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980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属于土壤基质修复结构技术领域,包括修复模拟地,所述修复模拟地内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所述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所述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各个结构的相应配合使用,通过对基底层、土壤、秸秆层、木质层、粪污层和污泥层在缺氧条件下经高温慢热解,并测定生物炭在客土中的固氮、解磷、解钾能力及对土壤菌群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适应客土环境并对提高土壤肥力有显著作用的菌种,使高陡边坡自然修复。使高陡边坡自然修复。使高陡边坡自然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土壤基质修复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各种矿产资源开采等基础设施工程和资源开发项目在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0003]原有的自然植被不复存在,形成大面积的裸露地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及时恢复植被,将会导致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失衡,目前,根据裸露坡面坡度的差别和固定植物条件方法的不同,分别采用钢筋水泥框格法、植生卷铺法、客土植生法、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技术等方法来进行土壤修复,土壤修复工程中,为使植物在坡面上生长,需在坡面上覆盖一层可供植物生长的基质层,基质层可以是熟土,也可以是掺混了粘合剂、肥料等的混合基质。植物从基质层获取养分、水分等供应生长。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绿化效果。
[0004]其中,经检索发现,专利申请号CN201811637521.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纤维土壤混合喷播方法,所述的喷播方法:采用的喷播基质包括热处理木纤维。所述热处理木纤维:长度1.5

2.5cm,直径0.05

0.15mm。所述热处理木纤维:长度为2

的纤维含量≥50%。在不使用水泥、混凝土、铁丝网等破坏土壤结构的手段基础上,基质层在坡面上的附着力强,一次喷播的基质厚度,较传统喷播,提高2到3倍;
[0005]该结构在使用时,通过普通植物纤维、土壤、超细滑石粉、山梨糖醇、蘑菇渣、黄腐酸钠、黑麦草草籽等进行土壤基质修复,但是该结构在使用时,无法实现有益微生物拟修复项目地土壤中培养,并测定其在客土中的固氮、解磷、解钾能力及对土壤菌群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易于筛选出适应客土环境并对提高土壤肥力有显著作用的菌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旨在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包括修复模拟地,所述修复模拟地内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所述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所述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所述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
[0008]所述修复模拟地的内腔底部且位于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修复模拟地、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和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之间分别设置有基底层,且各所述基底层上分别设置有土壤。
[0009]所述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修复模拟地之间所属的土壤内设置有秸秆层,所述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之间所属的土壤内设置有木质层,所述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之间所属的土壤内设置有粪污层,所述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之间所属的土壤内设置有污泥层。
[0010]所述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与修复模拟地之间设置有生物炭,所述生物炭包括基底层、土壤、秸秆层、木质层、粪污层和污泥层,所述基底层的厚度为7~8cm。
[0011]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2]通过各个结构的相应配合使用,通过对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之间的基底层、土壤、秸秆层、木质层、粪污层和污泥层在缺氧条件下经高温慢热解,并测定生物炭在客土中的固氮、解磷、解钾能力及对土壤菌群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0013]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适应客土环境并对提高土壤肥力有显著作用的菌种,使高陡边坡自然修复。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0017]图中:1、修复模拟地;2、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5、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6、基底层;7、土壤;8、秸秆层;9、木质层;10、粪污层;11、污泥层;12、生物炭。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在实施例中,如附图1

2所示的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通过基底层6、土壤7、秸秆层8、木质层9、粪污层10、污泥层11和生物炭12等各个结构的相应配合使用,通过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在修复模拟地1中培养,并测定其在客土中的固氮、解磷、解钾能力及对土壤菌群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适应客土环境并对提高土壤肥力有显著作用的菌种,且各个的具体结构设置如下。
[0020]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包括修复模拟地1,修复模拟地1内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三高强纤维
保水隔膜4,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5。
[0021]修复模拟地1的内腔底部且位于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与修复模拟地1、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与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与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和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5之间分别设置有基底层6,且各基底层6上分别设置有土壤7。
[0022]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与修复模拟地1之间所属的土壤7内设置有秸秆层8,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与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之间所属的土壤7内设置有木质层9,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与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之间所属的土壤7内设置有粪污层10,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与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5之间所属的土壤7内设置有污泥层11。
[0023]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5与修复模拟地1之间设置有生物炭12,生物炭12包括基底层6、土壤7、秸秆层8、木质层9、粪污层10和污泥层11,基底层6的厚度为7~8cm。
[0024]根据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微生物组合基质喷播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修复模拟地(1),所述修复模拟地(1)内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所述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所述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所述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分隔的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5);所述修复模拟地(1)的内腔底部且位于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与修复模拟地(1)、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与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第二高强纤维保水隔膜(3)与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第三高强纤维保水隔膜(4)和第四高强纤维保水隔膜(5)之间分别设置有基底层(6),且各所述基底层(6)上分别设置有土壤(7);所述第一高强纤维保水隔膜(2)与修复模拟地(1)之间所属的土壤(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李宁朱京雨张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绿矿联合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合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