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046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5
本申请所述的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包括步骤:S10、连续扫描,分别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S20、得到该图像的正向图像;S30、对正向图像进行图像亮度处理;S40、分别识别第一正向图和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焊缝轮廓线;S50、比较面积的比值;S51、若比值大于2或者小于0.5,则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为异口底片;S52、若比值介于0.5到2之间,则截取以该缺陷轮廓为基准的图像片段;S60、比较第一正向图的图像片段与第二正向图的图像片段的一致性。本申请所述的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具有能够实现同口底片的统一管理,方便管理和后续评价的优点。理和后续评价的优点。理和后续评价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无损检测
,特别是涉及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无损检测工作中,缺陷是否能够通过射线照相而被检出,取决于若干环节。首先,必须使缺陷在底片上留下足以识别的影象,这涉及到照相质量方面的问题。其次,底片上的影象应在适当条件下得以充分显示,以利于评片人员观察和识别,这与观片设备和环境条件有关。第三,评片人员对观察到的影象应能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这取决于评片人员的知识、经验、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按以上所述,对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底片质量要求、设备环境条件要求、人员条件要求。
[0003]无损检测中的底片评定,是指利用观片灯﹑黑度计等仪器和工具进行评片,包括底片质量的评定﹑缺陷的定性和定量﹑焊缝质量的评级等内容。
[0004]常规的底片评定或评价工作中,有时需要对同一个焊口进行多次拍片,并形成多个底片,从而能够从多个底片上进行观察和评定,以保证评价工作的准确性。而随着自动评片的技术的发展,多张同口底片经过自动扫描后所成的像,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包括底片上的折痕、色差、亮度差、对比度差等等,现有技术的做法,通过自动扫描后,经过人工识别和归档。这种做法需要对识别人员的经验有要求,而且识别较慢,用于识别的工作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其具有提高同口片的整理效率,以利于评片的开展的优点。
[0006]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包括步骤:
[0007]S10、连续扫描,分别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0008]S20、分别识别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编号,判断编号是否为反向,若编号为反向,则翻转该图像,并得到该图像的正向图像;
[0009]S30、对正向图像进行图像亮度处理,以得到亮度一致的第一正向图和第二正向图;
[0010]S40、分别识别第一正向图和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以及分别识别第一正向图和第二正向图中的焊缝轮廓线;
[0011]S50、比较第一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的面积,与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的面积的比值;
[0012]S51、若比值大于2或者小于0.5,则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为异口底片;
[0013]S52、若比值介于0.5到2之间,则截取以该缺陷轮廓为基准的图像片段;
[0014]S60、比较第一正向图的图像片段与第二正向图的图像片段的一致性;
[0015]S61、若一致,则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为同口底片;
[0016]S62、若不一致,则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为异口底片。
[0017]本申请所述的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主要用于同口底片的整理和归纳。通常情况下,同口底片上的缺陷数量一致,且缺陷形态一致,但是由于每一次无损探伤形成的底片会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拍片的角度不同,拍片的位置有少许差异,使得每一次成像的图像会存在少量的差异。通过本申请的管理方法,能够将这些底片的差异尽可能的避免,以达到自动归类或者自动归档的效果。在本申请中,通过对图像亮度的统一调节,使得在计算机存储的每一个图像的亮度一致,从而保证了后续自动评片的统一性。因为亮度一致,所以后续在评片时,对缺陷轮廓的提取就会一致,不会因为图像亮度不同而使得同一个缺陷产生不同轮廓的现象。由于对轮廓的提取的一致,就使得评片和比对的时候,可以通过轮廓的识别来判断是否是同口底片,进而方便了评片,也提高了评片的准确性,最终达到同口底片自动归档的效果。
[0018]进一步地,步骤S60中,图像片段的一致性判断,包括:
[0019]基于第一正向图中的该缺陷轮廓,分别找到第一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至两侧的焊缝轮廓线的最短直线段,分别标记为L1和T1;
[0020]基于第二正向图中的该缺陷轮廓,分别找到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至两侧的焊缝轮廓线的最短直线段,分别标记为L2和T2;
