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0161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外壳和可拆卸安装在外壳内部的三极管本体,外壳的开口端一侧设置有防护板,防护板靠近外壳的一侧面上固设有用于间隙配合在外壳内部的矩形防护壳;防护板上开设有用于三极管本体的上引脚穿过的贯穿孔;外壳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盲孔,防护板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螺纹盲孔和第一螺纹通孔之间通过锁紧螺栓配合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三极管运输时的对其引脚进行很好的保护,同时可以在三极管使用时进行很好辅助散热,整体实用性好。整体实用性好。整体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

技术介绍

[0002]三极管,全称应为半导体三极管,也称双极型晶体管、晶体三极管,是一种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其作用是把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也用作无触点开关,三极管是半导体基本元器件之一,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到三极管,但现有的应用与汽车上的三极管在实际的使用中依然存在以下的不足:
[0003]1.现有的三极管在设计上往往将引脚裸露在外侧,这样的设计方式不方便三极管在使用之前的运输,在运输时往往会导致引脚损坏或脱落;
[0004]2.现有的三极管在汽车上使用时,一般会安装在保护壳中,虽然可以对三极管进行保护,但也会导致三极管的散热效果较差,影响三极管的使用寿命;
[000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效果好且可以有效的在使用时进行散热的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解决了现有的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在实际的使用中存在运输防护效果差和使用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8]本技术为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包括外壳和可拆卸安装在外壳内部的三极管本体,外壳的开口端一侧设置有防护板,防护板靠近外壳的一侧面上固设有用于间隙配合在外壳内部的矩形防护壳;
[0009]防护板上开设有用于三极管本体的上引脚穿过的贯穿孔;
[0010]外壳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盲孔,防护板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螺纹盲孔和第一螺纹通孔之间通过锁紧螺栓配合固定。
[001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在使用时,三极管本体设置在外壳的内部,通过防护板以及防护板上的矩形防护壳的设置,可以在运输的过程中对三极管本体上的引脚进行很好的防护,避免造成引脚的损坏,而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拧紧锁紧螺栓,可以实现防护板向外壳的一端移动,从而将三极管本体上的引脚裸露出来,方便连接使用。
[0013]2、本技术在使用时,在拧紧锁紧螺栓使防护板向外壳一端移动的过程中,延伸板会同步向外壳的内部给进,如此可以实现第一散热孔组和第二散热孔组对齐,从而实现外壳内部的三极管本体与外侧进行连通,以实现使用时的很好散热。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5]图1为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在运输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结构的剖视图;
[0017]图3为图1结构的爆炸图;
[0018]图4为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在使用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外壳;2、固定螺栓;3、防护板;4、锁紧螺栓;5、连接盒;6、三极管本体;101、第一散热孔组;102、连接板;103、第二螺纹通孔;104、第一螺纹盲孔;105、限位板;301、矩形防护壳;302、第一螺纹通孔;303、贯穿孔;501、第二螺纹盲孔;502、T形条;1051、T形槽;3011、延伸板;3012、第二散热孔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2]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包括外壳1和可拆卸安装在外壳1内部的三极管本体6,外壳1的开口端一侧设置有防护板3,防护板3靠近外壳1的一侧面上固设有用于间隙配合在外壳1内部的矩形防护壳301,相对于设置有防护板3的外壳1另一端外壁上固设有连接板102,以便于外壳1的固定安装,外壳1、防护板3和矩形防护壳301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可以对三极管本体6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0023]防护板3上开设有用于三极管本体6的上引脚穿过的贯穿孔303,以便于引脚的穿过,未使用状态下,引脚位于防护板3的内侧;
[0024]外壳1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盲孔104,防护板3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302,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螺纹盲孔104和第一螺纹通孔302之间通过锁紧螺栓4配合固定;
[0025]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在工作人员通过工具拧动锁紧螺栓4时,可以实现防护板3向外壳1的一端移动,在该移动的过程中,矩形防护壳301向外壳1内侧进行移动,移动完成之后,三极管本体6上的引脚从贯穿孔303移出,从而方便引脚外部接线的连接,而矩形防护壳301和防护板3本身的设置可以对引脚进行防护及外壳1内部进行防尘保护。
[0026]其中如图3所示,三极管本体6的两侧呈对称滑动套合有连接盒5,连接盒5两侧的外壳1内壁上均固设有限位板105,连接盒5的两侧壁上均沿长侧边方向一体成型设置有T形条502,限位板105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用于T形条502间隙配合的T形槽1051,T形条502配合在T形槽1051可以起到对连接盒5的定位作用;
[0027]限位板105到外壳1开口端的距离与矩形防护壳301的高度相等,从而避免限位板105在防护板3向外壳1一端移动时对矩形防护壳301出现阻挡;
[0028]外壳1的侧壁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103,第二螺纹通孔103内侧的连接盒5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螺纹盲孔501,位于三极管本体6同一侧的第二螺纹通孔103和第二螺纹盲孔501之间通过固定螺栓2配合固定,以实现对连接盒5的定位固定,进一步实现三极管本体
6的定位固定;
[0029]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先将两个连接盒5滑动套合在三极管本体6两侧,然后通过T形条502和T形槽1051的配合,以实现连接盒5和限位板105之间的配合,并带动三极管本体6向外壳1内侧移动给进,移动到预定位置之后,工作人员再将固定螺栓2拧紧到第二螺纹通孔103和第二螺纹盲孔501中,以实现三极管本体6在外壳1中的可拆卸安装。
[0030]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三极管本体6两侧的外壳1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散热孔组101,第一散热孔组101内部的延伸板3011上开设有第二散热孔组3012,延伸板3011一体成型设置在矩形防护壳301的自由端上;
[0031]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当矩形防护壳301向外壳1中给进,使外壳1和防护板3之间完成充分配合时(即三极管本体6处于使用状态下),第一散热孔组101和第二散热孔组3012对齐,从而实现对三极管本体6的散热,而在外壳1和防护板3未完全配合时(即三极管本体6处于未使用状态下),第一散热孔组101和第二散热孔组3012处于错位状态,可以起到防尘作用。
[0032]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包括外壳(1)和可拆卸安装在所述外壳(1)内部的三极管本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开口端一侧设置有防护板(3),所述防护板(3)靠近外壳(1)的一侧面上固设有用于间隙配合在外壳(1)内部的矩形防护壳(301);所述防护板(3)上开设有用于所述三极管本体(6)的上引脚穿过的贯穿孔(303);所述外壳(1)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盲孔(104),所述防护板(3)的四个拐角位置均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302),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螺纹盲孔(104)和第一螺纹通孔(302)之间通过锁紧螺栓(4)配合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本体(6)的两侧呈对称滑动套合有连接盒(5),所述连接盒(5)两侧的所述外壳(1)内壁上均固设有限位板(10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汽车上的三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盒(5)的两侧壁上均沿长侧边方向一体成型设置有T形条(502),所述限位板(105)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用于所述T形条(502)间隙配合的T形槽(1051)。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琼龙淘张福春曹林
申请(专利权)人:海丰宇航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