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78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其中,协同平台,包括:协同平台应用端、协同平台服务端、数据库系统、文件系统、模型轻量化软件、外部系统接口;并基于该协同平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基于工具软件的在线交互式沟通,同时可发布带有电子签章的沟通纪要文件,不仅使得沟通内容直观呈现,沟通方式丰富多样,而且有效解决了跨企业设计沟通不直观,沟通过程无法追溯等痛点问题,提高了沟通效率、沟通效果。提高了沟通效率、沟通效果。提高了沟通效率、沟通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信息
,具体涉及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

技术介绍

[0002]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0003]随着对各行业电子装备综合化、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电子装备的研制常需要多个企业协同完成;在协同设计阶段,针对整机、模块、印制板的设计协调、沟通和确认工作需耗费设计师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跨企业设计师之间如何对技术要求/思路/方案进行高效、快捷、直观的传达成为行业的痛点之一;目前,主要采用短信、电话、互联网或者线下集中式的沟通方式;其中,短信和互联网的沟通手段不直观,语音沟通无法追溯沟通过程,且结论无记录,集中沟通又存在人员到位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设计要求、思路、方案和结论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甚至在多企业之间、设计师之间常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此外,电子装备协同设计沟通时需要涉及大量涉密信息,互联网的沟通方式无法满足保密的要求。
[0004]因此,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缺陷:(1)电话、语音聊天等沟通方式是现阶段主要的沟通手段,具有实时性强、表述清晰等优点,但沟通时无法结合文档资料,沟通内容不能直观呈现、易造成对设计要求/思路/方案理解不统一、沟通过程不可追溯等缺点;虽然可以结合互联网的沟通方式(邮件、微信、网络会议等),不仅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文件、模型,而且沟通过程和结果可记录与追溯,但是无法与专业设计归档系统集成(如调用PDM系统查看原理图、三维物理模型等),同时互联网沟通也无法满足保密性要求。
[0005](2)目前,针对涉密内容的沟通主要采用线下集中的方式;虽然解决了沟通内容不直观、过程与结果无记录、保密性等问题,但是需要多个企业多个设计人员地域集中,沟通时效性差、成本高、且常出现人员到位率低。
[0006](3)基于专用网络的协同平台,具备涉密专网运行、web在线沟通、消息通知、即时通信、文件协同标注、沟通结果记录等诸多功能;但平台尚未打通设计工具软件、PDM和MES系统的通道,无法同步展示电子产品Bom层级和整机/模块/印制板的三维模型,使得沟通效果不直观;此外,多数基于涉密专用网络的协同平台局限于企业内部之间沟通,未考虑跨企业沟通场景。
[0007]综上所述,为满足跨企业协同设计沟通时效性差、沟通不直观、过程记录缺失等难题,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研发集成工具软件的设计沟通协同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解决了跨企业协同设计沟通时效性差、沟通不直观、过程记录缺失、协同设计与工具软件不同步、沟通结果不互认等问题。
[0009]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包括:协同平台应用端,所述协同平台应用端供参与人员使用,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可根据沟通需求下发对应的请求;协同平台服务端,所述协同平台服务端整合多种信息资源,用于处理协同平台应用端的请求,实现沟通过程管理、权限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所述数据库系统对沟通过程的相关模型、文档、数据进行持久化存储与管理;文件系统,所述文件系统实现文件的储存和管理;模型轻量化软件,所述模型轻量化软件对三维模板文件进行存储,提供格式转换和轻量化处理功能;外部系统接口,所述外部系统接口打通协同平台与外部相关系统信息交互的通道,实现沟通过程信息实时流转。
[0010]进一步地,所述协同平台应用端,包括:沟通任务管理模块,所述沟通任务管理模块用于实现沟通任务新增、沟通任务的列表管理、沟通任务查询;消息中心模块,所述消息中心模块通过调用协同平台服务端实现推送沟通任务消息至参与人员;纪要管理模块,所述纪要管理模块可根据沟通主题适配纪要模板并加载至人机交互界面,支持用户实现纪要文件内容的编辑;三维展示模块,所述三维展示模块根据电子产品的BOM结构展示各个部件的三维模型,支持挂载设计文件;实时对话模块,所述实时对话模块提供参与人员进行图文对话的窗体,实时发送和接收沟通消息。
