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电子设备、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3870605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电子设备、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将个人单次出行的出行链划分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根据划分的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和对应的能耗,利用能源生命周期法计算基础碳排放因子;将城市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根据历史交通数据,计算各网格对应的车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碳排放估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技术介绍

[0002]面对不断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道路交通绿色化转型势在必行,激励个人绿色出行是减少交通出行碳排放的重要内容,而计算个人交通出行碳排放量则是分析交通出行碳排放的关键。
[0003]目前常用的交通出行碳排放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交通出行能源消耗的自上而下的交通出行碳排放计算方法(Sun S,Zhao G,Wang T,等.Past and future trends of vehicle emissions in Tianjin,China,from 2000to 2030[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9,209:182

[0004]191.),二是基于城市交通平均出行距离和平均出行次数估算的自下而上的碳排放计算方法(Wang Z,Chen F,Fujiyama T.Carbon emission from urban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in Beijing[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2015,41:217

227.)。这些计算方法都是用于计算城市或区域级别的交通出行碳排放量,难以计算个人出行碳排放量,同时不能满足公共交通出行中个人碳排放量的分配问题。
[0005]因此,亟需提出一种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08]S1,将个人单次出行的出行链划分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
[0009]S2,根据能源生命周期法分别计算各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对应的基础碳排放因子;
[0010]S3,将城市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根据历史交通数据,计算各网格对应的车速

坡度时空分布;
[0011]S4,根据网格对应的道路建设信息,计算碳排放修正因子;
[0012]S5,根据每段行程途径的网格和时间,基于车速

坡度时空分布和碳排放修正因子计算个人出行链中各段碳排放,并将各段碳排放求和计算个人出行链碳排放。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数据以实现上述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专利技术基于个人出行链分出行方式计算碳排放且以网格形式划分,有利于气体空间扩散分析,具有较高可实施性。本专利技术按照能源类型计算个人出行碳排放量可以提高出行碳排放量准确性。本专利技术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公共交通出行和非公共交通出行区别计算,充分考虑碳普惠公平性。本专利技术一个人出行链为计算最小单元,可以实现多尺度时空碳排放计算,有助于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全方位检测分析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随着交通大数据的不断完善,高时空分辨率的交通出行碳排放计算与监测将是城市交通碳排放监管的重要内容。本专利技术旨在基于城市交通大数据实现公平、高效的个人出行碳排放计算,满足城市交通出行单条出行链、网格路段、网格级与区域级别的碳排放计算,为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测算提供数据支撑。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5]步骤S1,划分出行方式:根据出行方式划分计算域,并将出行方式中涉及到的交通工具按照能源类型进一步划分。
[0026]具体地,考虑城市中实际存在的出行方式,将出行方式划分为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电瓶车、自行车、步行、其他出行方式等大类。
[0027]不同的出行方式在计算碳排放时方法会有所不同,在相同情况下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会有较大差异。本实例中的划分方式与主流导航软件划分方式和城市实况一致,具有较高可实施性。
[0028]进一步地,对于含有多种能源类型车辆的出行方式,将其按照车辆能源类型细分,
例如,可将私家车进一步分为汽油车、新能源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出租车/网约车划分为燃油汽车、电力汽车、天然气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公共汽车划分为柴油公共汽车、电力公共汽车和混合动力公共汽车;将轨道交通、电瓶车划分为纯电力车;将自行车、步行划分为无动力汽车。
[0029]不同的能源类型车辆之间的碳排放具有较大差异,按照能源类型划分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0030]步骤S2,计算基础碳排放因子:对于步骤S1划分好的出行方式,根据其采用的能源类型和对应能耗,利用能源生命周期法计算基础碳排放因子。
[0031]具体地,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0032]步骤S201,获取每种出行方式中每种能源类型车辆的单位里程能耗、单位能源碳排放量、同种出行方式中不同能源类型的车辆占比。
[0033]在本实例中,上述数据可通过实验测量、车辆厂商信息、国家排放标准、城市交通年鉴等渠道获得。
[0034]步骤S202,根据步骤S201获取的数据通过能源生命周期法计算得到基础碳排放因子。
[0035]出于碳普惠公平性的考虑,基础碳排放因子的计算过程中应考虑个人意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S1,将个人单次出行的出行链划分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S2,根据能源生命周期法分别计算各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对应的基础碳排放因子;S3,将城市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根据历史交通数据,计算各网格对应的车速

坡度时空分布;S4,根据网格对应的道路建设信息,计算碳排放修正因子;S5,根据每段行程途径的网格和时间,基于车速

坡度时空分布和碳排放修正因子计算个人出行链中各段碳排放,并将各段碳排放求和计算个人出行链碳排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划分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包括:所述出行方式包括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电瓶车、自行车、步行;对出行方式按照能源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地,将私家车划分为燃油汽车、电力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出租车/网约车划分为燃油汽车、电力汽车、天然气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公共汽车划分为柴油公共汽车、电力公共汽车和混合动力公共汽车;将轨道交通、电瓶车划分为纯电力车;将自行车、步行划分为无动力汽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划分的出行方式及其能源类型和对应的能耗,利用能源生命周期法计算基础碳排放因子包括:对于包括燃油汽车、天然气汽车在内的采用化学能源的车辆,将车辆行驶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作为该车辆的基础碳排放因子;对于包括电力汽车、纯电力车在内的采用电能的车辆,将车辆行驶过程中消耗的电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作为该车辆的基础碳排放因子。对于包括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将该公共交通中各能源类型车辆占比计算加权平均值该公共交通的基础碳排放因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城市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包括:根据道路坡度、道路长度在内的道路建设信息,将城市区域为若干个网格;并构建网格内路段信息表,所述网格内路段信息表包含网格坐标、路段编号、路段长度、路段坡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个人出行链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根据历史交通数据,计算各网格对应的平均车速时空分布包括:将时空分布分为工作日分布和节假日分布两部分;对于工作日分布或节假日分布部分,计算各出行方式单位时间段内在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隽练嵩柳剑苗黄欣龙陈喜群朱政王殿海李德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