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953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进水管、控制阀组件、冷水通道和水箱,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与进水管相连的冷水进口,所述水箱包括加热腔和安装腔,所述加热腔设有用于流出热水的热水出口,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控制主板,加热腔内设有电热组件;在所述加热腔的内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其中一端相连通,第一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冷水通道,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加热腔相连通,在第一流道内靠近第二流道的一端设有流量检测单元,所述流量检测单元与控制主板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较好地维持水流的稳定性、具有水温控制精准高的优点。准高的优点。准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热水龙头
,特别是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

技术介绍

[0002]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由于可以保留原水龙头,具有免安装、插上就可以用、价格相对便宜的优点,很受消费者的青睐,接驳式水龙头一般包括用以出冷水的控制阀组件及用以加热冷水并提供热水的水箱,两者并列设置,并通过控制阀组件内的阀芯及外接的手柄实现液流的转换,当冷水进入到水箱时需要触发水箱内水压/流量传感器才能实现加热功能。目前市场上较为高端的接驳式电热水龙头可以输出多档恒温水,但实际输出效果较差,水温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水温过冷和过热都会影响人们的使用感受。究其原因,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结构是其是否能稳定输出恒温水的一大关键,目前的流道结构普遍是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进水管、控制阀组件、冷水通道和水箱,其中水箱的加热腔内输入冷水,一般是在加热腔的内壁设置一个进水流道,在进水流道内设置水压/流量传感器,这种结构冷水流经水压/流量传感器时的稳定性较差,检测数据往往会有误差,导致无法实现水温的精准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本专利技术能较好地维持水流的稳定性、具有水温控制精准高的优点。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进水管、控制阀组件、冷水通道和水箱,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与进水管相连的冷水进口,所述水箱包括加热腔和安装腔,所述加热腔设有用于流出热水的热水出口,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控制主板,加热腔内设有电热组件;在所述加热腔的内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其中一端相连通,第一流道的另一端连接冷水通道,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加热腔相连通,在第一流道内靠近第二流道的一端设有流量检测单元,所述流量检测单元与控制主板电连接。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专利技术在加热腔内侧壁设置了两条流道,两条流道仅在端部相连通,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其中第一流道专门用于冷水的输入,在第一流道端部设置流量检测单元,可以较为精准的检测流经冷水的流量,通过流量检测以便控制主板控制电热组件的加热功率,第二流道专门用于冷水的输出,也就是说,流量检测单元可以看作是设置在冷水输入与输出的中间位置,该位置流经冷水的稳定性高,有助于本专利技术实现水温的精准控制。
[0006]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一体成型于加热腔的内侧壁,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沿加热腔的高度方向竖直分布。
[0007]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流量检测单元包括流量转动磁铁和霍尔传感器,所述流量转动磁铁设置于第一流道的顶端,所述霍尔传感器设置于安装
腔内且紧贴流量转动磁铁对应的第一流道外侧壁,霍尔传感器与控制主板电连接。
[0008]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第二流道顶端靠近流量转动磁铁处设有缓冲室,所述缓冲室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道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
[0009]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热水出口设置于加热腔的底部,热水出口向上连接有延伸至加热腔顶部的出水管。
[0010]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第二流道的底部设有喷射头,所述喷射头内部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端部连通第二流道,第四流道的端部连通加热腔,从第四流道输出的液体朝加热腔内壁的周向方向喷射。
[0011]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第二流道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变大,所述第二流道底部的横截面积大于第四流道出液口的横截面积。
[0012]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水箱和控制阀组件之间连接有进水接头,所述冷水通道设置于进水接头的内部,在所述进水接头的外侧壁设有可控硅组件,所述可控硅组件位于水箱的外部,经第一导线与控制主板电连接,经第二导线与电热组件电连接。
[0013]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可控硅组件包括可控硅本体和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连接在进水接头的外侧壁,可控硅本体连接在散热片上,所述散热片上设有散热柱,所述散热柱经进水接头的侧壁插入到冷水通道内。
[0014]前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中,所述可控硅组件还包括可控硅支架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连接在进水接头的外侧壁,所述可控硅支架设置在电路板与可控硅本体之间;所述可控硅本体包括电极,电极电连接到电路板,可控硅支架用于支撑可控硅本体的电极。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水龙头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水龙头俯视图;
[0017]图3是图2沿A

A方向的内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加热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加热腔在另一视角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内胆的俯视图;
[0021]图7是图6沿B

B方向的内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喷射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3]图9是喷射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是进水接头在内胆外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图11是进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2是进水接头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3是进水接头的爆炸图;
[0028]图14是进水接头的俯视图;
[0029]图15是图14沿C

C方向的内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16是冷水通道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7是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8是可控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9是防爆组件在加热腔底部安装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4]图20是防爆组件在加热腔底部安装的俯视图;
[0035]图21是图20沿D

D方向的内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22是防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3是快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24是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25是紫外消毒模块在加热腔内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40]图26是图25在P处的局部放大图;
[0041]图27是紫外消毒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42]附图标记:1

水箱,2

控制阀组件,3

冷水通道,4

加热腔,5

安装腔,6

控制主板,7

电热组件,8

可控硅组件,9

进水接头,1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进水管(10)、控制阀组件(2)、冷水通道(3)和水箱(1),所述控制阀组件(2)包括与进水管(10)相连的冷水进口,所述水箱(1)包括加热腔(4)和安装腔(5),所述加热腔(4)设有用于流出热水的热水出口,所述安装腔(5)内设有控制主板(6),加热腔(4)内设有电热组件(7);在所述加热腔(4)的内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2),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2)的其中一端相连通,第一流道(401)的另一端连接冷水通道(3),第二流道(402)的另一端与加热腔(4)相连通,在第一流道(401)内靠近第二流道(402)的一端设有流量检测单元(403),所述流量检测单元(403)与控制主板(6)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2)一体成型于加热腔(4)的内侧壁,且第一流道(401)和第二流道(402)均沿加热腔(4)的高度方向竖直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检测单元(403)包括流量转动磁铁和霍尔传感器,所述流量转动磁铁设置于第一流道(401)的顶端,所述霍尔传感器设置于安装腔(5)内且紧贴流量转动磁铁对应的第一流道(401)外侧壁,霍尔传感器与控制主板(6)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402)顶端靠近流量转动磁铁处设有缓冲室(404),所述缓冲室(404)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道(402)在水平方向上的横截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接驳式电热水龙头的流道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出口设置于加热腔(4)的底部,热水出口向上连接有延伸至加热腔(4)顶部的出水管(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元博吴兴华潘进军王宁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飞羽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