[0011]进一步地,所述协同平台服务端,包括:MQ消息队列服务模块,所述MQ消息队列服务模块将用户请求的各类数据按照队列存储,根据规则进行转发,实现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解耦合;用户管理模块,所述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用户信息,并提供增删改查服务;权限管理模块,所述权限管理模块提供角色的增删改查服务,实现用户与角色绑定、角色与各模块绑定的功能;沟通管理模块,所述沟通管理模块实现沟通任务管理、沟通过程管理、三维模型与BOM结构关联、设计文件与BOM结构关联、纪要文件存储。
[0012]进一步地,所述协同平台服务端,还包括:敏感词检测与处理模块,所述敏感词检测与处理模块实现对协同平台应用端实时对话模块中文字流的截取,并与敏感词库进行实时比对并返回处理结果,推送消息至协同平台应用端提示修改。
[0013]进一步地,所述数据库系统,包括:实时对话库,所述实时对话库用于记录实时对话过程数据;
模型关联信息库,所述模型关联信息库用于存储三维模型与BOM结构的关联信息;文件关联信息库,所述文件关联信息库用于存储设计文件与BOM结构的关联信息;沟通信息库,所述沟通信息库用于存储沟通任务发起、执行、完成后的所有记录;用户信息库,所述用户信息库用于存储用户信息、单位信息、角色信息、权限信息。
[0014]进一步地,所述文件系统,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所述分布式文件系统实现对设计文档、纪要文件进行分布式集群存储与管理;接口管理模块,所述接口管理模块实现对分布式文件系统中设计文档、纪要文件提供增删改查的函数接口。
[0015]进一步地,所述模型轻量化软件,包括:模型管理模块,所述模型管理模块实现对stp、step格式的三维模型文件进行增删改查管理;模型轻量化转换模块,所述模型轻量化转换模块实现对三维模型进行编解码、压缩处理。
[0016]进一步地,所述模型轻量化软件,还包括:模型上传下载接口,所述模型上传下载接口实现对外部模块提供上传和下载的接口服务。
[0017]进一步地,所述外部系统接口,包括:PDM系统接口、MES系统接口、OA办公系统接口、设计工具软件接口。
[0018]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的应用方法,基于上述的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包括:步骤S1:用户通过沟通任务管理模块新增沟通任务,并依托消息中心模块,实现与多企业OA办公系统的消息中心进行信息交互,对各参与人员发起参与通知;步骤S2:利用外部系统接口将设计工具软件嵌入到协同平台,参与人员在协同平台应用端发起查看三维模型和设计文件请求,协同平台服务端接收请求并调用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建立沟通要素的关联通道,完成Bom结构树和设计文档挂载至对应三维模型上,同时调用模型轻量化软件实现模型转换与处理,使沟通内容直观呈现;步骤S3:参与人员通过实时对话模块可发送即时短信、语音、视频,并对三维模型协同批注;步骤S4:通过协同平台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协同平台应用端,所述协同平台应用端供参与人员使用,提供人机交互界面,可根据沟通需求下发对应的请求;协同平台服务端,所述协同平台服务端整合多种信息资源,用于处理协同平台应用端的请求,实现沟通过程管理、权限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所述数据库系统对沟通过程的相关模型、文档、数据进行持久化存储与管理;文件系统,所述文件系统实现文件的储存和管理;模型轻量化软件,所述模型轻量化软件对三维模板文件进行存储,提供格式转换和轻量化处理功能;外部系统接口,所述外部系统接口打通协同平台与外部相关系统信息交互的通道,实现沟通过程信息实时流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平台应用端,包括:沟通任务管理模块,所述沟通任务管理模块用于实现沟通任务新增、沟通任务的列表管理、沟通任务查询;消息中心模块,所述消息中心模块通过调用协同平台服务端实现推送沟通任务消息至参与人员;纪要管理模块,所述纪要管理模块可根据沟通主题适配纪要模板并加载至人机交互界面,支持用户实现纪要文件内容的编辑;三维展示模块,所述三维展示模块根据电子产品的BOM结构展示各个部件的三维模型,支持挂载设计文件;实时对话模块,所述实时对话模块提供参与人员进行图文对话的窗体,实时发送和接收沟通消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工具软件设计沟通协同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平台服务端,包括:MQ消息队列服务模块,所述MQ消息队列服务模块将用户请求的各类数据按照队列存储,根据规则进行转发,实现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解耦合;用户管理模块,所述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用户信息,并提供增删改查服务;权限管理模块,所述权限管理模块提供角色的增删改查服务,实现用户与角色绑定、角色与各模块绑定的功能;沟通管理模块,所述沟通管理模块实现沟通任务管理、沟通过程管理、三维模型与BOM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焦吴雪松刘法郑大安廖尚志奂锐李科邓欣顾海燕谢明华丁栋威乔雪原孙国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