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9767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采矿工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加固机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层、锚网层、侧面挡板、顶部挡板和锚链固定板,第一混凝土层设置于机头硐室的顶部,锚网层设置于机头硐室的内侧,侧面挡板与顶部挡板均连接于锚网层的侧面,锚链固定板连接于第一混凝土层的底部,本加固结构在对硐室进行加固时,放弃了原来的砌碹加固,采用锚网加固配合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对立交结构进行加固,不需要对上层巷道的底面进行下挖贯通,有效解决了超厚夹层过立交时施工困难的问题,并且第一混凝土层的底部与机头硐室的内侧分别设置有锚链固定板和挡板结构,在施工时可方便锚杆与锚索的连固定,进一步方便了加固结构的施工。进一步方便了加固结构的施工。进一步方便了加固结构的施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交加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采矿工程
,具体为一种立交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巷道支护结构的选择对矿产资源开采的安全性、经济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金属矿山领域,在煤矿开采时需为煤矿机头设置硐室,硐室的位置常处于巷道的交叉处,为保证立交结构硐室的支撑强度,需对硐室的顶部进行支撑加固,传统煤矿机头硐室立交加固方式多为砌碹加固,过立交时,对硐室采用砌碹形式进行加固,但在遇到机头硐室与辅运巷中间夹层较厚的情况时,采用砌碹加固方式成本较高,还容易出现开裂等情况,且砌碹加固方需对上层巷道的底面进行下挖贯通,存在施工难度大、费工高、费料难以输送等问题,施工难度较高,需要花费大量的施工时间与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交加固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包括设置在机头硐室内的加固机构,所述机头硐室的外部设置为矿土层,所述加固机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层、锚网层、侧面挡板、顶部挡板和锚链固定板;
[0005]所述第一混凝土层设置于机头硐室的顶部,所述锚网层设置于机头硐室的内侧,所述侧面挡板与顶部挡板均连接于锚网层的侧面,所述锚链固定板连接于第一混凝土层的底部。
[0006]作为优选,上述锚网层贴合设置于机头硐室的内侧,所述锚网层的整体形状与机头硐室相适配,所述锚网层的上部设置有连接锚杆和连接锚索,所述机头硐室的底部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
[0007]作为优选,上述侧面挡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面挡板分别连接于机头硐室的两侧,所述侧面挡板贴合于锚网层的侧面,所述顶部挡板设置于机头硐室的顶部,所述顶部挡板贴合于锚网层的顶侧。
[0008]作为优选,上述侧面挡板与顶部挡板的上部均开设有锚件固定孔,若干个所述连接锚杆通过锚件固定孔连接于侧面挡板的上部,若干个所述连接锚索呈固定间距连接于顶部挡板的上部。
[0009]作为优选,上述锚链固定板铺设于机头硐室的顶部位于上层巷道的底面,所述锚链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插柱,所述插柱插入矿土层的内侧,所述锚链固定板的顶部均匀设置有浇筑凹槽,所述浇筑凹槽的内侧开设有与连接锚索相适配的锚件固定孔,所述连接锚索的端部连接于锚件固定孔的内侧,所述第一混凝土层浇筑于锚链固定板的顶部。
[0010]作为优选,上述锚链固定板的中心处开设有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的内侧设置有定位锚杆,所述定位锚杆的顶端固定有锚杆卡头,所述定位锚杆穿过定位通孔并通过锚
杆卡头与定位通孔相卡接。
[0011]作为优选,上述定位锚杆的底端设置有螺纹连接头,所述螺纹连接头的上部设置有锚杆托盘和紧固螺母,所述锚杆托盘活动套接于定位锚杆的上部,所述紧固螺母螺纹连接于螺纹连接头的上部,所述定位锚杆的底端通过紧固螺母与锚杆托盘连接于顶部挡板的顶部中心处。
