重力加速度)以上;或者,所述过滤器2与所述管帽1连接,并且使得将所述管帽1从所述 管体3开口端拔除后所述过滤器2与所述管帽1可分离且所述过滤器2能够 沿管体3内壁滑动。所述过滤器2与所述管帽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本领域技术 人员公知的各种方式,例如通过点连接或点粘接的方式,使得将血液样品离 心分离完成后,拔开管帽1即可将管帽与过滤器2分离,此时过滤器2可沿 管体3的内壁下滑,从而达到过滤血浆或血清中悬浮的异物的目的。在此种 方式的情况下,优选过滤器2的平均密度在血清或血浆的密度与血细胞的密 度之间,并且最好是更接近血清或血浆的密度,例如为1.030-1.090 g/cm3。6这样,在离心分离血液样品后,可以使过滤器位于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之间 并靠近血清或血浆,既可以保证滤除血浆或血清中悬浮的异物,又可以尽量 减少过滤器与血细胞之间的相互摩擦或碰撞从而防止由血细胞破裂而发生 溶血而导致检验结果产生误差;或者,所述过滤器2在管体3内为可滑动设置,在此种方式的情况下, 优选过滤器2的平均密度在血清或血浆的密度与采集的血液样品的密度之 间,例如为1.030-1.060 g/cm3。这样,将采集的血液样品经由针头穿过过滤 器而注入真空采血管时,过滤器可以漂浮在血液样品上,而且在离心分离血 液样品后,可以使过滤器位于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之间,以达到滤除血浆或 血清中悬浮的异物的目的。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真空采血管,在上述的过滤器在管体内的设置方 式中,所述过滤器2优选位于靠近所述管体3的开口端,这样可以方便地使 采集得到的血液样品经由针头穿过过滤器而注入真空采血管内。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真空采血管,为了防止在将真空采血管中的血液 样品进行离心分离时由于过滤器支撑圈的高度太小而发生过滤器翻转,从而 不能达到所需要目的的情况,优选所述过滤器支撑圈的高度不低于5 mm, 更优选为8-15 mm。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真空采血管,为了使采集的血液样品经由针头顺 利穿过过滤器的过滤网而注入真空采血管内、同时对过滤网不造成实质性的 损伤,优选所述过滤器的过滤网为软质滤网,并要求该过滤网为惰性的对检 测没有干扰,例如可以采用尼龙布、塑料、纱布或无纺布等材质的过滤网。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真空采血管,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图2示出了 设置有分离胶的本技术的真空采血管。如图2所示,所述真空采血管还 包括位于管体3底部的分离胶4。所述分离胶可以采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各种材料的分离胶,该分离胶是由医用高分子材料所制成的惰性的触变性聚合胶,例如中西基团的型号为M313643的血清分离胶和中西化玻公司的型号为GJA15-FU11的血清分离胶。通常将分离胶置于采血管内,将采集的血液样品注入设有分离胶 的采血管内并离心分离后,分离胶将离心分离开的血清或血浆(上层)和血 细胞(下层)分隔开,分离胶能将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完全隔离,从而保证 了血清或血浆成分的稳定。通常情况下,采集的血液样品从采集开始经过2个小时后会发生溶血, 而且血细胞也会和与之接触的血清或血浆产生物质交换和代谢作用,上述情 况均会导致血清或血浆的待测物的浓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采血管,该真空采血管包括管体和管帽,所述管体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管帽与所述管体的开口端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采血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管体内部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包括过滤网和位于过滤网外周的支撑圈,所述过滤网的孔径大于0且不大于0.5mm,所述过滤器的外缘与所述管体内壁的距离不大于0.5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辰庚王培昌孟双苏英
申请(专利权)人:刘辰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