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7790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合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其为两组;所述箱形物体装卸装置包括:主承载单元,其设置于箱形物体的端部;升降机构,其竖向设置;升降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主承载单元内;升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第一升降单元设置为能够伸缩,且设置为能够主动移动;第二升降单元设置为能够伸缩,且设置为能够随着第一升降单元移动而移动或设置为能够主动移动;辅助支撑单元,其与主承载单元相连,且辅助支撑单元远离箱形物体设置;辅助支撑单元设置为能够水平旋转、水平伸缩和垂向升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可以不受装载车辆的顶部空间限制,可以适用于带顶棚轨道交通车辆。通车辆。通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合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适合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箱形物体(如集装箱)在铁路平车、敞车上一般采用叉车或吊车进行装卸载。当采用带顶棚轨道车辆装载集装箱时,一方面,由于受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结构和空间限制,无法使用叉车或吊车进行装卸载集装箱;另一方面,铁路站台高度不一,一般需要在站台上搭建辅助平台,解决高差问题后,才能适应多种高度站台工况下集装箱的装卸作业,装卸效率低、装卸成本高,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待于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本技术的装卸装置可以不受装载车辆的顶部空间限制。进一步地,本技术的装卸装置可以适应多种高度站台,适用范围广。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适合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所述箱形物体装卸装置为两组;所述箱形物体装卸装置包括:
[0005]主承载单元,其设置于箱形物体的端部;
>[0006]升降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合带顶棚轨道车辆的箱形物体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形物体装卸装置为两组,分别与箱形物体的两个端部相连;所述箱形物体装卸装置包括:主承载单元,其设置于箱形物体的端部;升降机构,其竖向设置;所述升降机构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主承载单元内;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所述第一升降单元设置为能够伸缩,且设置为能够主动移动;所述第二升降单元设置为能够伸缩,且设置为能够随着所述第一升降单元移动而移动或设置为能够主动移动;辅助支撑单元,其与所述主承载单元相连,且所述辅助支撑单元远离所述箱形物体设置;所述辅助支撑单元设置为能够水平旋转、水平伸缩和垂向升降;其中,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第一固定座,其与所述主承载单元的顶部相连;第一电机,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第一升降机,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电机用于向第一升降机提供动力;第一外套筒,其竖直设置,其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座相连;第一内套筒,其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套筒内;所述第一内套筒与所述第一外套筒相匹配;所述第一内套筒通过第一丝杠与所述第一升降机相连;所述第一升降机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内套筒升高和下降;第一舵轮,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底部;第一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和第一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一位移传感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内套筒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端;其中,第一电机、第一升降机、第一力传感器、第一位移传感器和第一舵轮分别与第一控制系统相连;其中,第一固定座、第一升降机和第一外套筒位于所述主承载单元的内部;第一内套筒位于所述主承载单元的内部,但设置为能够伸出所述主承载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升降单元包括:第二固定座,其与所述主承载单元的顶部相连;第二电机,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第二升降机,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所述第二电机用于向第二升降机提供动力;第二外套筒,其竖直设置,其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固定座相连;第二内套筒,其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套筒内;所述第二内套筒与所述第二外套筒相匹配;所述第二内套筒通过第二丝杠与所述第二升降机相连;所述第二升降机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内套筒升高和下降;万向轮或第二舵轮,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套筒的底部;第二力传感器、第二位移传感器和第二控制系统;所述第二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位移传感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套筒远离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一端;其中,第二电机、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晓李龙高志雄赵振山孙飞云张良付强小
申请(专利权)人:包头北方创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