[0012]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3]本立交加固结构在对硐室进行加固时,放弃了原来的砌碹加固,采用锚网加固配合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对立交结构进行加固,在机头硐室的内部采用锚网加固,利用第一混凝土层对上层巷道的底面进行加固,并在机头硐室的内部设置锚网层对机头硐室的内部进行加固,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对上层巷道的底面进行下挖贯通,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有效解决了超厚夹层过立交时施工困难的问题,并且本立交加固结构在第一混凝土层的底部与机头硐室的内侧分别设置有锚链固定板和挡板结构,并在上部设置有用于锚件固定的通孔,在施工时可方便锚杆与锚索的连固定,进一步方便了加固结构的施工。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加固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锚链固定板上侧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锚链固定板下侧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定位锚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1、机头硐室;2、第一混凝土层;3、锚网层;4、侧面挡板;5、顶部挡板;6、锚链固定板;7、矿土层;8、第二混凝土层;9、连接锚杆;10、连接锚索;11、定位锚杆;12、插柱;13、浇筑凹槽;14、锚件固定孔;15、定位通孔;16、锚杆卡头;17、螺纹连接头;18、锚杆托盘;19、紧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2]实施例
[0023]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包括设置在机头硐室1内的加固机构,机头硐室1设置于矿土层7的内部,机头硐室1的底部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8,第二混凝土层8为钢筋混凝土层,可为机头硐室1的底部提供稳定的支撑固定。
[0024]加固机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层2、锚网层3、侧面挡板4、顶部挡板5和锚链固定板6,锚链固定板6铺设于机头硐室1的顶部位于上层巷道的底面,锚链固定板6为合金支撑板,可增大机头硐室1的顶部承重能力,锚链固定板6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插柱12,插柱12插入矿土层7的内侧,可便于锚链固定板6的固定,锚链固定板6的顶部均匀设置有浇筑凹槽13,第一混凝土层2浇筑于锚链固定板6的顶部,第一混凝土层2为一体式的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配合锚链固定板6可保证巷道的承压强度,浇筑时钢筋采用φ20圆钢横竖交叉绑扎,间排距为300mm*300mm,混凝土采用c35商砼进行浇筑。
[0025]锚网层3贴合设置于机头硐室1的内侧,锚网层3由编织焊接的钢筋网状结构与锚件构成,可提高机头硐室1的结构强度,与巷道的煤岩稳定性,锚网层3采用Φ6.5

1000mm*2000mm钢筋焊接,锚网层3的整体形状与机头硐室1相适配,锚网层3的上部设置有连接锚杆9和连接锚索10,侧面挡板4与顶部挡板5的上部均开设有锚件固定孔14,若干个连接锚杆9通过锚件固定孔14连接于侧面挡板4的上部,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包括设置在机头硐室(1)内的加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硐室(1)的外部设置为矿土层(7),所述加固机构包括第一混凝土层(2)、锚网层(3)、侧面挡板(4)、顶部挡板(5)和锚链固定板(6);所述第一混凝土层(2)设置于机头硐室(1)的顶部,所述锚网层(3)设置于机头硐室(1)的内侧,所述侧面挡板(4)与顶部挡板(5)均连接于锚网层(3)的侧面,所述锚链固定板(6)连接于第一混凝土层(2)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网层(3)贴合设置于机头硐室(1)的内侧,所述锚网层(3)的整体形状与机头硐室(1)相适配,所述锚网层(3)的上部设置有连接锚杆(9)和连接锚索(10),所述机头硐室(1)的底部浇筑有第二混凝土层(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挡板(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侧面挡板(4)分别连接于机头硐室(1)的两侧,所述侧面挡板(4)贴合于锚网层(3)的侧面,所述顶部挡板(5)设置于机头硐室(1)的顶部,所述顶部挡板(5)贴合于锚网层(3)的顶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交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挡板(4)与顶部挡板(5)的上部均开设有锚件固定孔(14),若干个所述连接锚杆(9)通过锚件固定孔(14)连接于侧面挡板(4)的上部,若干个所述连接锚索(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倍源廉兵贺龙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黄陵二号煤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