[0021]其中,L1和L2分别位于缺陷轮廓的同方向的一侧,T1和T2分别位于缺陷轮廓的另一侧;
[0022]计算L1/L2的比值,以该比值对T2的值进行缩放,得到T2a,计算T1/T2a的比值;
[0023]若该比值介于0.96~1.04之间,则判断为一致;
[0024]若该比值小于0.96或者大于1.04,则判断为不一致。
[0025]进一步地,步骤S30中,所述图像亮度处理,包括:设定亮度值的统一参数,并按照该统一参数对每一个图像进行亮度值的统一处理,以得到亮度值一致的多张图像。
[0026]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S70、将同口底片按照相同前缀命名,将异口底片进行前缀差异化命名。
[0027]进一步地,在步骤S60之前,还包括步骤:S50A、进行缺陷轮廓的一致性判断;
[0028]若两个缺陷轮廓的像素点重合率大于或等于93%,则判断为缺陷一致;
[0029]若两个缺陷轮廓的像素点重合率小于93%,则判断为缺陷不一致。
[0030]进一步地,步骤S50A中,所述缺陷轮廓的一致性判断,包括:
[0031]S51A、将两个图像的缺陷轮廓进行堆叠,找到两个图像的缺陷轮廓的其中一个重合点,分别在两个图像上标记该点,分别标记为M1和M2;
[0032]S52A、找到与M1最近的焊缝轮廓线Q1,并作一条经过M1的竖线,得到该竖线与该焊缝轮廓线的交点N1;
[0033]找到与M2最近的焊缝轮廓线Q2,并作一条经过M2的竖线,得到该竖线与该焊缝轮廓线的交点N2;
[0034]S53A、将两个图像重叠,并使得M1与M2重合,以M2为圆心,对第二正向图进行第一角度旋转,使得M2的一侧的Q2与Q1的重合点大于5,判断M2的另一侧的Q2与Q1的重合点是否大于3;
[0035]若是,则以第一角度旋转后的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与第一正向图中的缺陷
轮廓进行一致性判断;
[0036]若否,则判断为异口底片;
[0037]S54A、进行一致性判断时,比较两个缺陷轮廓内的范围的重合面积,若重合面积大于90%,则判断为同口底片;若重合面积小于或等于90%,则判断为异口底片。
[0038]进一步地,在步骤S40之后,还包括步骤S40A、判断第一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数量,与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数量是否一致,若一致,则逐一按照步骤S50继续执行判断;若不一致,则判断为异口底片。
[0039]进一步地,步骤S10中,使用自动扫描仪对底片进行自动扫描,并将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中。
[0040]进一步地,通过计算机实现该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
[0041]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42]图1为本申请示例性的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0043]图2为本申请示例性的第一图像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0、连续扫描,分别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S20、分别识别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编号,判断编号是否为反向,若编号为反向,则翻转该图像,并得到该图像的正向图像;S30、对正向图像进行图像亮度处理,以得到亮度一致的第一正向图和第二正向图;S40、分别识别第一正向图和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以及分别识别第一正向图和第二正向图中的焊缝轮廓线;S50、比较第一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的面积,与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的面积的比值;S51、若比值大于2或者小于0.5,则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为异口底片;S52、若比值介于0.5到2之间,则截取以该缺陷轮廓为基准的图像片段;S60、比较第一正向图的图像片段与第二正向图的图像片段的一致性;S61、若一致,则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为同口底片;S62、若不一致,则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为异口底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0中,图像片段的一致性判断,包括:基于第一正向图中的该缺陷轮廓,分别找到第一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至两侧的焊缝轮廓线的最短直线段,分别标记为L1和T1;基于第二正向图中的该缺陷轮廓,分别找到第二正向图中的缺陷轮廓至两侧的焊缝轮廓线的最短直线段,分别标记为L2和T2;其中,L1和L2分别位于缺陷轮廓的同方向的一侧,T1和T2分别位于缺陷轮廓的另一侧;计算L1/L2的比值,以该比值对T2的值进行缩放,得到T2a,计算T1/T2a的比值;若该比值介于0.96~1.04之间,则判断为一致;若该比值小于0.96或者大于1.04,则判断为不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0中,所述图像亮度处理,包括:设定亮度值的统一参数,并按照该统一参数对每一个图像进行亮度值的统一处理,以得到亮度值一致的多张图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的同口底片评价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70、将同口底片按照相同前缀命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晋罗伟坚李绪丰胡华胜邓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