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组件及背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9713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组件及背光源装置,通过两导光板拼接成导光板组件,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一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强区域设置的网点及反射膜将第一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均匀射出;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及其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所相对的第二导光板光出射面区域设置的全反射膜将第二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全反射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设置的网点及反射膜将所述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的光均匀射出,以补偿第一导光板射出的光线中间区域亮度,以满足大尺寸液晶电视对背光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光液晶电视导光板组件及背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采用发光二极管LED (Light Emitting Diode)或冷阴极萤光管CCFL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的侧背光液晶电视由于受到光源和块状导光板的影响,有效 尺寸比较难做大,按目前来说,能做到30寸都比较困难,有一些厂商把导光板设计成曲面 等形状,以增大液晶电视屏幕尺寸。专利技术人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中将导光板设计成成曲面等形 状不仅加工困难,且成本比较贵,造成了大尺寸侧光电视应用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组件及背光源装置,为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做大液晶 电视尺寸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导光板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光入射面、一光出射面及一与光出射面相对的底面, 其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及底面相交,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一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强区 域设置有第一导光板网点及第一导光板反射膜,所述第一导光板网点及第一导光板反射膜 用于均勻射出从所述第一导光板光入射面入射的光;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光入射面、一光出射面及一与光出射面相对的底面, 其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及底面相交,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强较强 区域及其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所相对的第二导光板光出射面区域设置有全反射膜,所述 全反射膜用于将从所述第二导光板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全反射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 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设置有 第二导光板网点及第二导光板反射膜,所述第二导光板网点及第二导光板反射膜用于将所 述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的光均勻射出;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相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导光 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拼接在一起。相应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背光源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光源组与一导光 板组件,其中所述光源组由第一导光板光源和第二导光板光源组成,位于导光板光入射面一 侧;所述导光板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光入射面、一光出射面及一与光出射面相对的底面, 其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及底面相交,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一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强区 域设置有第一导光板网点及第一导光板反射膜,所述第一导光板网点及第一导光板反射膜用于均勻射出所述第一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光入射面、一光出射面及一与光出射面相对的底面, 其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及底面相交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强较强 区域及其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所相对的第二导光板光出射面区域设置有全反射膜,所述 全反射膜用于将所述第二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全反射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 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设置有第二导 光板网点及第二导光板反射膜,所述第二导光板网点及第二导光板反射膜用于将所述到达 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的光均勻射出;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相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导光 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上下拼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两导光板拼接成导光板组件,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一导光板 底面接收光较强区域设置的网点及反射膜将第一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均勻射出;在光源照 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及其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所相对的第二 导光板光出射面区域设置的全反射膜将第二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全反射到达光源照射到 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 区域设置的网点及反射膜将所述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 的光均勻射出,以补偿第一导光板射出的光线中间区域亮度,以满足大尺寸液晶电视对背 光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背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导光板组件的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背光源装置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组件和一种背光源装置,所述导光板组件为侧光 导光板组件,所述背光源装置为设置有所述导光板组件的侧背光源装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 般应用于液晶电视领域,当然,不限于液晶电视领域。参见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背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图1示 出了导光板组件1、光源组2和光源组3,其中,导光板组件1包括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 光板12,通过第一导光板11与第二导光板12拼接在一起形成导光板组件1。光源组2位 于导光板组件1的一光入射面的一侧,光源组3位于导光板组件1的另一光入射面的一侧, 光源组由第一导光板光源和第二导光板光源组成,如图1中所示的组光源2由第一导光板光源21和第二导光板光源22组成,其中第一导光板光源21由图1中所示的光源组2中上 排光源构成,第二导光板光源22由图1中所示的光源组2中下排光源构成,光源组3也为 同样的组成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组成光源组的光源密度、亮度可以根据实 际需要进行调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光源为LED、CCFL等等。图1为设置有导光板组件1的背光源装置100的立体图,为了能够清楚的反映导 光板组件1在背光源装置100中的应用位置,下面将结合图2对导光板组件1作进一步描 述,结合图3对背光源装置100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导光板的剖面图,导光板组件1包括第一导光板11 和第二导光板12,所述第一导光板11与所述第二导光板12拼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导光板 11和所述第二导光板12均为块状导光板,块状导光板相对曲面导光板便于加工且成本低, 所述第一导光板11和第二导光板12截面尺寸相同,厚度不限,即第一导光板厚度与第二导 光板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板11包括光入射面111、光入射面112、一光出射面113及一 与光出射面113相对的底面114,其光入射面111、光入射面112与其光出射面113及底面 114相交,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一导光板底面114接收光较强区域设置有第一导光板网 点6及第一导光板反射膜5,用于均勻射出所述第一导光板光源发出的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用 于液晶电视时,如果液晶电视尺寸较大,仅靠第一导光板11输出的光线作为背光源,液晶 电视中间区域会比较暗,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设置了第二导光板12,作为中间区域光线的补 光导光板。所述第二导光板12包括光入射面121、光入射面122、一光出射面123及一与光出 射面相对的底面124,其光入射面121、光入射面122与其光出射面123及底面124相交,在 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124接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光入射面、一光出射面及一与光出射面相对的底面,其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及底面相交,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一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强区域设置有第一导光板网点及第一导光板反射膜,所述第一导光板网点及第一导光板反射膜用于均匀射出从所述第一导光板光入射面入射的光;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光入射面、一光出射面及一与光出射面相对的底面,其光入射面与其光出射面及底面相交,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及其底面接收光强较强区域所相对的第二导光板光出射面区域设置有全反射膜,所述全反射膜用于将从所述第二导光板光入射面入射的光全反射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在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设置有第二导光板网点及第二导光板反射膜,所述第二导光板网点及第二导光板反射膜用于将所述到达光源照射到的所述第二导光板底面接收光较弱区域的光均匀射出;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相重叠,使得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二导光板拼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志凌郭斌
申请(专利权)人: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